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叙文阅读】 知识考点方法应城市实验初中 刘虹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难点,对于将要参加中考的学生来说,现代文阅读的成绩在语文成绩中占相当大的比重。那么,在现代文阅读当中,必考的文体是什么?当然是记叙文,小说和散文也包含其中,我们统称为记叙文。在我们孝感市,记叙文的考试题型基本上是固定的,有六道。它们分别是:文题解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语言品味、作品感受、赏评拓展。不论记叙文有多复杂,如果了解了记叙文的相关的知识,弄清了这六道题的考点,掌握了解题的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训练,对于记叙文的阅读是完全可以较熟练掌握的。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中考记叙文的知识、考点和方法问题。这也是我复
2、习分成的三步。一、知识回顾: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3、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可读性、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作用,可以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有时也交代背景为下文做铺垫。4、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
3、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你”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身份“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5、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
4、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6、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作者情感7、记叙文中事例的概括: ()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件(+结果)()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8、 修辞方法及作用:(1)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节奏鲜明,增
5、强语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用于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透彻,用于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9、写作手法及作用:手法:拟人、夸张、象征、借物喻人、对比、衬托、讽刺、欲扬先抑、前后照应、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卒
6、章显志、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作用:(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多在童话、寓言中)(2)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3) 象征手法: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它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4)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
7、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衬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前文所写的内容后文与之形成关照、呼应。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0)设置悬念:制造某种气氛,使文章引人入胜,波澜起伏,使读者产生急切期待的心
8、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效果。1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外貌描写 (2)神态描写 (3)动作描写 (4)语言(对话)描写 (5)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交代背景、为下文做铺垫;渲染气 氛;烘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交代人物的
9、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11、记叙文中人物形象的揣摩 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1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
