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讲座五: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学习的思考与实践基于解决“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和当今知识经济的开放性,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现状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需要”这两个基本矛盾,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重要方式的理念,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数学课堂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授走向探究。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小学数学课堂出现了简单化和形式化倾向,表现为要么是“放任自流”: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活动”讨论、交流,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要么是“按图索骥”:教师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将学生的活动置入一个狭窄的空间。在教学中,
2、往往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几个指令性的问题或要求,然后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验证性操作,表面的自主掩盖不了实质的他主,学生的学习依旧缺少探究,缺少动力,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鉴于此,我们引进计算机教学中非常流行的“任务驱动”概念,嫁接到小学数学教学领域,试图让学生在驱动式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能自我反思的有责任感的学习者。一、任务驱动式学习内涵分析1、“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3、“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学习”是指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以解决一个数学任务为目的指向,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的学习方式,这是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给予必要指导的学习过程。依据任务驱动式学习活动中师生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任务驱动又可以分为定向的任务驱动学习和自由的任务驱动学习两种类型。 定向的任务驱动学习是指教师提供具体教学任务和程序,由学生按照提示自己探寻结论的学习活动,它是任务驱动式学习的低级阶段,是“准”任务驱动学习。 真正的任务驱动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极少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是自己在任务驱动下独立自主地完成知识建构,发展策略性知识
4、的学习活动,即自由的任务驱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给学生提供所需的学习材料,起到辅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如教学圆柱体表面积计算这一课时,师生共同提出学习任务,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的探究性实验活动,教师虽然也有指导性的步骤引导,但只是给出了活动线索,并没有将圆柱的本质特征显现出来,给出的学习材料也没有凸显圆柱侧面和两个底面的本质特征,学生是在自己的反复“琢磨”中发现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这是学生亲身体验并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 反映了师生在自由任务驱动学习过程的具体表现。定向任务驱动是自由任务驱动的基础,可以说,学生没有开始的定向,也就没有后来的自由;自由任务驱动是定向任务
5、驱动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定向任务驱动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从定向任务驱动到自由任务驱动,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小,学生的独立性越来越强。2、“任务驱动学习”与“目标教学”的联系和区别任务驱动和目标教学具有相似性,它们都是以“任务”或“目标”为主线展开学习活动,都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体主动学习的过程等等,因而,会让人很自然的以为任务驱动学习就是目标教学的学习方式。其实不然,任务驱动与目标教学有显著的不同,主要表现在:(1)“目标教学”以完成知识点为目标,重在结果的达成,落在终点上;“任务驱动”以培养任务驱动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根本出发点,重在过程的体验,落在起点处。(2)“目标”的提出以教师为主,更多的从
6、知识体系的角度考虑;“任务”是由师生共同选定的,主要从问题解决和现实情景中产生。(3)“目标教学”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强调教师主导地位的重要性;“任务驱动”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强调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认知内驱力的有效激发而主动发展的过程。(4)在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我反思的学习方式将被凸显,任务驱动过程中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显得重要,自主学习、协同发展的课程理念将得到落实。因此我们在具体实践时既要借鉴目标教学法,又要突出“任务驱动”教学的基本特征。二、任务驱动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一)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学习教师的指导策略任务驱动型学习强调学生的自我导向、自我激
7、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更多的学习指导策略,以便有针对性、有变通性、及时地调控学习过程。1、确定一个“好任务”在一个新的教学过程的开端,要先请学生快速回答:关于这个知识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快速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好任务”的确定提供一个基本点。什么样的数学任务才算是“好任务”呢?我们认为,一个好的数学任务应具备以下特点:(1)应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刺激主要来源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要处理好情境与任务的关
8、系,情境要呈现出有效的任务,同时又能支持儿童的数学学习。如教学“搭配”一课时,我们选择了这样的一个现实情境:学校要出校报,校报上要插入几张图片,现在有五张照片(呈现两张唱歌的照片和三张跳舞的)可校报编辑说只能选两张,你认为可以怎样选?学生根据实际作出选择:认为选一张唱歌和一张跳舞的比较合理。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共有几种不同的选法,使学生的讨论集中在 “怎样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上,学生在初步感悟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应具有开放性和思考性开放性可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或者是结果的多样性;思考性就是任务要能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在任务中
