1、优质体育课堂探析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一切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着。邓小平同志说的好“发展是硬道理”。在这个多元的世界里,可能唯独不变的就是“发展”了,原来“逻辑”的,现在可能不“逻辑”了,原来被视为优质的体育课,现在可能就“不”优质了。道理很简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和社会对体育教学的要求发生了巨大改变。那么在现实背景下,怎样才算一节优质的体育课呢?现实生活中,我们镇江的体育同仁们奋发进取,创设了一个个鲜活、灵动的体育课堂,得到了省乃至全国专家的首肯。虽然我们观察、分析课堂了,但直至今日,我们还没有站在很高的层面,解读与课堂相关的一些东西,对何谓优质体育课堂作出“诠释”。 华师大的叶
2、澜博导,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站在生命的高度分析课堂,认为师生都是一个个的生命体,他们的心境、教室里的环境布置、墙壁的暗淡、光线的明亮、温度等,都会对生命体产生刺激,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元素,从尊重生命的视角分析如何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教育圈的内外,对优质体育课作探讨分析。圈外,有不懂教育的人,没有思维定势的人,他们更易发现教育的缺憾;圈内,教育是一种经验,必须要是站在第一线的教师,才能对教育有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才有发自内心的对教育的心的感应。一、 所有的课堂都是基于社会大框架和功利的课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课堂教学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国家办教育的目的很
3、明确,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建设者。目前,社会呼唤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我们理所应当为之努力。但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步入了一个功利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从来就没有为教育自己过,教育都是为政治、为功利、为领导的政治业绩、为校长的面子“工程”。教育本身都不能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更何况我们教师呢?我们在很多学校墙上,看到的“以人为本”,那是骗人的。“以人为本”最起码包括四个层面的含义:1、维护人的合法权利;2、关注人的人生幸福;3、尊重人的个性;4、关爱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正是因为“以人为本”难以做到,才为我们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尽管我们教师改变不了教育的命运,自己的命运,但是我们有理由做一个素
4、质教育的思考者、行动者,而不是观望者。例如:某区在中考前一个半月组织了体育教学骨干中考体育教学展示课。区里组织的体育教学骨干中考体育教学展示课,目的很明确,功利性很强,是为了让广大体育老师了解现阶段中考前的体育课应该怎样上,达到中考高分的目的。课必定要以发展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为主,以练习为主要手段,而且要让学生多练,要有一定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否则,很难中考高分。如果,此类课你还念念不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那你就“跑题”了。学生中考不能高分,家长、学生、校长、班主任都会责备你。你可能还有待岗的危险。二、 所有的课堂都是基于时代、时期、阶段的课堂。不同的时代,对体育教学的目标也不同。如
5、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讲:练好身体好打日本。这种特殊性完全是为了当时的现实目标服务的,时代特征很明显。又如,中华民族是一个软弱、落后、饱受欺辱的民族,上百年来受到外敌的入侵,由于政治、经济上受到压迫,国民体质一直比较弱。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不能不考虑国民体质,把增强国民体质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掌握各项运动技能,通过练习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当国民体质达到了基本要求后,我们“喊”素质教育了,可素质教育一“喊”,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又出现了持续下降的状况。唉!我们不是“极左”,就是“极右”。为什么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不深入思考一下呢?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6、现时期镇江的中学生体质较弱。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多加考虑学生的体质发展,把它放在一个重中之重的位置。教学中,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要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三维目标”中,要突出“技能”目标,不能把体育课上成“休闲课”与“娱乐课”。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还是列举前面中考教学事例:中考体育考试之前四个半月的课堂诸要素安排,与中考之前一个半月的课堂诸要素安排和中考之前半个月的诸要素安排应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四个半月之前,比较重视技术辅导,要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完善学生的技术动作,注重练习量的积累,为质的飞跃打基础;一个半月之前比较注重练习的量与强度,淡化了技术辅
7、导;半个月前,练习的强度更大了,但要严格控制运动量,重视学生的恢复、调整工作,下节课前学生的疲劳必须要基本恢复。只有高瞻远瞩、充分了解社会的需要、清晰地悟出组成功利社会的诸因子、把握住时代、时期、阶段特性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不断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创设出优质体育课堂,而且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三、所有的体育课堂都是基于学生、教材、生命的课堂。我们要把握上课学生的体育素养,教材的特点,学生对教材的“认识”,采取恰当的措施,科学合理的安排课堂诸要素。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为学生服务的,旨在使学生得到发展。只有把握住学生对本教材相融洽的特点,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水准,学生的个性、特长等,才能选择科学的