10、或评论。“叙”是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议论在开头,可以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议论在中间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议论在结尾,往往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3、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
11、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4、记叙文主旨的把握、主题的提炼: (1)、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 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有时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2)概括记叙文的主旨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
12、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15、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分析: 文首:开篇点题;领起(总领)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设置悬念(小说)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16、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伏笔和照应两个方面。伏笔是对后面要
13、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 掌握记叙文的相关知识是基础,还要明确孝感中考出题对记叙文阅读和考查的要求。二、考点梳理:中考考试语文科说明中指出:现代文阅读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领悟能力的考查。重点评价学生对文本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具体考查学生在文题解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语言品味、作品感受、赏评拓展等方面的能力。每一种考查的角度所涉及到的考点各异,下面分别梳理:1、文题解读:主要考察学生对文题的理解,文题对阅读文本所提供的必要
14、帮助。目的在于告诉学生:透过文题,可感知文章的体裁,或是叙事的线索,或揭示文章主旨等。(1)题型:理解文题的含义或作用;给文章拟写标题或换一标题并与原标题进行比较探究;从文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2)答题方法:(1)凡谈题目的含义,应联系文章的主旨再结合内容作答,有的要答出表面意和深层意。(2)凡换题可以从新(颖)、意(蕴)、美(感)、线(索)新颖: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有意蕴:暗示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美感:含蓄富有诗意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3)凡从题目读信息可从文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内容、中心、线索、情感方面答例如:
15、以暗香为例,题目暗香有什么含义?或者:将题目“暗香”换成“梅赞”好吗?请说说理由。凡谈含义要联系主旨答题,暗香的主旨在第七段“生活的磨难压不垮她,反将她磨砺得更加坚强更有韧性。”由此可知,“暗香”表面意思指梅花的香气,深层含义是指焕具有梅花的品性,不畏生活的艰辛磨难,坚强有韧性。或者:将“暗香”换成“梅赞”不好。暗香含蓄而有诗意,显得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暗香”含蓄的告诉了读者所写的内容与梅花有关。若换成了“梅赞”题目太过直白,没有韵味。(如果答换了好,“梅赞”显得直接,点出了文章要赞美的对象,点明了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内容也可以酌情得分。)2、整体感知: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集
16、和归纳文本信息的能力,包括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等等(1)题型:、概括故事情节或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包括补写文章情节(作者或人物所写事件或思想情感、心理的变化)(2)答题方法: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结果)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思路:纵观全文找出每个情节的起止点(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然后在每个集中表意的情节中做归纳概括如、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第二题,文章写了哪几件事,因为人物都是总理,但总理处在不同的环境,所以概括时,人物可以省去,地点很重要,分别是:日本访问用心演讲;访问美国忆母亲“四真”教育;天津救助生病小孩;视察时了解民情。、暗香一文中的“我”孩提时就与梅结下
