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卢高资源 高一语文卢氏一高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学案二零一六年十一月目 录序号课程名称页码1第一单元 中国现代散文选粹 单元概览12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 导学案53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 导学案 参考答案84第一单元 2-1 故都的秋 导学案145第一单元 2-1 故都的秋 导学案 参考答案176第一单元 2-2 囚绿记 导学案 197第一单元 2-2 囚绿记 导学案 参考答案 218第一单元 3 牡丹的拒绝 导学案 239第一单元 3 牡丹的拒绝 导学案 参考答案 2510第一单元 3-1* 牡丹的拒绝 读本选篇 2611第二单元 先秦至南北朝诗歌选 单元概览2812第二单元
2、4-1* 诗经卫风氓 导学案3213第二单元 4-1* 诗经卫风氓 导学案 参考答案3314第二单元 4-2* 诗经小雅采薇导学案3415第二单元 4-2* 诗经小雅采薇 导学案 参考答案3616第二单元 5 楚辞离骚 导学案3917第二单元 5 楚辞离骚 导学案 参考答案4218第二单元 6-1* 孔雀东南飞 导学案4619第二单元 6-1* 孔雀东南飞 导学案 参考答案5720第二单元 7 诗三首 导学案6521第二单元 7 诗三首 导学案 参考答案7022第三单元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单元概览 7223第三单元 8 兰亭集序 导学案 7324第三单元 8 兰亭集序 导学案 参考答案 75
3、25第三单元 9* 赤壁赋 导学案 7926第三单元 9* 赤壁赋 导学案 参考答案8327第三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导学案 8728第三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导学案 参考答案 9629名著导读 巴金家 导学案10130第四单元 演讲稿 单元概览10531第四单元 11*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导学案 10532第四单元 11*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导学案 参考答案10733第四单元 12 我有一个梦想 导学案11034第四单元 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导学案11635综合复习 诗歌鉴赏知识点大串联11936综合复习 能力提升试题(一)12737综合复习 能力提升试题(二)13
4、538综合复习 能力提升试题(三)14439 期末考试14840 后记152 中国现代散文选粹 单元概览 现代散文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当时内忧外患纷至沓来,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置身于时代前列的启蒙思想家们忧心如焚,他们翘首异域,振臂高呼:“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正是在反对封建道德、崇尚个性自由、追求民主科学等新思潮的推动下,现代白话散文很快脱颖而出。最早也最著名的是新青年杂志所开辟的“随感录”专栏,接连发表了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人挥洒自如、大小由之的文章,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5、,而且开日后杂文创作之先河,影响极为深远。稍后,与重在议论的“随感录”不同,抒情散文作为现代散文的主干开始产生,“五四”以来第一批散文家不时有佳作问世,令人耳目一新,进一步显示了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的实绩。 万事开头难。现代散文的发展并非一马平川,它既要破除封建守旧势力的节节抵抗,又要在创作实践中正确解决继承古典遗产和借鉴外国经验的问题,进而确立崭新的散文文体观。 封建守旧势力为了实现文化专制主义,长期维持少数人垄断书面语言的局面,拼命攻击白话文“鄙俚浅陋”,是“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登不了大雅之堂。对于这些歪理谬说,白话文运动倡导者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胡适就曾巧妙而有
6、力地申述了古今语言的巨大变化:“古人乘舆,今人坐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尝试集)初版自序)可见白话代替文言,实在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谁都知道,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封建卫道士所以抱住“文言”的外壳不放,目的正在于“尊孔”、“载道”,替圣人“立言”。他们视腐朽为神奇,不敢越古人的雷池一步,只知道依样画葫芦地大写没有灵魂、空洞无物的“仿古文”,这就不能不同样激起启蒙思想家和现代散文作冢的强烈反对。胡适倡导“有什么话,说什么话”(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刘半农坚持“当处处不忘有一个我,(我的文学改良观),周作人主张写
