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让历史贴近生活.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569413 上传时间:2024-1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历史贴近生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让历史贴近生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历史贴近生活,让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 —初中历史人教版《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的教学设计 襄阳市第46中学 陈绍丽 历史似乎成为历史,远离现实生活。学生学习历史,只是记住那些过去历史知识,感觉课堂上的学习很枯燥,对历史的学习没有积极性。怎样让历史成为流动的历史,从我们的身边发现历史,寻找历史的踪迹?怎样让学生喜欢历史,成为学习历史的铁杆粉丝?我在七年级的历史教学中,做了一些有意的探索,力图使学生爱上历史。历史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达成和过程与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与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伴随着相应的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标准注重历史的人文教育功能,而人文精神培养是一种内化的精神活动过程,它需要特殊的心灵体验,需要亲身经历和自我感受。学生只有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实现历史课程目标。体验学习作为一种历史学习方法深受学生所接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樊城区打造区域课堂改革,打造以个体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和教师引导探究为核心理念的高效课堂。片区教研活动开展如火如荼,教师投身到课改潮流中。作为31中片区的一名历史教师,有责任承担片区教研的任务。片区教研组长布置的讲课任务,在11月20日周四下午第一节课安排我讲一节片区公开课。接到任务,我赶紧备课,怎样上好历史课,怎样让学生爱上历史?我的教学进度刚好上到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8课,研读课标,专研教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是: 1、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2、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 本课的内容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实际结合紧密,我的课堂设计理念就是以历史贴近生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围绕重难点,设计重点知识的落实和难点知识的突破都已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关注生活。 教学过程 一、 导学 教师出示图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中国元素的三幅图片,火药、造纸、印刷术。 教师导入: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我国灿烂文化给世界带来全新视觉感。老师收集了奥运会的三幅图片,配以文字说明。同学们通过观看图片,简单地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做出的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华文明的勃兴(一)》,想一想中华文明是怎样勃然兴起的?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独学——独立思考 个体探究 独学内容:历史书本P41--44 学法:学生自读课文完成问题并记忆。 独学要求:8分钟时间,学生对照教材和导学案,完成独学任务。 三、对学、群学——分享交流 合作探究 在对子相互检查独学的结果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把独学的答案规范之后,给学生2分钟时间记忆重点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独学任务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群学的三个问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探究群学的问题,同时小组认领展示任务,为展示之后做质疑、点评、补充。 【预展】: 针对展示方案,分组进行思考展示方式及预案。 大展示 1、展示甲骨文的演变 第一小组的同学在小组的小黑板上画出“日”“月”“人”的象形文字,由第五小组的三位同学给全班同学解释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结合书本P18的彩图,告诉同学们中国古代文字从甲骨文到战国的竹木简。结合书本P41--42,指出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战国时期,书写工具的改变,汉字的字体也发生了变化。 在小组展示完之后,教师质疑补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文字,大篆演变为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今天的汉字就是这样发展演变而来的。汉子书写工具的演变,今天我们把字写在纸上,还可以写在电脑里,给大家看。 2、 展示中国古代历法 第二小组的同学展示中国古代历法。组长安排小组每个同学的展示任务。他们把书本上的中国古代历法知识认真地朗读一遍,告诉同学们这是古代历法的知识。接着王力加同学结合2014年2月和2015年2月的日历,提出立法问题。 王力加:请同学们看这两张日历表,回答我的问题。日历表上的一、二、三等表示什么?阿拉伯数字又代表什么?阿拉伯数字旁边的大写数字又表示什么呢?日历表上的雨水和立春又表示什么?2014年的春节是2014年的1月31日,2015年的春节是2015年的2月19日,为什么今年的春节会比去年推迟19天呢?你们能推算出2016年的春节在哪一天吗? 李壮壮和应美霞在黑板展示。“一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大月六个月,共30*6=180天,小月二十九天,小月六个月,29*6=174天,全年180+174=354天,现行公历每年365天,农历和公历相差11天。但是2014年闰九月,2014年农历共有384天,减去365天,推迟19天。2015年不闰月,365减去354天,2016年春节就比2015年春节提前11天,应该在2016年的2月8日这一天。 3、 中医看病 书本上的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气,他的医学成就是中医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今天的中医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怎样让学生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医学呢?第三小组通过中医看病了解,中国医学的成就。 檀雪扮演医生,昝梦悦扮演病人。 4、 诗人屈原及随州编钟 王雪 :介绍屈原的生平(书本上对屈原的介绍) 徐晨晨 :介绍端午节的来历。 沈浩岚:介绍随州编钟(结合书本上随州编钟的图片介绍) 学生展示完之后,教师出示多媒体,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做补充和梳理所学知识。 五、 评学 根据记忆的重点内容,当堂完成测评,检测这节课重点知识的落实。 评学主要是检测重点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掌握本节课重点知识的落实情况。