17、了不解之缘直至参加工作以后对梅缘分不减,按时间顺序,主要写了与梅有关的这样几件事:摘梅枝 赞梅品(请用三个字概括) 闻梅香 赏梅花 3、文意把握:主要考查学生对收集的文本信息进行处理、感悟、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从而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及文本的价值取向。(1)题型:、对文章的句意理解、对文章表达的情感的分析与理解。(2)答题方法:结合文本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及主旨作答如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第五题“从第六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你能感受到母亲怎样复杂的情感?”画波浪线的句子是“每当他外出视察与访问,雷打不动的,是母亲在新闻里对他的张望,在心里对他的念叨”。要体会情感,应抓
18、住句中的关键词“外出视察与访问”(自豪)“张望” “念叨”(牵挂、担忧)4、语言品味: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感悟、分析判断、归纳整理等能力,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A、(1)题型品味词语:(2)答题方法:、首先看它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内容理解,体会它的表达效果(作用),及作者情感。如:语文报中考冲刺记叙文阅读第四篇用你爱我的方式去爱你第四题“围绕句中黑体词语,赏析下列精彩语句(2)只是我的爱永远比不上你的爱,宽阔辽远一如无际的大海,纯粹透明没有丝毫杂质,而我,只能用杯水,去回报大海”句中的黑体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19、父爱的宽阔辽远,纯粹透明,表达了“我”对父爱的感激与回报之情。、对于一些含义丰富或用得很生动的词,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仔细品味,才能准确领会,要体会它们的感情色彩,感悟词语的表达效果,以及作者在词语中表现的情感。含义丰富的词如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柔软而滚烫的心在绵延奔腾”,这句话出现在第五段结尾,在议论人物的品质特点,前面写了总理在天津救助生病小孩,视察时了解民情,联系内容可知“柔软”表现的是他为人善良的特点,“滚烫”表现的是他对人热忱的特点,再结合内容谈表达效果,就是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温总理对母亲,对人民的浓浓爱意与满腔热忱。B、题型品析句子:这类题
20、可以变化成三种类型的题目:这类题可以变化成三种类型的题目:对关键句子内容和作用的理解。答题方法:看句子出现在文章的什么地方,这个句子是否有什么特点(如修辞等方面)它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起到了什么作用,再结合上下文,扣住文章的主旨体会。例如:单元评测题二18个红包第四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最后一段进行赏析(谈谈最后一段的作用)”“平静的日子,父亲将祝福装成红包;贫穷落寞的岁月,父亲将温暖装进红包;生命最后的时光,父亲将希望装进红包。18个红包装着5252元钱,读起来是吾爱吾儿!”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的结尾,采用了排比和谐音的手法,概括了不同时段父亲的爱子之情,点明了18个红包的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
21、用。体会句子的言外之意或哲理义或深刻含义。答题方法:有的句子本身含有比喻的说法,首先要弄清楚关键词的比喻义,再联系内容或扣住主旨谈即可。如单元评测五小善良中第三题,“文中标有序号的的四句话含义深刻,请选择其中一句,说说你的理解。”第四句话“一滴露滴到干涸的土壤里,哪怕露珠瞬间蒸发了,片刻的湿润需要我们以长久的芳泽报之。”显然,这句话含有比喻的说法,“一滴露”比喻小善举,“干涸的土壤”比喻需要帮助的人,“露珠瞬间蒸发”指善举之小,“片刻的湿润”指得到的帮助,“长久的芳泽报之”指要好好回报帮助过你的人,所以联系起来理解其深刻含义就是点滴的善举都值得我们好好的回报。对所喜欢的句子进行点评或赏析。答题
22、方法:要结合修辞、描写方法、句子内容、表达效果(作用)、作者的感情、所含哲理或给人的启示等方面分析。(并非将以上内容面面俱到)例如:暗香中A 梅花如情窦初开的少女的面颊,带着十二分的羞涩,如描似画,柔情似水,引人遐思无限。含苞的娇羞欲语,脉脉含情;乍绽的潇洒自如,落落大方;怒放的赧然微笑,嫩蕊轻摇B梅花不畏严寒,顶雪开放,傲视群芳,越是风欺雪压,花开得越精神、越美丽。风姿那样绰约,风骨那样坚强,灵魂那样倔强! 基本方式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要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基本公式是:什么内容什么作用或什么效果什么情感常见思路:抓住关键词句结合修辞手法、或者写作手法(描写方法)结合具体内容结合文
