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党课讲稿: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学校)与高校党课讲稿:努力展现思政教育工作的担当【两篇文】2023年党课讲稿: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学校)各位老师,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丰富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是党的教育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把立德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是立德的根本要求,集中体
2、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根本定位与时代特征,是发展教育事业的立足点,是我国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立德是培养什么人的首要任务。培养什么人,是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丝毫不能偏离的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首要问题,“德育”居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之首,立德是培养什么人的首要任务、根本要求。当前,我们的教育正遭遇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挑战,社会各种思潮通过各种信息媒体向青少年奔涌而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给青少年带来消极影响。如果我们不能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
3、值观加以引导,青少年可能就会迷失方向、丧失信念。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把促进人的德性成长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时代新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
4、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之大“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我国发展的实现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之路,确保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各领域得到贯彻,确保各级各类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朝着完成立德这个根本展开。培养堪当
5、民族复兴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这一中心任务,需要培养数以亿万计能堪当这一时代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培养奋斗精
6、神,教育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二、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德育摆在教育的突出位置,是我们党抓教育工作的一个鲜明特征和基本经验。我们党成立100多年来,党的教育方针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但始终强调德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德育为先。我们党历来重视以德育人、以德治教,始终把德育摆在突出位置。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
7、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重视德育成为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一以贯之的鲜明特征。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提出,深化了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规律性认识。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本国实际对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解和把握。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8、,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对德育优先始终坚持批判性的继承与弘扬,始终坚持在传承德育优先思想优秀内核与丰富立德树人深刻内涵相统一的过程中,不断凸显德育优先的时代性特征。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更加突出立德。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教育如何落实立德这个根本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立德的重要性,不
9、断丰富和发展立德的内涵。在目标原则方面,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在实施路径方面,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检验标准方面,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将立德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强调不能仅仅将教育等同于智育,而是要把握思想根源、道德品质这些核心问题;教育不
10、仅是培养专业人才,更要培养有道德的人才。立德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需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突出教育立德,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重要论述,着眼于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彰显了我们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指明了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牢牢把握的前进方向。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1、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战略任务、战略阶段、战略要求、战略环境,面临的道德挑战日趋严峻,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明素养,已成为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更加需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强化和突出德性的价值,把立德作为根本,着力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更好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三、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领域各环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
12、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立德”来设计,教师“立德”来教,学生围绕这个“立德”来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政治课砥砺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最好教材,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中全覆盖、全过程贯通,全面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精神实质、科学内涵
13、、历史地位和实践要求,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党的坚定信仰信念、深厚为民情怀、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人格力量,不断夯实立德的思想根基。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精神状态等方面同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时代新人。推动
14、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把所有德行教化经过实践转化为个人本领和能力,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基础作用,围绕立德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多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同时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同向同行、携手立德
15、树人的强大合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这个根本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将陈列在祖国大地上、融含在民族历史里、贯穿在勇毅前行中的各种宝贵教育资源有效汇聚起来、组织起来,教育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16、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引领思想、塑造价值、陶养品格,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有能力、有责任、有爱心,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对社会有用的时代新人。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灵魂工程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要从教师思想建设入手,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要求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
17、以德施教,使每一位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成为学生完善人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典范和引路人。引导教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自觉做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作出更大贡献。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2023年高校党课讲稿:努力展现思政教育工作的担当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列为一部分,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
18、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由此突出了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性地位,同时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育教研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结合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今后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更好开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考。1、认清课程性质,把握课程价值。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那么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
19、应该如何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呢?首先要认清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这就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有了明确的界定,它不再是单纯的常识课、公民课,而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转变自身的理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近几年的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来看,不论是选择题的设问还是材料分析题的选择,都强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的
20、引导,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接受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例如,2022年中考17题设置了“走近三晋”“非遗”的项目化试题,考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去完成4个驱动性任务,在过程中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水平以及他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和各个方面综合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提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和决心。这就启示我们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着力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实现“考试不仅是评价,更是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育人目标。2、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认同。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条件下,我们要坚持把
2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价值观包围、渗透在教育的各个领域、环节,影响着每一位师生发展的方向、态度和方式,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格局。教师的眼界就是学生的眼界,教师的胸怀就是学生的胸怀。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坚定信仰、坚守信念,把它贯穿于教育教学全
22、过程。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热爱之情化作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为之奋斗终身的责任担当。3、立足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凝练了五大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这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既相互融通,又各有侧重,覆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部内容,凸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时代新人要求方面的独特贡献,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的实际特征,又与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保持连贯性,体现了育人方式的阶梯式上升
23、和培养目标上的一体化设计。中考试题的命制从知识立意一一能力立意一一素养立意到核心素养立意的转变越来越明显,单纯的、机械的知识考查几乎没有,每一个试题背后都直接指向核心素养目标,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也直接成为中考命题依据。这就需要我们把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落实在每个单元、每个课时。在讲课时,不仅仅思考表层知识,更要注重知识背后的核心素养。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规定性的作用。4、知识融入情境,关注真实生活。新课改的背景下,新中考呈现的一大特征就是在“真实情境”中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
24、活,真实表达他们的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年的中考试题更加侧重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在正所谓“无情境不成题”例如2022年中考12题就设置了学生熟悉的案例。通过开展“模拟法庭”这样的真实情境考查学生的法律常识以及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他们形成法治信仰、弘扬法治精神,自觉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传统的教学就像一堆自行车的零件,属于碎片化的教学;新版课标则倡导将这堆零件组装成一辆完整且能骑的自行车。在这个“组装”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事”“解决问题”。这就启示我们在教授知识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仅要把知识融入情境中,也要把知识放进整体中,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同时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如新课标提出的“单元教学”“主题教学”“项目学习”就是对知识进行整合,构建知识逻辑体系的教学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时代在呼唤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通过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正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为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以“仁而爱人”督促自己,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更应扛起身上的重担,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奉献者和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