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摘要: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阐明了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素质这一核心问题。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何谓创新?其英文是INNOVATION,从广义上讲是指凡是产生新颖的而且有个人意义或社会意义的成果或活动。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语言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要求也最广,教学中若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
2、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对事物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尝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榜样。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3、,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流程,考虑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手段,从而真正做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活动服务,教学的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我们还要解放教育思想,开放教学空间,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课堂的教学空间,因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尽展其能而不是教师独霸讲台进行单独表演,要通过学生的成功来展示教师的成功。作为教师,还应以创新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学习态度、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
4、以,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榜样。 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接收新理念,学习新经验,以新的思想和学识启迪学生。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就能借助教材这个载体,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构思教学流程,循循善诱,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心理学告诫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古今中外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趣味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
5、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如教变色龙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这对我们的作文命题有什么启发?学生为了解开疑问,就会通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来仔细揣摩作者命题的艺术。这样,创造的热情就被点燃了。再有像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仍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
6、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的意思。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三、拓宽知识面,丰富创新思维背景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
7、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
8、、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
9、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
10、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 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如在教学小珊迪一课,从小利比的话中“我”得知:小珊迪没有及时把零钱送到“我”手中,是因为被马车撞倒,腿也断了,说不定
11、会死的时,“我”听后心里是怎样想的?请学生自由读第二段,尽可能多给学生时间去边读边思考。有的说:“我错怪了他。”有的说:“我很着急,很想去看看他。”我对学生的答案不满意,请学生再读这一段,接着我又引导:从我自身去考虑,会怎样想呢?读后,有一个学生回答:“我可能会自责,如果我当时自己去换零钱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这个学生的回答正是后文我愿意永远照顾小利比的一个原因。说明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参考文献:1、语文创新教育探索,苏盛葵,四川教育出版社。2、当代语文教育学,刘淼,高等教育出版社。3、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杨再隋,语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