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 第三课时跳柴歌 第十二周教学内容:1.唱跳柴歌2.听、动:欣赏、学跳黎族的“跳竹竿”。3.拓展:黎族的文化习俗。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1.通过歌曲的欣赏与学习,感受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对黎族歌曲、舞蹈、文化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2.通过学习跳竹竿,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在生活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3.能自信、自然、正确地演唱歌曲跳柴歌;在跳竹杆舞时,动作协调,合拍。提高性目标: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教学重、难点:感受音乐作品欢快的情绪,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表现这种情绪,培养韵律感。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跳绳、小竹竿、椰壳、小鼓等。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性目标:营造氛围,激发
2、学生探究的欲望。1.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片,你能从图片上看出来这是我国的哪个地方吗?这正是我国美丽的海南岛。2.介绍海南黎族,出示黎族风景图,背景音乐为跳柴歌伴奏。3.画面停留在最后一张图片,问他们在干什么,介绍黎族音乐游戏“跳柴”。4.视频放到一半暂停,问学生,你们观察到没有,黎族人是怎么玩跳柴的呢?生答,师小结。手上动作“开开合合”,脚上动作踏点步。5.“同学们,我们也来模仿一下音乐游戏的情景好不好?带领生在歌曲背景音乐下律动。”6.安静聆听歌曲,提问学生黎族人在跳柴的时候,边跳边唱些什么。7.放歌曲原唱,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哪些美景?生有感情的把歌词朗读一遍。8.再听,画旋律线条。第二段时师
3、在黑板上画出旋律线条。问生: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二、新课教学:阶段性目标:能自信、自然、正确地演唱歌曲跳柴歌;在跳竹杆舞时,动作协调,合拍。1.我们用自己的声音把这幅山水画表现出来好不好,用LV母音小声的随琴声唱。2.教唱歌曲,纠正不到位的地方。跟琴LV字哼唱,弹一句唱一句,完整哼唱,带词慢唱。3.“同学们唱下来有没有发现歌曲有没有相同的旋律啊?在哪里?”4这种手法在音乐上叫做同头异尾,相同的开头不同的结尾。师生接龙唱,然后互换角色。5.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刚做跳柴舞的动作是怎样的?是非常有弹性的,我们用有弹性的声音把这首歌曲表现出来好吗?把整首歌曲唱得流动起来、欢快起来。6.“我们跟着音响
4、来唱一次,注意你的节奏和速度。”7.歌曲处理,衬词加上下滑音演唱。8.跟着音乐伴奏,把整首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把下滑音唱出来,把整首歌曲的激动喜悦的情感表现出来。9.回忆视频中的场面,在歌曲最后两个音符上加上叫好声。 10.边唱边跳起来,“我们四(7)班的同学一起来当一回黎族小小少年,我们共同感受黎族少年跳柴时候的热情好不好?全体起立。”11.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海南,走进了黎族,学习了跳柴歌,感受了黎族人在跳柴时候的喜悦心情,希望同学们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课后可以搜集更多其他少数民族的歌曲,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板书设计:跳柴歌海南民歌。课堂练习设计与布置:练唱歌曲,课后与家长配合
5、,创编各种跳竹竿的动作,下节课交流。教学反思:在设计这一节课时,我始终本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本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及同学间合作能力及创新精神。本课的难点是有感情的唱好歌曲。基于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立,我创设了以这首跳柴歌为主线的音乐教学活动。首先, 我启发学生欣赏“跳柴”舞有什么规律(竹竿总是“开、合”),请学生模仿跳竹竿,感受律动。在这节课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在群体中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并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总之,这节课学生是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学生又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