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中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发现、总结的规律,同时人们又在实际生活工作中运用数学知识、规律解决问题。数学容易使人联想起枯燥的数字、公式、定律,使一些学生对其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不好数学,影响升学,并且对以后的工作、生活造成影响。为了让学生学好数学,我从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在数学中引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总结数学,使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觉得数学不是枯燥的数字、公式、图形,数学就是生活,生活的色彩是五彩缤纷,数学同样有五彩缤纷的色彩。在教学中,我采用下面几个步骤把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数学课堂引入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课
2、堂引入生活,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教六年级“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准备了盘、硬币、废自行车轮等,让他们想出各种办法量出各种圆的周长,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孩子们有的拿出绳子,绕着轮子一周,在绳子上做记号,然后把绳子拉直,由直尺量出绳子的长,也就是轮子的周长,再在轮子上量出直径,认真的记下数据;有的拿着盘子在桌子上事先画好的直线上转圈,盘子转一圈,就在直线上做上记号,再量出直线上线段的长,也就是盘子圆周的周长;有的拿着硬币,如“盘”炮制,量出硬币的周长和直径。然后,我在黑板上制表,让孩子们把数据填在表中。再由孩子们从表中的数据算出c/d的比值,发现这个比值大约
3、是3多一点,再告诉他们,这个比值我们的老祖宗祖冲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算出了,而且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即3.14159263.1415927之间,从而总结出计算周长的公式是c=d(日常为3.14)。然后告诉孩子们这就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数学成果,有了这个成果,我们就不用劳神费力地去量圆的周长,只要知道圆的直径,我们就能算出圆的周长。孩子们从中体会至数学在生活中的大用途,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前人总结出来的数学知识、公式、定律都是从生活中发现、提炼、总结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从而领会掌握数学知识。在教“负数”时,我列举了日常生活
4、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数学问题收入与开支。六年级第二学期刚开学,孩子们刚过完春节,高高兴兴上学来。我在课堂和孩子们开起座谈会,和他们聊起了压岁钱的问题,让他们畅谈春节收了多少压岁钱,有的孩子根本心里没底,赶忙边想边记:一共多少红包?多少压岁钱?买炮竹、买灯笼、买零食、玩具一共花了多少钱?我适时地提醒,何不把收入和支出的钱记一下账,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只听见孩子们记账写字的“沙沙”声,过了一会,我看大家都记好了,又和大伙聊了起来,有的说:“老师,我收1500元的红包,花掉了500元。”有个女孩子说:“我收了元,做手工又赚了460元,花了155元买一件新外套,春节穿的。”有细心的同学就发现了
5、问题,收入的钱写收入,支出的钱写支出,收入的钱是自己口袋里,支出的钱就变没了,这样写太麻烦了,不写呢,像1500元、500元、460元、155元,我们又分不清这是什么钱,这些钱是在还是不在。我等的就是这个时机,我说:“孩子们,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你们发现的这个问题叫做正负数,数学知识就是这样从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这样我顺水推舟,告诉孩子们,用正数来表示收入,如+1500、+460、+450,用负数来表示支出,如-500、-155,这时,孩子们哦的一声恍然大悟:“老师是通过和我们聊天,让我们发现数学。”这样孩子们轻而易举地就学会了数学知识。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会数学知识,让他们觉得生活就是数学,觉得原来数学就是这么简单易学,增加了孩子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十二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孩子们把生活当作数学,把数学当作生活,生活和数学在他们心里已经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让我们的孩子轻松学数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