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让多媒体技术为农村地理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广水市杨寨中心中学 卢运忠
内容摘要:
多媒体技术能够满足地理教学多方面的需求,它的普及使用必将大大提升农村地理教学质量。多媒体在地理课堂上具体运用的六个方面效果显著:一是导入新课,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二是提供丰富的信息,突出地理事物和地理环境的特点;三是在联系比较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发挥重要作用;四是便于选择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五是化静止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六是传递生活气息浓厚和富有时代感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家乡,了解中国和世界。要让多媒体在地理课堂上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精心选择教学资源、制作适合的多媒体课件;二是不能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过于依赖多媒体;三是始终不能忘记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切实避免现代化的“满堂灌”;四是要避免流水账式的教学。
关键词:
多媒体 农村地理教学 导入新课 信息 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 动态直观
情感 课件 人的作用 现代化的“满堂灌” 流水账
正文:
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初中地理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地理教学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主要表现在课堂上还是沿袭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教师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讲要点,学生记笔记;很多学生对地理课没多大兴趣,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更谈不上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以及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教学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教学资源少,导致学生视野狭小,画地为牢。近几年来,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教学中,给我们广大农村地理教师带来了改革创新的技术条件和良好机遇。多媒体同时具备多种媒体功能,可以提供丰富的文字、图片、图表、地图及影像等丰富多彩的信息,而且具有信息来源广阔,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转换灵活,操作简便等优点,能够很好地适应地理教学的需求,它的普及使用必将促使农村地理教学的飞速发展。
那么,多媒体在地理课堂上有哪些方面的具体运用呢?
第一,导入新课,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利用多媒体可以突破传统的新课导入模式。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地图导入,播放音乐或配乐朗诵导入,播放视频导入等等,或者多种方式相配合。如在讲授“长江的开发”的内容的时候,可以播放激情澎湃的《长江之歌》,同时展示一组图片(如唐古拉山、三江源、虎跳峡、三峡大坝、武汉长江大桥、上海夜景等图片),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热情。使用纪录片《话说长江》的片段来导入新课或者作为课堂环节的转换衔接方式,效果也非常不错。
传统的导入方式在多媒体条件下可以变得更加直接高效。像提问式导入,可以把问题醒目的显示在屏幕上,更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把握。复习式导入,可以把复习的内容或者习题显示出来,可以做到一目了然,增强效果。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用于导入新课(或课堂环节转换),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的热情,都大有裨益。
第二,提供丰富的信息突出地理事物或地理环境的特点。多媒体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能够提供并展示大量的信息。丰富的信息,有助于突出地理事物或地理环境的特点。例如我们介绍新疆的气候干旱的特点,就可以搜集运用许多相关的数据,包括年均降水量,各月平均降水量,某地极端年降水量等等,并能够制成图表较直观的展示。还可以用图片或图像突出新疆干旱的特点,如一些景观图:广袤无垠的沙漠,干涸龟裂的河床,都能够说明干旱的特点。而在揭示形成这种气候特征的原因的时候,我们又展示一幅以亚欧大陆为中心的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和思考,得出该地区地处内陆,距海遥远,水汽不易到达;而四周高山高原环绕,地形封闭,阻挠水汽进入,从而干燥少雨的结论。这些教学资源不局限于教材,它们的搜集、整理、组合、展示,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条件下是非常简便的,而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多媒体教学便于联系比较的方法的运用。联系和比较是地理课堂上教学的基本方法,能够突出地理事物或地理环境的特点,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所学的知识。比如在讲授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后,可将各区地理要素和环境特点进行比较。包括地形、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降水、气温)、植被、农业类型、传统住房和交通方式等诸多方面。通过比较,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各区主要地理要素,像各区的地形类型和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及其成因,以及在各种自然条件下的经济类型和人类活动,能够进一步理解各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差异,同时可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引发关于区域环境保护、利用和治理的相关思考。像这样的纷繁复杂的内容,需要大量的图文信息的展示,在传统教学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多媒体条件下,我们提供并展示地图,图表,图片等非常方便,而且可随时根据需要进行画面切换,能够大大提高效率,教学效果远非以往可比。
又如,在讲授中国“季风气候显著”时,我将中国南方地区、青藏高原区、阿拉伯半岛进行比较。先展示一张世界地图,让学生了解各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然后展示三地的年内降水量柱状图;还将各地景观图进行对比:江南水乡、青藏高寒草原、阿拉伯半岛茫茫沙漠。学生经过比较分析,对中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更加明确,并对影响气候类型的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突破教材的限制,选择可联系比较的内容,这也是以前很难做到的。