9、,教师可以伴随着呈现一定的线索,线索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学生面临的任务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是让学生可以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分之市和经验进行新的学习。但线索不等同于程序指令,即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一个个具体步骤。如教学“消元问题”时,我们首先创设了一个去水果市场购买的情境,由学生扮演顾客,提出要买苹果和梨的千克数,教师扮演售货员,马上报出买水果的总价钱。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下表:苹果千克数 2 3 6 10 4 5 梨千克数 3 3 7 2 1 4 总价 12 15 32 34 14 23 然后让学生观察下表,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苹果和梨的单价是多少?”这个核心问题,然后将起确定为探索
10、任务,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必要材料进行研究,教师结合学生不同层次水平的需要,相应的给予学习支持。2.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方法:(1)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搜集资料,指导学生从各种资料中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教会学生一些收集资料的表示方式,如图文结合记录式、表格式、影象记录式、剪贴式等。在此基础上,教师不仅要善于选择学生收集的资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服务,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资料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从而进行自主性、协作性的探究学习。(2)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指导学生掌握“转化”“对应”“变与不变
11、”等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和不变的规律”,联想到“差、积不变的规律”;由“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联想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等等。学生通过联想,产生了一个个新的数学问题,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先进行大胆的猜想,再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这样学生在研究发现规律的同时,受到了一次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归纳思想,类比思想受到了熏陶。(3)掌握表达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对学习过程的概括表达方法,使学生能顺畅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交流,这个过程是回顾反思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用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过程。如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学习过程,或以小组沙
12、龙的形式相互对话、相互质疑,提高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或借助一些特殊的方式(图文、游戏、表格)等帮助表达3、不断给予支持性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面部表情、手姿身姿、语言语调等姿体语言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这点子真奇妙!”“你干得好极了!”“试试看,也许我们能成功!”等,这种积极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思想感情的交流,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利于强化学生原有的学习行为并引出新的学习目标。4.定期开展实地教学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工厂、农村、社区、科技场所等地,寻找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和现场指导研究的方法、程序等。这种教学的指导方式对学生开阔眼界、通过亲身经历的活动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13、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好处。(二)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学习的操作程序依据活动时空的差别,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学习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任务驱动下的课前先期学习、任务驱动下的课堂学习以及任务驱动下的课后实践学习。以课堂任务驱动下学习活动为核心,课前先期学习和课后实践活动与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任务驱动式的大课堂(如图)。下面结合“任务驱动下的先期学习”具体阐述我们的实践:课前任务驱动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任务先行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其实质属于自由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任务驱动下的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主要为课堂教学服务,因而,它主要以三个方面的任务展开学习:收集信息,突出交流,为课堂动态生成服务。数
14、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为学生自主收集相关数学信息提供了可能,而这些“任务”又是那么具体、真实,会自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未解决问题”和“深层次的体验、感悟”,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如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练习课教学之前,我们要求学生调查并搜集有关“百分数”的生活材料,并把最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分析。数学知识的先期学习可做两方面理解:一是课前学生的预习,二是教师主导下的课堂教学中的自学。课前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预习,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帮助学生对要学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避免了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同时,任务驱动的预习能使学生领
15、略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幸福,感受到掌握知识后的愉悦,增强学习新课的动机,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的意义建构。而教师主导下的课堂教学中的自学,可以让学生用较短的时间,自主了解将要学的陈述性知识,一方面节省时间为需要探究的程序性知识留足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满足学生自我发现的本能,增强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教学“比的意义”时,我们就给学生确立了两个核心任务:“什么叫做比?比跟我们以前学的哪些数学知识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主动建立新知与原认识的联系。从而把原来靠教师的介绍,转变为学生在自学活动中的自主建构,原先需要一节课才能完成的内容,在学生的交流碰撞中,20分钟就学习完毕,剩
