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564128 上传时间:2024-11-1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 -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 孙家祥单元要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3、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时间:22课时21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

2、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

3、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三、 检查预

4、习情况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 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 刘子骥(j)诣太守(y) 四、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五、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

5、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六、作业:1、熟读课文2、课后练习第 二 课 时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二、课文分析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

6、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2、质疑解难: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

7、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

8、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第三课时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四、背诵课文五、作业1 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9、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怡然自乐 (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民风淳朴)离开桃花源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似有而无 理想社会教学后记:学生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等认识得比较好。22 短文两篇教学要点:1、积累文言词句。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陋室铭一、 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

10、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11、?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

12、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

13、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14、?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

15、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

16、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

17、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

1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

19、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

20、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刘禹锡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刘禹锡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

21、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总结全文 23教师总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爱莲说教学目标: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

22、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

23、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 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

24、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

25、,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

26、。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7、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

28、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

29、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

30、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教学设想: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熟练背诵并默写这两篇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学后记:学生对这两篇课文的思想意义把握得比较好。22 陋室铭设计特点:提问设计如行云流水,别具一格。第一组提问:1.粗读课文后,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唯吾德馨)3.这8个字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第二组提问: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劣形” 5句)5.(讲析“苔痕”两句

31、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出自己“德馨”)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第三组提问: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11.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

32、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抱负)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唯吾德馨)(讲析中穿插诵读、背诵训练)第四组提问:15.同学们能交流一下自己的座右铭吗?16.同学们愿意欣赏仿铭新作吗?评析这个教例的教学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提问链”或一个“问题群”。这个教例的学术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颇有个性特点的提问设计的典型。很多的研究提问艺术的文章都只是用列举的形式组合一些提问的样式、类型、技巧和方法,我们无法窥见某个提问在全篇课文教学过程中的真切面貌。分析某一个教例提问艺术的文章平时十分罕见。现在我们可以试析一下此教例的提问

33、艺术。一、四组提问在布局上的艺术:第一组的提问意在“切入”,开讲便触及到课文主旨;第二组提问意在“顺承”;第三组提问意在“深化”;第四组提问意在“引伸”。四组提问以“起承转合”,有一气呵成之美。二、16个问题的联接艺术:这就是本文的文题所点示的“连环问”、“顶针问”的设计艺术。16个问题就像“成梧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形式美妙的“追问”,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三、个体的提问的设计艺术:有的提问起铺垫作用,有的提问起过渡作用,有的提问起引思作用,有的提问起活跃气氛作用。此中最具艺术的,是不少的“曲问”或“逆问”。例如第5、6、7问,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了课文。它们一反文言文教

34、学中的串讲,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化。22 爱莲说本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古文。本文以花喻人,以花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在讲析课文时要抓住“人一一花一一人”的线索结构来讲。由人引出各自所爱之花,通过对花的描写:菊的因怕污染而隐逸为正衬;以牡丹的富贵为反衬。来写莲花的高洁品质,然后以花喻人,花即其人,来点明题旨。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学目的: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理解正反衬的运用。重点难点:把握一些词、语、句,疏通文意;领悟本文托物言志表达文章的主旨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入课题提问:所示之图为

35、何物?明确:荷花。提问:看到荷花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明确:“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板书课题: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二、进入课题提问:标题的“说”字为何意?明确:与马说中的“说”一样是指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三、检察预习,翻译课文1、打出重点字词的翻译及注音:蕃:fan 多濯:zhuo 洗蔓:(名词作动词)牵牵连连枝:(名词作动词)枝枝节节亵:xie玩弄鲜:xian少2、请学生口头试译四、讲析课文提问:本文共写了多少种花?明确:三种。提问:哪些人分别爱何种花?明确:爱菊之人有陶渊明;爱牡丹之人世人都爱之;我只爱莲花。提问:为何我只爱莲花?明确:“出污泥而不染”

36、本身出身于不干净的环境却能保持住自身的清白,体现了莲花的高洁的品格 近墨面己黑“濯清涟而不妖” 虽然在水中洗过南昌不显过于妖媚,表现了它朴质的品格 与上句对映,于不好环境中“不染”,于好的条件下不“骄”。“中通外直” 内心虚心,外面挺直,表现了它的正直。“不蔓不枝” 不枝枝节节,不去攀附比它高之物。“香远益清” 它的芳香并不因为离得远而无,而是将美好的东西远远传播。“亭亭净植” 站得直直的,表现了它刚直不阿。“可远观不可亵玩” 不容许别人的侵犯,表现了它令人恭敬的形象。提问:本文写莲花,为何要写其它两种花?明确:菊 开放于秋于不与其它的花同放,表现了它不与世同污的隐逸品格,用来正衬莲花的高洁品

37、质;牡丹 是世人皆爱之物,与莲正好相反,用它来反衬莲。这样就更突出了莲的高尚品格。提问:本文只是写花之文吗?明确:请看预习提示,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以花喻人:菊花 比喻隐士;牡丹 比喻追求富贵之人;莲 比喻品行高洁之人。本文对各种爱花之人有不同态度:爱菊者 “鲜有闻”感叹世上真的隐士不多了;爱莲者 “同予者何人?”叹惜世上象我一样的君子就更少了;爱牡丹者 “宜乎众”批判现世追求名利之人太多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五、小结 作者用“菊”“牡丹”正反两面突出“莲”的形象:不染的高洁,不妖的质朴,不蔓不枝的正直,不可亵玩的清高品格,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求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六、堂上作业

38、七、课外作业附:板书设计 托物言志 陶 菊 隐逸者 鲜 (正衬)世人 牡丹 富贵者 众 (反衬) 予 莲 君子者 独23 核舟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德育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

39、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方法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

40、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设计(二)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wn)膝(x)褶(zh)髻(j)倚(y) 戌(x)篆(zhun)八分有(yu)奇(j)诎右臂支船(q)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学生读课文,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