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课题: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课文。难点是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祖国传统诗文的韵味美,在潜移默化中
2、学语言,受教育。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谁起头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简评学生背诵。2.导入:背得真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出示课件揭题。(板书登鹳雀楼)题目里有两个生字:“雀”和“楼”齐读。这两个字很有意思“雀”上下结构,上面是“小”下面是“隹”看看“隹”就是什么?对,雀就是小鸟的意思。如:麻雀、云雀“楼”的右侧是数学的“数”左边,因为古代的楼房是木头做成的,所以是木字旁。描红两个生字。提醒坐姿。二、互动解题,简介作者。1、登鹳雀楼,鹳雀楼是什么样的楼,想不想知道?2、介绍鹳雀楼:出示课件。谁来读读。鹳雀楼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
3、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谁登鹳雀楼呀?看看课本114页最下方告诉大家王之涣,盛唐著名诗人。他才高气盛,诗作有独到之处,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历千年不衰。4、现在谁来说说古诗题目的意思?三、诵读感悟,初步感知。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出示学习任务并自学:1.用心读3遍,读好古诗的停顿。2.王之涣看到了什么景物?请用横线画出来出来,想到了什么?请用波浪线画出来。2.按要求自学。(二)初读任务检查,整体感知。1、古诗朗读像音乐一样讲究韵律美,谁敢读给大家听? 指读,齐读。 2、古
4、诗读得真棒!那你读懂了王之涣看到什么了吗?读读你横线画的句子?【板书:看 白日 尽 黄河 流】真会读书!想到了什么?读读你波浪线画的句子。【想:】下面老师奖励你和王之涣一起去登上鹳雀楼看一看: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学习第一、二句诗:1、第一行:哪个小王之涣告诉大家你看到什么了?诗人看到傍晚的太阳慢慢下沉,靠近大山就要落下去了。看课件逐个理解词语2. 第二行:哪个小诗人告诉大家你还看到什么了?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放视频)你能把这黄河入海的气势通过朗读读表现出来吗?自读、指读、赛读。3、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色,诗人是不是满足了?(满足了?不想看看更远更美的风景了想)学习第
5、三、四句诗:1、师创设情境:对了,王之涣也是这么想的,在更加遥远的地方,景色是不是更美,大海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呢?那他应该怎么做呢?看看图,他现在在第几层?2、所以王之涣继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什么意思呢?别急,把每个字的意思弄懂了,你就明白了。3、你有过站在大山上、高楼上看过远方吗?和在平地上看远方什么不一样?【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4、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齐读: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5、登高看风景是如此,同样,学习也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就像登上了又一层楼,眼界会更开阔,会成为更优秀的人
6、,这也是古诗要揭示的道理。五、背诵比赛。1、 诗歌意思理解了,道理明白了,再读你的感觉会不一样。让我们一起再读古诗。2、谁能背诵呢? 指名背,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同桌背,会背的给她一个笑脸。六、学习生字这节课小朋友真棒!接下来我们愿不愿意更棒?那让我们再“更上一层楼”,自学一下本课生字,谁来带读课后生字?生字会读了,那么哪些字你不用教就会写?“依、入、目、穷”请你用心在书上描红一遍谁能教教大家,“欲”和“更”怎样写才好看?请跟着老师一起写。3、写笔顺、描红练习,掌握生字的结构写法。小腰板,坐端正,拿出笔,注意书写姿势,教师提醒“三个一”标准。比一比,谁写得更准确漂亮七、小结:1、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除了在课堂上学,我们自己课后也要多读多背,这样,你会懂得更多的道理,成为更加优秀的小学生2、把我们刚才学的字在习字册上先描红后临写。板书:登鹳雀楼 白日 尽(见) 黄河 流。(想)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