16、下的时间主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验比的应用价值,提高策略水平。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任务驱动式学习以及任务驱动下的课后实践活动的操作,限于篇幅不在赘述。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式学习不但是可行的,而且能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反思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一种学习方式。 2012.5讲座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潜能。也就是说,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
17、移和传递,更应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的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参与教学活动目标,抓住参与时机。以下就这两个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一、明确参与教学活动的目标教学过程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采用各种手段,把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中的精华,变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样的参与活动是紧密地围绕
18、着教学目标进行的,而不是盲目的,形式主义的。例如,教学“求平均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参与活动。1复习铺垫。(1)口算。(223830)3(4345)4(5248)2(798610)5(2)解答应用题。一个杯子的水深20厘米,把水平均倒在同样的4个杯子里,平均每个杯子里水深多少厘米?2实践操作理解平均数的含义。(1)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cm、2cm、3cm、5cm,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2)读题讨论。这4个杯子里的水面高度相等吗?这4个杯子里的水面平均高度指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使这4个杯子里的水高度相等?
19、(3)学生经过讨论,操作出现了以下几种倒法。将号杯子号杯2cm,号杯号杯lcm。4个杯水高度相等。将号杯水号杯lcm,号杯和号杯各号杯lcm。4个杯水高度相等。把4个杯子里的水全部倒到一个大杯里,再把水平均倒到4个杯子里,4个杯子水的高度也相等。这4个杯子里的水面平均高度是多少?3归纳说理小结。在学生的观察、思考、讲述后,教师进一步追问:怎样使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相等?学生说思考过程后,这时教师小结:把多的给少的,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使学生在操作、观察、探索思考中,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充分发
20、挥教师主导作用,明确参与目标,才能提高参与的效果。二、抓住参与时机1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参与。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必须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参与的实践活动。2贯穿认知过程,引导参与。教学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发现”,经历类似科学家那样发现真理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和理解这个过程,并能掌握前人总结的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教材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关键。学生如能亲自参与重点知识的获取过程,突破难点的教学实践活动,就能使他们逐步从学会到会学
21、。3围绕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参与。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一个新知识的出现,总是和前面许多旧知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绝对新的或与旧知识毫无联系的内容是不多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同化和顺应的原理,启发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促进思维的发展。 2010.11讲座三:小学数学“目标导学”教学改革建议 “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落实科学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师生、生生多维互动,学生自主建构为核心,以“快乐体验”为灵魂,以当堂达标反馈为手段,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坚持目标科学性、学习自主性、达标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生命的个性发展、和谐发展。一、课堂
22、教学基本环节教学流程:示标导学自主建构展示交流合作研讨反馈矫正当堂达标教师活动:设标创境问题引领观察指导点拨引导总结提升测标反馈学生活动:学标激趣自主学习交流解惑深层认知迁移应用巩固达标(一)示标导学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有计划地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呈现学习目标;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二)自主建构学生依照“导学案” 上的自学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问题,同时生成新的问题,独立完成知识框架的初步建构。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巡回观察,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督促学生认真自学。(三)展示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交流在自主学习中发现
23、的问题,实现兵教兵的生生互动学习。解决不了的重难点问题,整理后准备在全班展示交流。教师注意观察和倾听,及时捕捉信息,针对课堂生成情况适时诊断指导。(四)合作研讨各小组展示回报学习成果,组内学生要相互帮助、相互补充;对疑难问题进行互动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全面关注和调控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一步把握学情,考虑调整互动探究的问题、精讲点拨的要点等;(五)反馈矫正学生做自学检测题。优先让学困生交流展示,要充分暴露问题。教师要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归类,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引导学生由个别到一般,得出规律,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运用;或者抛出被学生忽略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24、得出正确的结论。(六) 当堂达标学生当堂独立完成达标检测题,查漏补缺,巩固拓展新知。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达标题。达标检测题目设置要求有梯度,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及时掌控达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二、导学案的基本组成。导学案的组成应相对固定,同时应根据每一课时的具体需要灵活地编写。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学习内容、学法指导、学习小结、达标检测等。1.学习目标:目标内容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检测性,能够与当堂检测题相对应;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要能达成;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可在目标中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2.知识链接:即课前小测,也