23、章主旨结合作者感情。5、作品感受: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价值、语言表达的领悟能力。(1)题型:、联系全文揣摩作者的写作用意是什么、联系文章主题领会各种描写主要是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事件,感受主旨;对文、段的表达技巧以及对艺术特点的理解;理解词句的感情色彩,感受作品的情感价值;(2)答题方法:见知识回顾11186、赏评拓展: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相关的背景和自身的生活体验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1)、题型:、就作品让人感动的地方或对作品内容谈感受、体会及启示等。、
24、从作品中引申出来的思考或获得的启迪。、对作品中的人物做法的认识、感受和评价。、想像作品中人物的所思、所言、所行、对文章的情节或结局展开合理推理。、整合文本与相关资料进行类比探究。(2)答题方略:、了解题目的意图,紧扣原文,立足文本,紧扣题目所问,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地对作品进行感受,体会和认识。、感受一定要联系实际,要独特、有新意,感受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是作品的内容或思想的简单重复,应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联系社会生活或自身实际来谈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想象,对人物所思、所言、所行要紧扣人物特点,要与文中人物的言行、心理前后一致,符合语境,对文章情节结局的推理要正确表述结局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在解
25、答材料的探究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材料之间的共同特点,对其进行概述或对材料所述事件进行分析,找到结果和原因,得到观点和启示。、答题语言要没有语病,通顺流畅,若语言表达通顺、明确、生动、有感染力,则会锦上添花。三、方法运用暗香杨柳依依平常上班到教学楼,一直走东楼梯。那天偶然经过教学楼西楼梯的一楼,嗅到一股幽幽的清香,我猛一吸鼻,浮动的暗香阵阵袭来,我的头脑中立刻闪出梅花的影子,继而生出一阵莫名的兴奋一定是楼前花坛里的梅花开了!我缩回上楼的脚步,转身朝花坛奔去。呵,真是梅花开了!远望梅树,如同身着黄色花衣的婀娜多姿的仙女,别有韵致。走近一点,看到A梅花如情窦初开的少女的面颊,带着十二分的羞涩,如描似
26、画,柔情似水,引人遐思无限。含苞的娇羞欲语,脉脉含情;乍绽的潇洒自如,落落大方;怒放的赧然微笑,嫩蕊轻摇。异态纷呈,美不胜收。真是一树梅花一树诗啊!我爱梅,从孩提时就与梅结下了情缘。那时我是约摸十一二岁的女孩儿,与我要好的朋友焕一起上学放学,最喜欢穿过她家的庭院。她家的庭院种有葡萄,梅树。夏天在她家的葡萄架下我们嬉戏玩闹,偷食葡萄。冬天雪后,她家的梅树开花,在白雪的映照下,那红梅真是美啊!艳若桃李,灿如云霞,又如燃烧的火焰,极为绚丽。若深深地吸上一口气,更是清香满口,沁心入脾,顿觉心旷神怡。焕知道我爱梅,便背着她的家人偷偷摘下一枝花开最多最美的梅枝送我,我像得了宝贝似的将梅枝拿回家,用盛了水的
27、瓶子插着,它居然能保持好长时间不凋!那时,我不明白为什么在这样严寒的季节大多数的树都枯了,梅树还会开出如此美丽的花?!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年,冬天回老家过年。经过焕家的门前,看到她家大门紧闭。听邻居说焕已出嫁。儿时的伙伴联系甚少,不好再轻易敲开她的家门。我在她家门前站立了许久,为的是多闻闻给我的童年增添了欢乐增添了姿彩的梅香。又是一年冬天,正是雪后,快到焕家门前时,老远就闻到了梅花淡淡的芳香。未见其树,未见其花,便先有暗香为我引路了。顺着花香,我情不自禁的推开了她家半掩的大门,走进了庭院。她母亲正在院子里扫雪,见到是我,眼里流露出惊喜与爱怜。我跟她母亲一番寒暄后,她招呼我坐下。“我先看看梅花”我边
28、说边走近梅树。梅枝比儿时看到的粗壮了许多,梅花仍然那样娇艳美丽。那些花儿,有的娇小玲珑,憨态可掬,像初生婴孩般可亲;有的青春洋溢,热情奔放,似亭亭玉立少女般可爱;有的超凡脱俗,端庄大方,如持重贵妇般可敬。她们或仰、或倾、或倚、或思、或语、或舞,或笑傲冰雪、或昂首远眺。站在树前,我想寻觅,哪一处曾经是我摘下过的梅枝印记?那些被我们摘过的梅枝早已修复重新生长,无处寻觅。我感慨万分,岁月已逝,梅树不屈,梅花不老!“焕现在生活得好吗?”赏完梅花,我自然地问起了儿时的玩伴。只见她母亲眼里掠过一丝阴云。“她不能跟你比呀!你读书出来有工作,能养活自己多好。焕命不好,她生的孩子”她停住了话头,叹了一口气。“她
29、的孩子怎么啦?”“孩子没有小脑,瘫在床上不能正常走路”“啊?!那孩子能治吗?焕现在怎么在过?”我急于想知道答案,“焕带他到处治病,北京上海的医院都看遍了,治不好。焕他们辛辛苦苦赚的钱都用在了孩子身上,钱用空了,病没治好。焕还想治,但是没钱了。她跟宏(她老公)又到处借钱开了膏粉厂,起早贪黑的,赚了点钱,去年又赔了十几万。焕这孩子,不服输,她说一定要办好膏粉厂,赚钱给他儿子治病。看今年怎么样。难啰”她母亲在絮絮地说,我在静静的听,听着听着,不知不觉眼睛盯着看那梅花。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际,B梅花不畏严寒,顶雪开放,傲视群芳,越是风欺雪压,花开得越精神、越美丽。风姿那样绰约,风骨那样坚强,灵魂那样
30、倔强!焕不就是如这梅花一般吗?生活的磨难压不垮她,反将她磨砺得更加坚强更有韧性。一转眼,时间的车轮碾过了无数个春秋,花开花谢,岁月的流转在我们的额头眼角留下了沧桑的刻痕。几年前,听说焕的膏粉厂几起几落,越办越兴旺,她把父母都接到了城里,她家的老房子老庭院拆了。再也不能赏到童年时伴着我们成长带给我们欢笑的梅花了,我心里留下了永久的遗憾。同时,也为焕高兴,经历了苦寒,她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1、【文题解读】 通读全文,思考:题目暗香有什么含义?(2分)或者:将题目“暗香”换成“梅赞”好吗?请说说理由。答题思路:凡谈题目的含义,应联系文章的主旨再结合内容作答,有的要答出表面意和深层意凡换题可以从