8、方法、手段,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如果你对学生都不甚了解,那怎么可能有的放矢,怎么可能创设灵动、生趣的体育课堂。要仔细地分析教材的特点,要深刻地理解本教材在本章节中的位置,要考虑让学生走进教材的“度”,教材的特点,教到什么程度,基于学生的特点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通过怎样的“方法论”,创造性地完成教学。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没有对教材的充分认识,体育课堂教学势必会目标不明、方向不准,那样的体育教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那将是没有思想高度的课堂。生命是上天赐给我们最丰盛的礼物。我们作为活生生的个体而存在于生命世界之中,人的生命并不是纯然作为一个观察、分析、思维的对象而存在的。我们教师面
9、对的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是一个个对世界充满新奇的心灵世界。如何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最纯真的东西植入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凝聚“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是我们生命价值最完美的体现。在今天,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必须要注意,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的教育。生命教育应该是真正充满活力的人的教育,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和完善的教育。让体育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涌动、让智慧之花尽情地绽放,应该成为所有教学的自觉追求。生命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在生命的
10、根基上确定人的内在的不可让渡的尊严,树立生命神圣的观念。而在我们社会中,漠视生命、轻贱生命甚至是践踏与摧残生命的事时有发生,让人感到生命教育的必要与迫切。 生命的体育课堂,其现实途径就在于: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有选择的权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创造。我们要尊重每一个鲜活的小生命。记得有一次体育教师基本功竞赛,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没有素质练习前就有几个学生倒下了,但是这位年轻的教师还是念念不忘,镇江市体育教学的“死命令”“十分钟的素质练习”。我觉得那是对生命不尊重的体育课堂。高扬生命的价值,
11、让每一个人能感受到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投入、倾注、热力四射、趣味盎然。缘此,“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应该成为完整教育的自觉追求。四、高瞻远瞩,努力创设“自主、高效、快捷、舒适、安全”的体育课堂。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很重要的是看你怎样科学合理的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偶然发生事件的。教学本没有固定的格式,不像运动员比赛,有固定的跑道,在各自的跑道中角逐,教学有可能你原来在第一道,突然的跑到第八道去,此时我们要把跑道变通道,通往知识的彼岸。评价体育课好坏的另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要看学生有没有真正主动的参与进去?有没有积极主动学习、练习?被动的学习、练习是
12、对生命的不尊重。“自主”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使人们的一种自发积极的行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只有把内驱动力调动起来了,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它也是观察课堂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学大多在室外,野外信息量较大,对学生的刺激大,学生极易受干扰,影响课的质量。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才能排除干扰因素,提高教学效果。时间一瞬即逝,永不回头。珍惜每一秒钟,与时间赛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要紧随时代大潮,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功在课后,精在课堂”,要从课堂40分钟榨出油来,不要总是把问题放在课后解决,浪费生命。大容量、新刺激、大强度,则构成了好的、灵动的生命的课堂。不仅是体育教学如此
13、,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是如此。那样,苏北也不会提出:“把苏南的高考考生赶到长江里去”了。认知规律告诫我们,快一点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处理,不要等学生的兴奋平息了,再处理,我们要的是快捷的教育。体育教学要注意,学生信息的反馈,特别不要让学生错误的技术动作定型了,否则,那将需要消耗很大的生命精力去改变。人生是有婴儿、少儿、儿童、少年、青年、成人、老年等阶段组成的。我们不能牺牲一个阶段来成就另外一个阶段,某一阶段的缺憾,今后再多富有都无法弥补,那将是一个永远的缺憾,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提高学生的幸福感,让学生有学习的快乐与生活的乐趣吧!多少年前,马斯洛提出了五个需求理论,其中一个就是安全感,在体育教学中没有生命安全感和对正确知识、技能把握的安全感,那是一个不稳定、可怕的课堂。也许,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是我们有梦想,有渴望,我们在努力了,正因为我们有梦想、有渴望,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才有意义才能把握住时代的契机,创设出鲜活的、灵动的、原始的“农业”般的体育课堂。主要参考文献: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肖川教育的使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