25、可以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3.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导学案的作用: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留有建构空间等。4.学法指导(在学案中有所体现,重点在教案在体现)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地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学方法,达到促进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
26、的。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读书、倾听的习惯、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5.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指导、引导学生对本章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梳理。根据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6达标检测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难度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可设置选做题,促进优生成长。限定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及时反馈矫正。做到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
27、2011.5讲座四: 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活动目标的确定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的活动性增强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来探索学习数学知识的方式,也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制定的数学活动目标不够清晰,或缺少准确把握数学活动目标的经验,往往停留于“为活动而活动”的层面,致使无效和低效的数学活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量存在。本文结合实践,从教学活动目标的确立及如何围绕目标有效实施教学活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一、数学活动应确立怎样的目标(一)数学活动的目标应突出数学学科特性,凸显数学学习的本质。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学学科目标要求来看,不但要在“知识技能目标
28、”的定位上体现数学学科特性(从这一点上来确定具有数学学科特性的目标相对比较简单一些),更要在“过程性目标”的定位上体现数学学科特性,即思考在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如可体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与严谨、有序地学习数学“态度”的目标定位。例如,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一课中的一个数学活动:调查哪只小动物最受欢迎。该数学活动的目标不仅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之上,还应考虑引导学生“会根据相关信息提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并能初步形成解决的办法”的数学学科本身的目标定位。只
29、有这样的目标,才能既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目标多元化的本质,也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数学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二)数学活动的目标应清晰明确,有利于教师即时反思和调整教学行为。数学活动是支撑数学学科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是教学目标落实于学生行为过程中的具体反映。有效的数学活动目标应该是清晰的、具体的、明确的,并具有可观测性。例如一位教师在梯形的认识一课中,在课的引入阶段设计一个“找梯形”的活动,目标设定为:展示学生的认知经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活动目标定位不仅清晰、明确,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可观测性。在教学中,只要观测学生的认知经验有没有得到展示,认知冲突有没有产生,来评价这一活动目
30、标是否达成即可。这样的目标定位有利于执教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即时的反思和调整。同样,在本节课中,一个“创造梯形”活动的目标定位为:通过图形转换,使学生深化对梯形特征的认识,沟通图形之间的联系。目标定位中有相应的行为动词,有利于教师及时观察分析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程度”,有利于教师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三)数学活动的目标应具有适度的拓展空间,便于教师适当调整。活动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并不等于活动只能局限在一个层面上。课堂上,预设与生成往往是相伴组成的。有时生成的正好是预料中的,有时则不是。当预设的活动要求过低,课堂教学流于平淡、僵化,缺乏挑战性,不利于学生发展时,则需要教师及时改
31、变预设内容,提高活动的要求。当生成的材料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时,教师则要敢于改变原来的活动设计,利用生成资源适度地调整活动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活动的预设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调整空间,具有拓展的可能性,有利于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活动的目标要求,从而使活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二、如何确立数学活动的目标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一般包括三个学习阶段,即导入准备阶段、新知探究阶段、巩固延伸阶段。相应的,数学活动目标也应围绕各个阶段各自的特点进行确立。(一)导入准备阶段活动目标的确立导入准备阶段是一节课中学生数学学习的起始。如果要在这一阶段设计相关的数学活动,首先必须有利于学生尽快进
32、入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呈现相关问题,为下一阶段深入探究新知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中,导入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猜一猜手中实物圆面的周长;量一量圆面的周长;观察测量结果找一找规律。活动首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为学生猜测和度量的是各自手中圆形实物圆面的周长,兴趣自然较浓),能够达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目标,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到数学学习上来。因为在测量活动中,虽然结果可能产生一定的误差,但学生还是比较容易关注到圆周长与其直径、半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为下一环节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二)新知探究阶段活动目标的确立新知探究阶段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关键
