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黄俭华佛山市顺德区勒流富安初级中学初中化学教学案例课题: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背景与定位1、课型:新授课 一课时2、学生信息分析在前面一段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他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很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提出“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动力。学生已经学会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但对于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
2、的确非常抽象,让他们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识,树立微粒的观点,将是本节课的关键。3、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水的蒸发、凝结和挥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氨的扩散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上述现象作出具体
3、解释,这段解释既有将物质是由微小粒子组成的猜想具体化的作用,又有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来解释宏观现象的示范作用。 关于分子间有间隔的内容,考虑到物质的三态及其体积变化情况在初二物理中已有介绍,没再安排有关实验,只是利用物理中所学内容,在解释学生已知现象(同质量物质三态状况下体积不同、热胀冷缩)的同时确认了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教材中还设计了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二 、课标要求在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24页中,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本课题的主要要
4、求: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三、教学资源与设备仪器:烧杯(1个500mL,4个50mL)、药匙、胶头滴管、50mL量筒2个,多媒体展示台药品:品红、蒸馏水、酚酞溶液、浓氨水四、设计思路1、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
5、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设计意图:通过三维目标的设计,明确本节课不但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性质、概念等基本知识,还要重视学生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2、教学情景设计五、教学流程设疑激思,发现问题;启发诱导,确立主题引入新课活动探究推出结论练习反馈巩固提升六、教学实录八、教学过程:设疑激思,发现问题:1、教室里可闻到花露水的香味。2、用湿抹布在黑板上擦一下,过一会儿水迹不见了。3、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式吗?1体积水+1体积酒精2体积液体吗?(将化学与现实生活,与教材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新
6、课学习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师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为什么酚酞变红了呢?(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多媒体展示】播放氨分子从水中向空气中扩散的微观过程。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如分子、原子等。今天我们来学习课题2分子和原子活动与探究二:粒子的特征【投影】向学生展示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真实存在。师这是苯分子的照片和硅原子的照片,我们中国的科学家还将硅原子排成了汉字呢。这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它们放大了几百万倍,说明分子有什么特征?(既让学生认识到粒子的客观存在,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生分子很小。
7、师在每一滴水中水分子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如果把一滴水里的水分子平均洒在地球上,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还能取到600多个水分子。【板书】分子的特性1、分子等粒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问题讨论】 湿衣服为什么在太阳下会变干? 为什么可以闻到花香? 为什么氨水能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运用生活经验和实验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得出结论分子等粒子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板书】2、分子等粒子总在不断地运动着。师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实验】1杯热水、1杯冷水
8、,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迁移运用】 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变甜了,糖到哪里去了?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吗?【学生实验】:100mL水+100mL酒精师有没有200mL呢生没有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生师想想,1杯黄豆和1杯芝麻混合有没有2杯呢?(让学生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理解化学本质,深刻认识到微观粒子的客观性状)生没有师为什么没有2杯?生可能是芝麻掉进黄豆的间隙里了。师那么你们再想一想,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为什么没有200mL呢?生可能是酒精分子运动到水分子间隔
9、中去了。得出结论分子等粒子间有间隔。【板书】3、分子等粒子间有间隔。释疑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变甜了,糖到哪里去了?师构成物质分子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学生实验】:将注射器中等体积水和空气进行压缩。生空气容易压缩,水不容易压缩。结论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所以气体容易压缩,固体和液体不容易压缩。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是因为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解决问题】教室里可闻到花露水的香味。为什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擦一下,过一会儿水迹不见了。1体积水+1体积酒精2体积液体吗?为什么?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提出问题】我们可
10、以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那么,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分子会有什么变化呢?(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多媒体展示】:水的蒸发、 水的电解微粒变化情况。(使学生更直观、深刻理解分子、原子的定义,分子间有间隔、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师生分析】:第一种情形:物理变化, 分子本身没变。第二种情形: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师水通电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也各不相同,氧气能助燃,氢气能燃烧,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各不相同,所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11、粒子。【板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师如同一个人站不成任何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在分子的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及物理性质。【巩固与提升】用图形表述出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粒子变化情况。(造成学而后知不足的局面,形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效果)【多媒体展示】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得到强化和升华。)小结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而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板书】原子是化学变
12、化中的最小粒子。【总结归纳】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通过总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条理化、系统化,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九、练习与思考1.必作题(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分子一定可分,原子一定不能再分。(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2.选作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简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对
13、吗?3.思考题(课外延伸)请回家做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溶解后,你观察液面比原来水平线哪个高?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有哪些性质?(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七、教学效果与课后反思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的培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紧紧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将生活实际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14、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学习。教学方式始终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两个基本点:1、教学方法上,现代教育技术与概念教学有机整合。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完善,分子、原子知识太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中,我通过课件演示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从宏观现象透析出微观变化,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变化的微观实质。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2、教材处理上,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依据教学需要,将教材进行了科学地处理。将氨分子扩散创新为氨水使“树”变红。将品红的扩散实验变为学生实验,提高了学生探究兴趣。增加了水和酒精混合实验及用注射器压缩空气和水的实验,这样处理,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压力逐步转向内在需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质量。 但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如果农村学校条件再好些,可以让学生自己到电子阅览室去查阅分子、原子的有关资料。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