由于时间的限制,评学部分只能在课外完成。 六、 结束语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汉字的演变。文字的发明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与异地,留于一时”,使中华文化得以积累和传承。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汉字、力法、中医看病,今天我们的生活与之息息相关。历史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屈原作为楚文化的代表,随州编钟,都是我们荆楚人的骄傲。我们为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明而自豪,并努力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反思:历史课堂可能是能枯燥的,但是在三究四学理念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课堂上学生的展示就可以看出来,特别是通过学生的讲解,突破重难点,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甲骨文的演变,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简单的象形文字,如日、月、山等,结合书本上文字的演变,让学生体验今天汉字的演变过程。天文历法,是中国特有的,农历、闰月和二十四节气,刚好讲课的这一天恰好闰九月,离小雪的节气仅仅差两天,通过学生的讲解理解中国的历法在当时是先进的,而二十四节气现在还在使用,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中医看病,离生活也不远,现在西医在医学界的广泛应用,中医显得势单力薄,但是这节课学生的表演,让学生领略到了中医的魅力。学生设计看病的细节,加上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展示中医的望闻问切,在课堂上展示了中医的精髓。学生表演的动作,真正体会到了望闻问切在中医中的重要作用。屈原和随州编钟,都是北楚文化的源头。国家法定的端午节和屈原相关,今天我们在过端午节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想起这位爱国诗人屈原,通过学生对课本重点知识的展示,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本节课设计的一系列的学生展示活动,理念来自于让历史贴近生活,让学生关注生活,从而领略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的学习目标。由于课准备的比较仓促,没有使用多媒体,如果能够把汉字的演变制成课件,直观地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学生会在小组展示的基础之上更深刻地领会汉字的发展演变。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的课件有效结合,这节课就会更出彩。在课堂上学生最精彩的就是教师质疑:“第二小组结合生活的实际,给我们展示了今天的历法的来历。请同学们想一想,今年闰年,明年还会闰年吗?为什么?谁能解开老师心中的疑惑?”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就会思考,怎样计算农历,为什么会闰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思考、回答,也就是在掌握基本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在这个问题上要生发开来,让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只停留在课本知识上。学生在质疑上很难提出问题,因为历史远离生活实际,学生根本不知道该提什么问题,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逐渐知道问题的提出,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同学们只关心小组展示的内容与书本是否一致,或许只是课堂的观展者。教师问题的提出,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附:导学案 独学——独立思考 个体探究 独学内容:历史书本P41--44 学法:学生自读课文完成问题并记忆。 独学要求:10分钟时间,学生对照教材和导学案,完成独学任务。 1. 文字的演变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 。 西周晚期文字统一整理成 2.人物: ①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______;他的医学成就是: 。 ②被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是:_ __;他的代表作是: 3.地点:湖北_______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 。 4.时间:相传_______多年前,就有历法了。今天的农历,相传叫夏历。到商朝历法完备,已有闰年的立法。战国时期测定出24节气。 群学——分享交流 合作探究 合作探讨重难点内容: 1.〈小组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呢?由此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2. 你见过中医看病吗?中医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我们称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说:“神医扁鹊,起死回生”。为什么人们这样喜好“扁鹊”? 3.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独学任务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群学的三个问题。以的备,同时为展示小组展示之后做质疑、点评、补充。 【预展】: 针对展示方案,分组进行思考展示方式及预案。 评学 根据记忆的重点内容,当堂完成测评,检测这节课重点知识的落实。 基础落实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骨文是指商朝人把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 B.商周时期的金文是指用金属笔写的字 C.“大篆”这种字体出现于春秋时期 D.春秋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 2.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3.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扁鹊  D.李时珍 4.反映我国古代音乐发展较高水平的( )  A.司母戊鼎   B.马王堆帛画  C.秦兵马俑 D.湖北随州编钟 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_________时候开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发展能力 6. 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B.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C.凡是金属器上的文字都叫金文 D.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提升素养 7.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上述内容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2)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哪一个节日跟作者有关系?人们为什么纪念他?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