33、环节,此时的数学活动一般围绕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主体活动,便于学生采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等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来确立目标。因此,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适应性和认可度,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并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例如,在“射线的认识”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如灯光)游戏体验(学生玩手电或红外线玩具)动手体验(尝试画射线)抽象特征(给图形取名字并说说图形特征)”的数学活动。整个活动围绕射线的特征展开,从直观感知到体验、具体到抽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在教学“商的近似值”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计算产生疑问交流统一解决办法尝试解决问题
34、”的活动。整个活动过程既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实践,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成了课前确立的“引导学生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过程,并能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策略过程”的目标。(三)巩固延伸阶段活动目标的确立巩固延伸阶段的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深化理解,拓宽思路,延伸提高。一位教师在“平面图的初步认识”一课综合练习阶段设计的数学活动,要求学生用一根绳子围绕刚才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围长方形”活动,很多学生对操作的同学提出了意见,从而知道了“两只手放得不一样宽、不一样长”的图形不是长方形,这个过程达成“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图形表象,
35、加深对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的目标;“围圆”活动,从2位学生4只手,到4位学生8只手,再到8位学生16只手,引导学生经历了从“4个点、8个点、16个点”一个逐渐接近圆的过程,达成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学习目标。另外,在活动中,教师虽没有提出明确的合作要求,但由于所设计的操作活动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才能完成(有学生发现一个人围长方形不行,便请同桌帮助2个人围;而围圆时,学生发现3个人还不行,想到了请其他同学帮助,最终在8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任务),因此学生自然地选择了合作,合作成为了学生的一种需要,是完成任务不可缺少的方式,从而比较有效地达成了“拓展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关注
36、合作”的课前目标定位。 2011.11讲座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一、指导思想1.引领课堂教学。探究和协调课堂教学各要求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课堂。尽可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构建高效课堂。2.引领教师成长。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与现代教育科学理念的对话与碰撞,引发探究和思考,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3.促进学生发展。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不断改革,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实现数学育人。二、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反映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2.实效性原则。
37、从本地实际出发,追求落实课程标准的可行性与有效性。3.可行性原则。突出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及实践活动要求,以便于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把握。4.发展性原则。既把握时代要求,反映出当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又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反思和提升,与时犋进。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一)教学思想1.通过数学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行的发展。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师生、生生之间民主平等关系,教师通过组织、引导与师生合作等活动,使学生主动获得发展。3.依据课程标准,尊重和审视教学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合理有效地开发教学资源。(二)教学目标1.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目标。2.目
38、标体现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的生成性,思维活动的激发与引导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性。三维目标和谐统一。3.依据三维目标进行教学准备与实践。(三)教学内容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审视和使用教科书,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2.围绕教学内容特点开发和选择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有力保障和有效支持。3.内容和选择与组织设计,既关注学生新的学习与感悟,又关注学生的练习应用的习得与成长。内容的展现具有层次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既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又能适应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个阶段的进取和发展需求。(四)教学活动1.情境的有效性。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经验,有利于学生主动开展数学认知活动。2.资源开发与
39、利用的有效性。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与探究与思考的需求;根据教学实际和需要,选择教学手段,激发帮助和支持学生,突破认知和思维障碍;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3.教学活动过程的有效性。活动与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形成规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需求,符合学生成长的追求。4.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特点及内容特点,组织学生开展独立探究、小组合作与学习活动;根据学情相机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推测、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构建师生、生生互动、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平台,通过对话激发探研意识和欲望,引发思维碰撞,使学生获得自信、自省,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进一步体会和体验数学与数
