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会唱歌的火炉教案【课前反思】【课前准备】1、 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掌握课后积累中字词的音形义。2、 搜集迟子建的有关资料,了解其作品的语言风格。【教学目标】体验作者的乡土情结,欣赏作品结合画面传达妙悟的写法。【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文中精彩语段,品味作者生活化的语言。【教学难点】通过研读本文,感受作者对那段生活的快乐记忆,体会作者通过对这段生活的深情回顾传递的人生之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 请两名同学介绍作者的资料,教师补充。2、 指定班里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通读全文。3、 对于课后积累中的字词,教师要特别强调正音。二、 精度品鉴,感知生活1
2、、 提问:哪位同学能概括本文的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童年生活的画面? (说明: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完成教学目标中关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要求。)明确:如父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人,推着吱嘎作响的小车,进山拉烧柴。大兴安岭的冬天很冷,但父亲却让我们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亲情的温暖。2、 提问:这五彩斑斓的童年画卷的背后是怎样的生活呢? (说明:这一问题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描写生活画面的语言,感受文字传递的生活的诗情画意。) 明确:请两到三名同学选读自己觉得最感兴趣的片段,并欣赏语言艺术的表现力。如指导学生选读第6、7两段,一家四口走在进山的路上,
3、学生品读作者写姐姐的句子,“干活实在”四个字朴实无华,却能体现姐姐的任劳任怨的形象;穿得厚厚的,看上去像一头小熊的弟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八九岁的小男孩的可爱模样,也折射出家人对弟弟的疼爱之情;描写父亲的语句要格外留意欣赏,淳朴厚道的父亲给了孩子们最本真的质朴无华的启蒙。作者选取一个生活的细节,即父亲进山只找风倒木,这是善良的父亲给予三个孩子最朴素的生活的教育。 3、教师示范朗读。 (说明:此教学环节,意在借助朗读品赏,指导学生品味文章自然纯熟的语言风格,并能将自己对文章、文段的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师生共读共品中,感受到自己从文章中读出来的童年。)4、 小结:在作者笔下,我们看
4、到那九月刚过纷纷扬扬的塞北的雪,那枝丫纵横的半干的风倒木,那洁白的雪地上的橘黄色的火焰;还有今天已经淡出我们视野的手推车,香喷喷的烤土豆,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噼啪”的燃烧声当然,最令我们倍感亲切的是吹着口哨的本分的父亲,穿得厚厚的像熊一样的小弟弟,摇晃着身子咬牙扛风倒木的姐姐和心不在焉贪玩耍赖的“我”。这里的一切都是生机勃勃、悠闲自得的,让人感到欣喜,这里的一切让“我”的童年是如此的美妙和快乐。三、 感悟生活,思考人生师生一起品味语言,体味情感,借助几个问题交流阅读文本的感悟和思考。例如:1、 进山拉烧柴的生活苦吗?提示:围绕“冬季漫长、天气寒冷、工具破旧、路途遥远、找风倒木困难、扛风倒木累”回
5、答即可。2、 我们感受到的拉烧柴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提示:(1)、一个人的童年是她心灵依偎的港湾,人在旅途漂泊中越发喜欢回首美好往事。火炉的歌声寄托着她童年美好的回忆,迟子建的文字根植在大兴安岭的林海,她的心眷恋着林海,亲情和童年是她的精神家园。(2) 、她的文字充满激情,艰苦的童年岁月培养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文章流露出作者那段美好而苦涩时光的怀念和感激之情。3、生活中的我们也会遇到痛苦和快乐,我们又将如何面对呢?提示:生活就是五味杂陈,当你经历痛苦时你要知道,这不是生活的全部,就像你体验快乐时也要明白,这也会过去,但是,体验着就是温暖和幸福的。就像作者在文中表达的那样“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得”与“舍”都是平衡的,这是生活的规律。最美的付出是痛并快乐着。当然,还有一句话,叫作“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附:板书设计 会唱歌的火炉 迟子建 一、冬日漫长而寒冷 二、进山拉柴苦与甜 三、童年生活永难忘【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