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五 单元一 自然界中的水 教学设计单位:双城市兆麟初级中学 姓名: 孙英杰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社会实践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水为载体,将物质的组成这一化学基本概念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意境,通过水的组成的探究,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结构的奥秘和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得到科学态度与合作的学习精神。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分子、原子、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等知识,并且形成了从微观到宏观的思维方式,加之其对身边化学知识比较感兴趣,在此基础上
2、使得学生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对水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设计目的: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入手,结合教师的演示实验突出情景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理解,体验“STS”(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自来水与纯净水、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初步学会过滤操作,认识水的组成,氢气的可燃性;过程与方法: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组成的一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水的组成的探究,使学习感到一种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通过推导水的化学式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3、度。教学重点、难点:1.过滤操作2.水的组成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措施:通过实验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教学方法:启发式:边实验边讲解边讨论的启发诱导式教学法探究式:边探究边实验边讨论的探究教学法教学准备:过滤操作的分组实验,水电解演示实验,水电解的微观模拟演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过滤操作的实验方法,会讲科学探究应用在学习中,使学生的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增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主导)学生活动(主体)设计意图复习有关分子、原子、元素知识回忆温故而知新用大屏幕展示湛蓝的天空、奔腾的长江、巍巍的雪山、清澈的山泉、洁白的云朵
4、、多姿多彩的水世界,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各种不同的饮用水引入本节课题欣赏、聆听明确学习内容讲授在实际生活中腌鸡蛋时,要先溶解大粒盐,在溶解后的盐水中会看到有许多泥沙等,同学们试想一下,在家庭厨房中应该如何除去这些泥沙呢?那么我们在实验室中怎么除去液体中的不溶物呢?一、 过滤指导学生阅读“请你尝试”(教材97页)阅读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和方法教师边操作边指导学生实验学生边观察边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讨论:结合教师图5-1、5-2和刚刚动手做的实验,讨论完成这两个实验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科学的实验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过滤操作的注意
5、事项:1.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2.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3. 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4. 玻璃棒轻轻靠在三层滤纸上5.漏斗下端靠在烧杯的内壁上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教师活动(主导)学生活动(主体)设计意图教师讲每组过滤后的滤液放在讲台前对比,让学生讨论过滤后的液体澄清程度不同的原因学生观察、讨论并总结:1. 仪器不干净2. 滤纸有破损3. 过滤器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能力引导学生将滤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观察讨论总结(过滤操作能滤除不溶性杂质,而溶于水的有害物质是除不去)培养学生观察、总结能力,为下面的总结作铺垫教师总结性讲授生命离不开水,水大约
6、占人体总质量的2/3,它在人的生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平均每天要补2.5L-4L水,被有害物质污染的水是不能饮用的。所以为了健康,我们应该饮用清洁卫生的水。聆听介绍合理饮用水的常识引导学生教材98页“请你尝试”和关于硬水、软水的知识并动手实验,由此讨论、归纳总结出这部分学到的知识。阅读、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1. 区分硬水、软水的方法(肥皂水)2.硬水、软水的概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讲授教师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介绍有关硬水、软水的知识以及硬水对人体健康、人类生活、生产的危害聆听、补充相关的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我们由前面的内容已经知道了水的重要性,那么同学想
7、不想知道这么重要的物质真正的组成呢?聆听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99页的“探究活动”,同时,介绍电解水的装置,让学生了解该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阅读观察思考记忆为下面的学习作知识准备教师演示电解水实验学生观察并总结现象:电极上有气泡,正极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科学的实验观教师活动(主导)学生活动(主体)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1. 猜想两极可能是什么气体2.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猜想设计实验使学生熟练应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分别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两支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观察教师引导学
8、生交流讨论:由此你获得哪些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总结出:1. 正极产生的是O2,负极产生的是H2;2. 水的组成;3. 水的物质类别;4.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培养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及实事求是地科学观大屏幕展示电解水的微观模拟图并让学生结合图示进行交流讨论:由此过程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观看、思考、交流、讨论总结出: 再一次的证明了: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2.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没有发生改变3.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旧知识相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讨论:能否根据两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和两种气体的
9、密度推导水的化学式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物理知识尝试推导:H2=0.0899g/L,O2=1.429g/L,所以mH2:mO2=0.0899g/L2:1.429g/L1=1:8又因为H、O相对原子质量为1和16,所以H原子数:氧原子数=1/8:1/16=2:1故水的化学式为H2O讲授通过上述试验同学们应该认识到H2具有可燃性,由此可以得出化学方程式:2H2+O22 H2O我们能否从中悟出实验是检验氢气的方法总结检验方法:点燃气体 火焰上方罩干而冷的烧杯若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则该气体为氢气拓宽视野教师活动(主导)学生活动(主体)设计意图小结:引导学生本节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
10、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课堂反馈:精选有针对性阶梯性的课堂练习完成练习反馈信息及时予以补救课后作业(略)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巩固本节所学内容及方法附:板书单元一 自然界中的水一、 过滤1. 过滤器的制作2. 过滤操作3. 注意事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二低: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倾倒滤液的烧杯靠在玻璃棒上三靠: 玻璃棒轻轻靠在三层滤纸上 漏斗下端管口靠在烧杯内壁上二、硬水和软水1. 检验方法: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ml硬水和软水,然后用胶头滴管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2. 硬水和软水的概念三、水的组成1. 电解水的实验现象:两电极上均有气泡
11、产生,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是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的2倍2.电解水的反应方程式:2H2O2H2+O2四、氢气1.可燃性: 2H2+O22 H2O2.检验方法:由尖嘴玻璃管导出点燃,然后再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若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且烧杯内壁出现水珠,则说明该气体是氢气教学反思: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对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以提升,从而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研究学生的兴趣以及喜欢的种种活动,设置问题情境,真正做到沿着学生的需要去寻找,激发学生的学
12、习动机。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思路、手段和内容上的创新,因为新课程在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引入了一些联系社会与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知识与技能目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习。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和生产的实际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学以致用。我们不但要在教学思路、手段和内容上创新,还要为其实施打好基础,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探究新知,使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要注意不能将科学探究定格为某一模式,因为学生本身的认知程度不同,都有其知识和思想的局限性,所以提出的问题的深度就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应根据实情,从多渠道、多
13、层次、多角度去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途径。真正的把课程教育改革做到实处,让我们的学生成为集知识、能力、技能于一身的新时代的优秀青年。点评本堂课设计新颖,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借助多媒体从大家熟悉的自然景观身边熟悉的物质介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师的引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合作学习。知识点的呈现不是新授课的简单重复,而是提供相关的生活素材、图片、材料,通过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逐步得出结论。如:过滤操作是通过阅读、试验得出结论,体现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体现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如:水的组成是通过探究性试验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体现了探究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对于重点、难点突破,设计成动画,制成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学生终生难忘,效果很好。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学有所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双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白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