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与消费走进经济生活, 无论是谁, 都离不开生活消费。 而在市场经济中, 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品, 都要用货币从市场上购买。我们的学习,就从这里开始。货币和各种信用工具在经济活动中究 竟起什么作用?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价格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可循?如何选择质 优价廉的商品, 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需求?我们怎样看待多种多样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 这些都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形成对待金钱 的正确态度;理性地面对消费观念的变化,彰显时代风采而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还可 以为将来进一步科学地认识社会客观规律作知识上的准备。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2、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吃、穿、用所需要的各种物品,都要用货币去购买; 我们享受各种服务也要支付货币;等等。货币到底是什么?一张印制精美的纸片为什么会有如 此神奇的力量?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呢?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货币的本质 “汤七年旱,禹五年水,禹以历山之金铸币”的传说,记述了我国古代圣贤发明货币的故 事。 货币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吃、穿、用所需要的各种物品,都要到市场上去购买。这些物品是人们耗费一定的劳 动生产出来的。他们生产这些物品不是为了自己享用,而是为了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这些用 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
3、一对孪生兄弟,其实, 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既不是天神创造的,也不是圣贤发明的,而是商品交换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离不开商品。 农贸市场上的粮食蔬菜水果, 超市里的油盐、 酱、 醋,商场中的服装、鞋帽等,都是商品。 上述表面上各不相同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 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 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交换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为物 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寻找, 或者经过 很复杂的一系列过
4、程才能实现。 1 19 世纪,非洲某集市上曾上演过这样一幕:卖牛奶的人喊:“买牛奶的拿盐来!”卖盐的 人喊:“买盐的拿矛头来!”而卖咖啡的人喊:“买便宜的咖啡拿红珍珠来!” 上述材料中,有几个人要卖出自己的产品、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谁能成交? 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不是咖啡而是牛奶,这些人能成交吗? 人们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找到了克服“商品一商品”交换困难的办法,这就是先把自己 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 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这种 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便成为一般等价物, 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充当各种商品进行 交换
5、的媒介。 名词点击商品的价值 牛奶、盐、矛、咖啡、红珍珠,这些不同的商品所以能进行交换,是因为生产它们都耗费 了人的体力和脑力,而这种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是没有差别的,是任何商品的生产所共有的。商 品的价值就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比如牲畜、贝壳、布匹等。后来,由于贵金属金银 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 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6、货币从产生时起, 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叫价值尺度。 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 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 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种计量单位。如人民币、美 元、欧元的“元”,英镑的“镑”等。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 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如某件商品值 50 元。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出现以后, 商品交换包括卖
7、和买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 商品所有者首先将自己的商品 卖出去,取得一定数量的货币,然后再用这笔钱买回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 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一货币 一商品。 2 在“商品一货币一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一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 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就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能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 并且卖出好价钱, 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如果商品卖不出去, 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要使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并卖出好 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能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是不是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相关链接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 在一定时期内, 流通中所需 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即货 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 用公式表示: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