40、学学习活动的价值。5.学习方式的有效性。重视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引发作用;重视情境与材料的数学化过程;重视在目标任务及兴趣的驱动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可行性,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使每个学生均有所获;重视在个性化思考及合作意识与欲望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生分工合理,任务明确,参与主动,思维活跃,合作功能到位;重视课堂教学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质疑,通过对话与交流,使思维系统深化,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性。6.评价的有效性。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参与;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探索活动;通过评价,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评价具有针对性、时效性,价值功能全面。7
41、.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系统和谐,组织协调顺畅,问题与探究的时空宽厚,学生思维活跃清晰,教学活动自然流畅。(五)教学效果1.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积极的探求欲望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交流意识。2.通过数学活动,学生主动经历了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获得了基本的数学活动体验和经验。3.通过数学活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得到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得到进一部提高。4.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学生个性得到尊重,获得自信,每个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六)教学风格1.教风民主具有亲和力,思维清晰,语言精辟。2.具有创新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创造性开发
42、教学资源,以创新理念进行教学实践。3.具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数学文化底蕴,厚积而薄发。4.教学开放且调控得体、得力。 2010.4.讲座六: 提 高 目 标 意 识 成 就 有 效 教 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设计起着指导作用、对教学活动起着控制和中介作用,是教学评价的依据。现实中课时教学目标从确立到落实离最优化相距甚远。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从备课到上课到课后反思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够强,造成一些无效劳动,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效果不佳,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恶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如下改进措施:一、从有效备课入手:我们都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的重要性谁都明白,但是事实上,除了上教研课
43、或者有人听课,才谈得上认真二字,其他的备课大多流于形式,写给检查者看的。只有彻底改变备课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提出:首先:认真制定每课时的教学目标,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可检测,本课能实现的就写下来,本课不能实现的就不要写,写一个就要达成一个。制定目标要做到:一是目标的定位求准。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足见,教学目标“准确”定位的重要性。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教材编排体系,面向学生实际,体现文本特点,符合教学规律,力求恰当、全面、明确,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二是目标定位要适度(恰当)。目标的确定要符合“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和
44、教材特点,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成,“每天进步一点点”。具体地说,一要吃透“三头”,即年段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二要体现激励性,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经过努力可达成”;三要树立积累意识。目标少而实,切忌大而空。我们还专门就如何制定教学目标进行了研讨,并给教师提供了制定教学目标可以采用的行为动词,供大家参照。其次:为了解决目标和教学两张皮的问题,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时,紧扣教学目标,并注明这个环节是为了达成哪一个目标的,预计达成度是多少,进行预设。为了提高备课质量,我们改变了备课的检查方式,改单向检查为双向面对面交流。即:针对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由检查人员与被检查教师进行对话
45、式交流,就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中为达成目标采取的教学手段、方法、学生学习方式、设计的练习等方面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围绕一课时教学设计共同展开讨论研究,提出修改建议供教师参考。每次检查不得低于四课时的量,可分多次进行。二、尝试“目标教学法”攻击有目标、寻求有目标、人生也有目标,针对课堂教学来说,也应有明确的目标。无数节课时构成人生旅途上的亮丽一段,其质量与效率,决定了人生生命的质量高低,高耗时低效应是实实在在的虚度光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必须强化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意识。理论依据是“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理解学习”就是在
46、“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基础知识和能力倾向各有差异的学生组成的学习集体(班级授课制)为前提,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精选和结构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适时形成性评价(反馈),为不同的学生设计“矫正学习”或“深化学习”,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掌握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尤其是教学方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标教学法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与模式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教学法。(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实施目标教学法的前提是科学的拟定教学目标。目标教学法是指将一次课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课堂导入、展示教学目标、遵循教学目标讲解相关知识、目标测评等几个环节,并根据这些环节组织实施教学。尝试运用目标教学法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学有目标,听有方向,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学习讨论中获取知识。与其他教学法相比,目标教学法更注重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我们根据这个理论基础,确定了各学科目标教学法的基本环节,形成各学科教学的基本思路,供教师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