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陶行知案例(傅银霞).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561883 上传时间:2024-1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行知案例(傅银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陶行知案例(傅银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生活力”这朵“陶花”盛开在数学课堂上 ——《对称图形》教学片断及反思 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 傅银霞 【教学片断】 教师拿出一件儿童棉袄(衣袖可拆装),棉袄上只有一只袖子。看到这件奇怪的衣服,学生顿时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笑什么?     生:太难看了。     师:是吗?是不太好看,你们想想办法,让它好看一些吧。     (学生踊跃发言)     生1:老师,将那只袖子拿掉。     师(拿掉袖子):现在怎样? 生:漂亮了,两边完全一样了。     生2:我还有办法,给它再装上一只袖子,这样两边也完全一样了。     师(按他所说,再装上一只袖子):现在漂亮了吗?刚才这两种方法不同,但老师认为他们想到一块去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都是把这件衣服两边变得完全一样,衣服就漂亮了。     (师适时板书:两边完全一样) 【教学反思】 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陶先生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精深,是动态的、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终身的。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小学数学课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怎样使生活教育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让“生活力”这朵“陶花”盛开在数学课堂上,笔者想谈几点浅见: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供数学知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尤其在新课改教材中,数学教学可不能停留于刻板的知识传授。在教学中力求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提供没有精神负担、没有心理压力的思维环境,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实际问题一样,需要亲自动手探究,集体共同解决,最后得出结论。        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教师选用的只是一件只有一只袖子的棉袄,却引出了课堂的无限精彩,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钥匙。常见一些教师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煞费心思,为了一个有创意的情境而冥思苦想,殊不知华丽的“外衣”下却无实在的内涵,使教学活动违背“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要求。此外,情境的创设还应简约明了,防止干扰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如:在教学《认位置》一课时,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边、右边又是谁,由此引入学习内容;教学《米和厘米》时,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一些物品,记下它们是大约1米还是大约1厘米,拿到课堂上一起学习。     二、打造生活课堂,实施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生活体验,在学生的心目中,多姿多彩的数学课堂生活是他们永远的期待。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改变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获得生活体验。“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学是小学生的天职。南宋朱熹说过“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标准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游戏是学生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一些教学知识用游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巩固新知识。在教学《倍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猜猜老师今年几岁?当学生兴高采烈地猜出一些数字后,我再进一步提示:老师的年龄正好是8的几倍,由于感兴趣,学生很快就猜出了我40岁。     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教师的语言是引领学生学习思考的坐向标,语言是否贴切,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关系到学生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和速度。研究表明,生硬的语言影响学生的思考速度,降低学生的思考深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效率”,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准确、严谨的基础上,力求做到简洁、形象、幽默,充满启迪,具有鼓励性。“老师在生活中遇到了几个问题,想提出来跟大家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像这样的话语,既能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又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通过生活化的问题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数学教师首先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把数学研究的问题与生活中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提出类似:你今年几岁?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同桌谁高,谁重?这些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称一称,量一量,算一算。教学《时、分、秒》时,还可提出“你每天几时起床?几时上学?上学途中大约经过几分钟?”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更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数学回归生活,自主学以致用。 陶行知倡导“教学做合一”,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如在教学《厘米和米》之后,可让学生回家用“米尺”测一测爸爸的身高,用“身体尺”测一测自己房间的长宽等;学完《认识人民币》后,可开办一间“小小商店”,让学生模拟购物;认识钟表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作息制度表,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内容,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在生活实际中鼓励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都是博大精深的,把二者结合起来,不断推陈出新,用前者来指导新课程改革,必定会成为新世纪、新课改、新教学中的一个奇葩。我们一起努力吧,让“生活力”这朵“陶花”盛开在数学课堂上!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