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考全面题作文审题技法指导.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561178 上传时间:2024-11-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全面题作文审题技法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考全面题作文审题技法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凤:中考全命题作文审题技法指导 鞭辟入里 化意为象 ——句子形式全命题作文审题技法指津 李凤 考虑到初中生认知、思维、心智等发展特点,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作文中命题作文所占份额逐年上升。2013年,江苏省13个大市全都是命题作文。在2013年命题作文中,全命题作文越来越受到青睐,占比高达71%。全命题作文有裸题与“提示语+文题”两种。单个词语为题的全命题文题,本身就是写作对象,是重点所在,审题难度相对低些。但文题常以短语或句子的形式出现,尤其是以句子形式出现的文题,成分多了,信息丰富了,关系复杂了,加之有些文题比较含蓄,富有比喻义或哲理,审题的难度系数也就增加了。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败关键的一步。审题精准与否,将直接决定文章质量的高下。中考作文“不设审题障碍”,但不等于没有障碍。面对以句子形式出现的全命题文题,考生时常因不得要领,顾此失彼,难以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较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等原因而误入雷区,出现跑题现象。 如何练就一双慧眼,将以句子形式出现的全命题文题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呢?本文将侧重以南通市2013年中考作文为例,为你拨云见日。 南通市一直秉承“关注自身,走进内心,倾吐真言,记录成长”这一命题导向,若干年来采用“诗意导语+全命题”的形式,2013年的作文命题仍然先亮出导语:“声音,也许来自天籁:风声、雨声、鸟啼声……声声入耳;声音,也许来自生活:掌声、笑声、叮咛声……声声温馨;声音,也许来自情境:书声、歌声、抚琴声……声声醉人。 在我们记忆深处,很多生活影像也许已经泛黄、模糊,然而,那些曾经叩击我们心灵的声音,会时常穿越时空,在我们耳畔深情地响起,潮湿我们的眼眸,温暖我们的人生。” 要求:请以自己的生活与切身体验为内容,以《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为题写篇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如何审读这一以句子形式出现的文题呢? 一、逐字扫描,一个不错过。 全命题文题的信息已经全部到位,不需要考生自己输入信息,逐字扫描,全面掌握题意是第一步。“有一种声音”是动宾短语,表明这种声音已然存在。“一种声音”中心词是“声音”,它规定了写作的内容与角度。我们在阅卷中发现,面对全命题“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有约10%的考生错失了关键词“声音”,比如选材为读书,写的却是如何读书,读的什么书,对于听觉所产生的印象几乎没有涉猎,显然严重偏题。20%的考生没有留意限制语“一种”,而是写了很多种声音,杂音无章;有些考生写了一个人物不同时候的声音,这些声音本质上有关联,但因为缺少必要的勾连,形散神亦散。而有的考生虽然写了风声、雨声、鸟啼、蛙鸣,貌似“多种”,实为“一种”:天籁,来自大自然的妙音。有的考生写了母亲的叮咛,老师的嘱咐,伙伴的劝诫,但适时点睛:这些声音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爱”。因为善于发散,巧于组合,形散神聚。“一种”不一定是一个,但至少应是连贯的几个,有阶段性,有关联度。“在记忆深处”,如果写的是刚刚发生、印象不深的声音就偏题了。此外,也有学生忽视了作文要求中“联系自身经历与切身体验”这一提点,写别人的事,剑走偏锋地写出了寓言、童话、诗歌,有悖于写“自己的生活与切身体验”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要求,实在遗憾。 不错过,不仅意味着一个不少,还意味着必须理解正确。若将文题“让我悄悄告诉你”(南通市2010年中考作文)中的“我”和“你”倒过来写,显然就错了。把“悄悄”漏掉,抑或索性写成“大声”那就偏离了主旨。 二、鞭辟入里,一眼全看透。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看似直白,但还是有一些考生未能深刻解读,尤其在“记忆深处”上偏差不小。“记忆深处”,提醒考生所记“声音”从时间上看,不是响彻当下,也不是回荡于未来,而应该是“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属于历时较久的回响。就影响程度看,“深处”的“深”与“浅”相对,既指向于时间,也指向于影响。印象深刻,影响深远、深厚、重大。一如提示语所言,那声音必须是“已经泛黄、模糊”但“曾经叩击我们心灵”的,它“会时常穿越时空,在我们耳畔深情地响起,潮湿我们的眼眸,温暖我们的人生。” 有些含蓄式全命题,运用了引申、比喻、象征手法,审题时必须将含蓄富有哲理的文字转换成简明直白的语句,概括出其中的内涵再运思行文。2011年南通中考作文题“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春暖花开”这个关键词新颖而富有诗意且内涵深刻,需要考生结合所给材料审题立意提炼出具有一定深度的中心。文题“那一刻”同“那次、那刻”等瞬间类文题近似,要求考生站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感受生活、思考人生。考生还得关注“我的世界”。2013年温州题《原来我没懂》,所叙 “原以为懂而实际不懂”的事,需形象思维,而就本质关系发表议论则必须逻辑思维加盟。 三、化意为象,一应都盘活。 “提示语+文题”的全命题作文, 提示语(导语)往往或明或暗地告诉我们写作的对象、范围和重点。认真阅读,弄清楚写作的对象、范围和重点,才能正确构思立意。考生将导语所给的内容,相应地进行延伸、拓展或者利用,化意为象,将导语中的字句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首首迷人的交响,瞬间盘点、激活写作素材,使它们纷至沓来,这样,写作思路很快打开、拓展,同时还能有效防止偏题跑题。 2013年南通给出的导语,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文字,诗意温馨,精致新颖,直抵心灵。阅读导语,你会联想到叶落、水流、虫吟、蛙鸣、虎啸、马嘶的天籁;来自生活的闹声、呼噜声、关门声、洗衣声、摇铃声、欢呼声、吆喝声;源于艺术的各种器乐声、说书声……张开想象的翅膀,化意为象,就会把作文题中笼罩的云雾除去, 使文题明朗如花叶, 灿烂如果实。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