31、新(颖)、意(蕴)、美(感)、线(索)新颖: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有意蕴:暗示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美感:含蓄富有诗意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凡从题目读信息可从文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内容、中心、线索、情感方面答1、暗香表面意思指梅花的香气,深层含义是指焕具有梅花的品性,不畏生活的艰辛磨难,坚强有韧性(最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或:将“暗香”换成“梅赞”不好。暗香含蓄而有诗意,显得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暗香”含蓄的告诉了读者所写的内容与梅花有关。若换成了“梅赞”题目太过直白,没有韵味。(如果答换了好,“梅赞”显得
32、直接,点出了文章要赞美的对象,点明了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内容也可以酌情得分。)2、【整体感知】 文中的“我”孩提时就与梅结下了不解之缘直至参加工作以后对梅缘分不减,按时间顺序,主要写了与梅有关的这样几件事:摘梅枝 赞梅品(请用三个字概括) (2分)答题思路:纵观全文找出每个情节的起止点(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然后在每个集中表意的情节中做归纳概括,最后用示例的语言作答闻梅香 赏梅花 3、【文意把握】 文中的结尾说“同时,也为焕高兴,经历了苦寒,她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它的理解(3分)答题思路:首先要抓理解句中的关键词,弄清关键词的意思。比如此句中的关键词为“苦寒”“
33、春天”,这两个词都含比喻义,那么,在文中找哪些地方写出了她的“苦寒”,哪些地方写出了“春天”,找出后将语言组织通畅就行焕经历的“苦寒”是指她生的孩子天生无小脑到处医治无效,借钱开的膏粉厂赔了十几万,“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是指她的膏粉厂越办越兴旺,把父母接到了城里过上了好日子。4、【语言品味】 联系上下文,对文中划线的AB两句任选一句作点赏析。(3分)A 梅花如情窦初开的少女的面颊,带着十二分的羞涩,如描似画,柔情似水,引人遐思无限。含苞的娇羞欲语,脉脉含情;乍绽的潇洒自如,落落大方;怒放的赧然微笑,嫩蕊轻摇B梅花不畏严寒,顶雪开放,傲视群芳,越是风欺雪压,花开得越精神、越美丽。风姿那样绰约,
34、风骨那样坚强,灵魂那样倔强! 答题思路:要结合修辞、描写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内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表达作者的感情、所含哲理或给人的启示等方面分析。(并非将以上内容面面俱到)A前一句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梅花娇羞柔美的美好情态。后一句用排比拟人的手法分别描写了含苞、乍绽、怒放三种不同开放程度的梅花情态,增强了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 B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和风雪中的美丽风姿。“傲视群芳”用拟人写出了梅花在风雪中傲然坚强的情态。后面一句用排比从外在的“风姿”到内在的“风骨”“灵魂”到写出了梅花的美。5、【作品感受】 读罢此文,你觉得
35、作者写作此文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谈谈(3分)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借物抒情(喻人)、托物言志、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写出了赞美了” 借物喻人的手法。借梅花的不畏严寒坚强不屈赞美有着梅花一般品格的同学焕,赞美她“生活的磨难压不垮她,反将她磨砺得更加坚强更有韧性。”的顽强精神。6、【赏评拓展】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焕不就是如这梅花一般吗?生活的磨难压不垮她,反将她磨砺得更加坚强更有韧性。”历史长河或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人也是这样?请具体的说一说。(3分)答题思路:要准确领会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作者赞赏的是焕如梅花般的品性。原句“焕不就是如这梅花一般吗?生活的磨难压不垮她,反将她磨砺得更加坚强更有韧性”,要抓住几个关键词理解内容,“如梅花一般”“磨难”“压不垮”“坚强有韧性”,抓住这几个词后再找与焕有着相同共性的“历史长河或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拓展。湖北“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田子君,自己身体残疾还要照顾弟弟妹妹,生活的磨难压不垮她,她顽强的与命运抗争,写出了诗集轮椅上的诗行;史学家司马迁就是这样一位坚韧的人,他被投入大牢受到宫刑的折磨,但他却在牢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巨著史记。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