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节课引发的思考周显云今天我们学习了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学习完了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就剩下三篇略读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人,这三篇课文都围绕着本单元的主题“民风民俗”分别介绍了我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再设计这三篇课文的教学时,我试图改变一下以往的教学策略,即,把三篇课文整合在一起,通过自主学习,关注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说是印象最深的部分,谈谈感受。第二,在设计时打算重点关注作者的写作方法。围绕“你认为哪里写得最好?好在哪里?”这句话,力争做到少谈内容多谈写法,改一改往日课堂上过于关注人文思,而忽略语言特色这一现状。一开始,学生很不适应,说着说着就跑到谈感受上来了,在老师的
2、指导下,渐渐地学生针对这几课写作方面的特点手法说得多了,一边结合着具体的语言环境,一边分析着写作方法,学生对这样的改变由新奇变得理性。课上大多数同学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十分活跃,讨论接近尾声的时候,我问他们,这节课有什么感受?学生都说,学到了很多写作方面的知识,而且是真的记住了,以后会有用,当然对于课文的内容也有了更深的印象。课后我粗略统计,我们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学习写作上的东西,也就是我平时对他们说的纯粹语文的东西,即,语文的工具性。以前我们或许太过注重阅读材料的人文性,虽然学生读得都能声泪俱下,但是在过后的习作当中,确实出现了习作困难的情况,提起笔来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安排自
3、己的习作内容。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刻不容缓!林东第七小学倡导的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一年多了,无论是老师对模路的把握,还是学生对流程的熟悉,足以证明这种课型早已趋于成熟。就拿语文课来说,“1345”教学模式已经深入人心,从导入一直,到拓展延伸,师生已经驾轻就熟,一年多来,应该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增强,课堂的效率正在向高效迈进,不得不承认,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依然是当前或是说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课堂教学的主流方向。但问题是如何有效自主,如何有效合作,如何有效探究,一定会出现千差万别的现象。所有的语文老师,由于领会的程度和运用的效果各不相同,那么在实践中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的花开得艳丽;有的花开的淡雅;有的开的精致。当然也有的只是个骨朵。我们学校也不止一次的强调要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我们也在进行着一次次艰难的思考和尝试。我记得在一次审阅导学案的过程中王晓敏主任就和我谈过一次有关于重视语文工具性的话题。这也为我以后更深入的思考注入了动力。相信这种思考和实践还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