第四,便于选择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在讲授“大州和大洋”一课时,我们使用了多幅地图,它们是分别以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和南极洲为中心的地图。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深入把握大洲大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另外,我们设计了动画:在地图上,轮船从一个大洲航行到另一个大洲;飞机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设计相应的问题是:轮船经过了哪些大洋,穿过了哪些海峡或运河;飞机飞过了哪几个大洲,哪几个大洋,飞行的方向如何。我们还设计了关于大洲大洋相对位置的表格,要求学生填写。这样围绕同一问题,先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观察,然后实践运用,最后列表归纳。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运用,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通过多途径学习地理知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使地理课堂具有层次感和生动性。在这里可以看出,多媒体提供丰富信息,以及快节奏的信息供给能力,显示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相比的。
第五,化静止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对于地理概念、地理演化和运动变化的内容的教学,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动态”显示出来。比如板块运动的情况,可用一组图片对比,将各板块位置的相对变化表现出来,显示出一种动态。如果设计成示意动画,让各板块缓慢的移动起来,这样更生动,更直观。季风的形成过程——南北不同性质的气团的移动,相遇后它们位置的相对变化,锋面的形成,暖气团抬升后成云致雨等,通过动画可以得到很形象的说明。季风区雨带的位置移动规律,黄土高原的风成说等等,都可以通过动画得到形象的诠释。地球自传的同时绕着太阳公转,这里有运动的叠加,初中生一般难以在头脑中想象清楚,但是运用动画进行教学,问题迎刃而解。
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的方式还有多种。让教学内容“动”起来,除了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外,还有突出或强调重点内容(包括文字、画面、图表)等作用。
第六,通过生活气息浓厚和富有时代感的信息传递,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家乡,了解中国和世界。家乡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我们将自己业余时间拍摄的照片和地方刊物图片制成课件,向学生展示家乡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风霜雨雪,田垄沟渠,风土人情,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关注家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初中生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结合地理课的教学,我经常搜集、编辑中外名胜风景和文化风情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让他们欣赏祖国的秀丽山河和世界的多姿多彩,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珠江源断流的消息在央视报道后,我制作了相关的新闻链接,并剪辑一组西南省区干旱的视频来播放,学生看后都十分震惊,无疑增强了他们对于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英国即将举办夏季奥运会,我专门组织了关于英国的图片和视频,介绍这个国家的自然和人文情况。这些努力,都是力争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全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爱国爱乡的情感,而其前提条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运用。
以上仅是我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感受较深的几个方面,它的运用当然远不只这些。但是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在地理课堂上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而要充分发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精心选择教学资源、制作适合的多媒体课件。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面对课堂资源的慎重选择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案,然后根据教学设计来选择多媒体资源。对选定的资源还得进行必要的整理、修改、编辑和处理,形成课件。这些都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心血。由此可见,运用好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勤奋和创造。而完全将别人的课件照抄照搬是极不可取的。
二是不能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过于依赖多媒体。在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教师不管从什么途径和什么方式,只要搞到了课件,就觉得万事大吉,好像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学过程中的一切。这样就忽视了“人的作用”,我们应始终清醒的认识到,教学中最重要的媒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的组织教学,答疑解难,言传身教,智慧火花的闪现等永远是重要的,是不能被代替的。学生的阅读、思索、感悟和探究,更不能被代替。而传统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像板书、板图、地球仪的使用等等,仍有它们自身的优势,都是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新的技术手段和传统优秀方法的完美结合,应是一个值得去探索的课题。
三是始终不能忘记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切实避免现代化的“满堂灌”。有的课堂幻灯片要放二三十张甚至更多,平均一张停留的时间只有一分多钟或更少,这样就难免像走马灯似的放幻灯片,学生没有多少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时间,学习的主动权被多媒体霸占,形成了在多媒体技术条件下的现代化的“满堂灌”
现象。所以我们应时刻切记学生的课堂主体和中心地位,教学手段的选择运用都要围绕这一点来展开。宁可忍痛割爱,删减课件内容,也不要让它喧宾夺主。
四是要避免流水账式的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仍然要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不能认为上课就是将那十几或几十张幻灯片放完了事。该强调时要强调,该停下来探究时要停下来探究,该快时快,该慢时慢,做到张弛有度,不可平均用力。要做到这样,关键还是在于充分的教学准备。
以上是我几年来使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当然有很多不全面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得到广大的同行和专家的批评指正。
结束语:
地理课堂上用好多媒体,是我们的责任,新课标就明确指出要“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我作为农村初中的一名地理教师,欣逢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推广应用的大好时代,感到农村地理教学的前景充满无限希望。同时我也清醒的认识到,新技术时代的来临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更加奋发有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倾尽全部的精力和智慧,这样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 姜智《教育心理学》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教师教学用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