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十章 第1节 浮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葡萄干在水中上浮和下沉
可以看到葡萄干可以在水中自由的上浮到水面后又下沉到水底,这是为什么?
要想解决这问题,请大家和我一起学习第十章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1)浮力
演示实验2:小木块浮在水面上
浮在水面上的小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两个?它们的方向如何?重力的方向?浮力的方向?
有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3:确定浮力的方向
找一段较粗的红毛线,将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乒乓球和大烧杯的底部,将水注入大烧杯,直到将乒乓球浸没,观察红毛线被在竖直方向拉直。将大烧杯的一端垫高,发现红毛线仍旧被在竖直方向拉直。
此实验说明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关于浮力的现象呢?
轮船在水中航行;潜水艇;鱼鹰;人游泳;气球浮在水面上……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不受浮力的作用呢?
探究: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学生实验: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石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这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把石块浸没在水中,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
引导学生对小石块进行受力分析:小石块受到向上的拉力F’,向下的重力G,这两个力并不相等,而这时小石块保持静止,说明小石块还受到一个什么力?方向如何?
说明小石块还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浮力,这个浮力的大小等于重力和拉力的差。
称重法:F浮=G-F ′
大家通过这个实验能不能发现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结论:不只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浸入水中,沉入水底的石块同样也要受到浮力的作用。
(2)浮力产生的原因
现在请大家想一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为什么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是怎么产生的呢?
演示实验6:乒乓球为什么浮不起来
演示实验4:观察液体压力小实验
学生讨论分析:四个侧面所受压力关系: F向左= F向右 F向前= F向后
上、下两面所受压力关系:∵P向上> P向下 ∴ F向上> F向下
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 F向上-F向下
(3)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请看这三幅图,图中的物体受不受浮力?它们受到的浮力相等吗?结合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各种各样的浮力现象,猜想浮力会和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因素有关?
2、猜想: (理由)
猜想,不可能一一验证,这些猜想合并归类,引导学生到课本中的因素上来。
将同学们的猜想归纳为五个: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密度、浸入体积、浸入液体深度、液体密度和物体的形状。
3、设计实验
4、进行试验
5、分析论证
6、得出结论
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三、本节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测量方法(称重法): F浮=G-F ′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 F向上-F向下
三、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课后反思】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