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 由螳螂捕蝉想到的凤阳县城西中心小学 禹丽丽【内容提要】小学语文教学毕竟不能只训练“阅读”这一项能力,“阅读”只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的一项。学生的语文能力除了体现在能够读文章,还应体现在“说”和“写”,也就是表达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上。我认为学生从“不理解”“理解”是第一次飞跃,而从“理解”“运用”是第二次飞跃。这两次飞跃中我认为第二次飞跃更难,所以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难点不是“理解”而是“运用”。前不久,我执教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螳螂捕蝉。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
2、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课前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搜集了很多教学设计研读,博采众长,取其精华,终于设计出了一份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五大版块展开教学,一是复述故事,领悟道理,意在让学生复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能光看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二是参照对比,探究寓意,旨在让学生明白少年讲这个故事其实是想告诉吴王,吴王此时就像故事中的蝉、螳螂和黄雀,一心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如果那样,吴国终究是会灭亡的。三是少年智劝,感悟智慧,主要是想让学生领悟少年的聪明智慧,
3、他的巧劝、智劝胜过大臣们的直劝、力劝,这就是智慧。四是总结课文,巩固练习,目的是对本节课教学进行一个检测,通过四个练习:1、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2、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3、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4、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看学生从中都学到了什么。五是课后延伸,续编故事,旨在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本节课所学,加入自己的创新,把吴王会怎样跟大臣们说取消攻打楚国一事,续写完整。自我感觉我的设计很不错,挖掘很深,涉及重难点,突出主要内容。课堂效果和我预设的情况差不多,评课时大家对我的课也都给予了好评。当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一位资深老教师给我提了一条建议,引起了我的注意,
4、让我茅塞顿开。他给我的建议在第三版块教学环节上,下面是这个版块的课堂实录片断:师:这样看来,大臣们一开始对吴王的劝告并没有错啊,那吴王为什么听不进大臣们的劝告,却听得进少年的话呢?请大家默读课文28自然段,边读边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默读课文。生: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劝说就杀谁,少年却还敢用讲故事的办法去劝,可见少年聪明、有勇气。生:少年选择在花园里跟吴王讲故事劝说,目的是想让吴王相信这故事是真的。如果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吴王就会认为是劝说他的,那吴王一定不会听的,少年多么聪明啊!生: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个早晨,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也是让吴王相信这件事是真的
5、,这说明少年早就想好了。生:少年讲这个故事,是想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并没有直接劝说的痕迹,这也体现少年的聪明。师:同学们说的多好啊!少年表面上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生:实际上劝说吴王不要攻打楚国。师: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生:少年的劝就是巧劝。生:智劝。生:妙劝。师:少年选择了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策,这同时也是劝人的智慧。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吴王听不进大臣们的劝告,却听得进少年的话了吗?生:明白了,少年是巧劝、智劝,大臣们是直劝、力劝。(屏幕出示:大臣们直劝、力劝 少年巧劝、智劝)师:多么聪明和有勇气的少年啊,
6、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过人之处。【评析】那位资深教师说:“这个环节设置让学生领悟到了少年的聪明,如果能联系到写作上来会更好。大臣们的劝为什么没起到效果?而少年的劝却有效果呢?其实大臣们的劝是空洞说教,少年的劝是事实说教。我们说事实胜于雄辩。联系到我们写作上来,空洞说教的作文往往枯燥乏味,事实说教的作文则生动有趣。今后我们学生写作文应该用哪种方式比较好?学生自然会说用事实说教,这很自然的就把作文的一种写作方法教给了学生。”【反思】是啊,那位老师的话值得深思,他的一句话道破了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很容易忽视习作指导。“大纲”明确指出:“习作教学时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7、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这就明示了习作的指导应落实在阅读教学上。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美妙之处,从而使学生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习作能力的培养。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首先源于,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以一种“文章分析”为主要特征,以“问题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语文教学,而这一模式的教学目标指向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毕竟不能只训练“阅读”这一项能力,“阅读”只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的一项。学生的语文能力除了体现在能够读文章
8、,还应体现在“说”和“写”,也就是表达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上。可以这么说,评价一个人语文能力的标志主要不是“理解语言”而是“运用语言”。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一种误解:即学习语文关键在于“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运用。在“理解”上强调了教师的指导,然而在“运用”上仍采用“无师自通”的方法,这种忽视积累和运用的现象导致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低。因此,我认为学生从“不理解”“理解”是第一次飞跃,而从“理解”“运用”是第二次飞跃。这两次飞跃中我认为第二次飞跃更难,所以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难点不是“理解”而是“运用”。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
9、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提到语文的工具性,说明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须能写作,须能读书,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习惯上很多老师都是上独立的阅读课和写作课,即采用“读写分离”的模式。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难点,学生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谈文色变”,觉得无话可写,写作时无从着手。阅读教学是融作文教学于一体的,教师要采用“读写结合”的模式。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这些文章无论是从整体布局方面,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无疑都给学生带来很重要的影响,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知识,让学生领悟到写作方法。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写作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领悟到写作技巧,读写结合,相得益彰,逐步提高。长此以往,我想学生写作就会变“苦事”为“乐事”,想到这些,我调整了我的教学思路,重新整理了教学设计,加入了一个写作方法指导的环节。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一定会加强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