7、“即兴”的“言志”的散文,反对写“赋得”的“载道”的文章(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可以说都是有的放矢,令人信服。 这里有一个如何对待和继承古典散文遗产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向来以诗文为正宗,视小说、戏剧为不入流。散文创作历史悠久,佳作如云,上溯先秦诸子,中经唐宋八大家,晚迄明清小品,无不争奇斗艳,各擅胜场。从更加长远和根本的观点来分析,现代散文自然离不开对优秀古典散文的传承、融铸和发展,何况最早的一批散文名家又都是学贯中西、精通古今的饱学之士。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置于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来看待“继承”的问题,不能把“继承”看作是一个静止的孤立的过程。在“尊孔复古”甚嚣尘上,八股流毒远未肃清,人
8、民大众对国外情况知之甚少的大背景下,对古典散文的取舍、扬弃必然着眼于主要方面,以“民主”、“科学”的呼声为依归,当时不少作家推崇晚明小品便是一例。第二,必须深入理解“继承”的多层次涵义,诸凡“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情结,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审美情趣,自然浑成、简练含蓄的民族风格,自由灵活的汉语表达方式,等等,均是对散文发展起着长期作用的主要因素,必然会或早或迟地进入现代散文家的视野,并潜移默化地产生效果。证之以散文后来的发展,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如舍弃以上这一切,只注意章句、“义法”、典故之类,那就会仅得其皮毛而失其神髓。第三,尽管我国散文历史悠久,但传统所谓散文是指与韵文、骈文相对的散行体文
9、字,范围极广,大量的哲学、历史文献在其中占据着主要的位置。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推进新文学的健康发展,必须确立新的散文文体观。有鉴于此,刘半农首创“文学散文”之说。他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作了如下的区分:各种科学论文“系文字而非文学”;新闻通讯,如“普通纪事可用文字,描写人情风俗当用文学”;私人之日记信札,一般实用文字,然如游历时之日记,亦可“涉及文学”,等等。刘半农上述区分,看似缩小了“散文”的领地,其实是夯实了“文学散文”的基础,为现代散文的发展进而超越古代散文创造了条件。稍后,周作人提倡“美文”不遗余力,极大地提高了白话抒情散文的地位,他还不顾正统古文家的反对,从古典散文遗产中挑出“独抒性灵”
10、的明代小品,用来和“五四”时期自由、活泼的思潮相接轨,表现了他在“继承方面的创造性。 在对我国古代散文遗产做出新的审视、评价的同时,西方的文学理论和创作经验,又不断输入进来。在散文方面,要算英国的Essay(现通译为“随笔”)对我国影响最大。鲁迅翻译的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一书,对Essay曾作过如下生动的介绍:“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则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便是Essay。”不言而喻,这种散文样式具有亲切、灵活、从容等特性,切合“五四”时期崇尚平等、自由的趋势和风尚,自然会受到散文作者的注意和欢迎。 上述种种,无不
11、体现了对现代散文文体的自觉追求,体现了对中外散文遗产的认真借鉴。追求和借鉴的结果是:一、和范围广泛的古代散文不同,现代散文发展成“与诗、小说、戏剧并举而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朱自清:什么是散文)。二长期以来重在“载道”即代圣贤“立言”的“古文”,终于为个人抒情言志的现代散文所代替。 “五四”时期的不少散文作家具有锐意创新的精神。鲁迅不仅是小说大家,也堪称散文创作的多面手,他的野草是我国第一本现代散文诗集,篇幅不多,份量极重。论想像之奇特、意境之深邃、手法之新颖,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而作品所展示的那种孤独而偏要奋进、悲凉仍不放弃抗争的心境,更是令人咀嚼不尽。朝花夕拾是鲁迅中年时所写的一部
12、回忆性散文集,冷静的叙述中渗透着睿智的思考,活泼的场景里寄寓着无限的感慨,抒情的笔墨里不乏机智的嘲讽,某些当时不甚了了的事件开始具有了触目惊心的时代意义;而作者笔下各具个性的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等人物,也带着深刻的时代印记,耸立在我国现代文学的长廊里而毫无愧色。 周作人取法英国随笔和明末公安派小品,形成了冲淡平和、庄谐杂出的风格,创作了喝茶、苦雨等一批融知识、哲理、趣味于一体的生活小品,对以后的小品文创作影响颇大;不足之处是说明多于抒发,随意难免琐屑。朱自清是一位“富于至性深情” (朱光潜:敬悼 朱佩弦 先生)的作家,他所写的背影等怀人忆旧 的散文,同样是返朴归真,不假雕琢,“富于至性深情
13、”的作品。他对散文的又一独特贡献是景物描写。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十分精细,对形状、声音、色彩的感觉尤为敏锐,几乎到了毫厘必辨、一丝不苟的境地,而行文又极为活泼流畅,琅琅上口。冰心受古典文学和西洋文学的双重熏陶,而能融会贯通,臻于化境。她的寄小读者、往事用清丽典雅的文笔,不倦地赞颂着纯洁的母爱和童心,地域、环境不同而主题一贯,感慨、联想万端而基调不变。究其实,这些温婉的文字同样体现了“五四”精神的一个侧面,向着蔑视妇女、儿童的封建卫道士进行了抗争。 新文学第一代散文家中,还有郭沫若、郁达夫、叶圣陶、许地山、茅盾、俞平伯等人,各以富于艺术个性的作品,为现代散女的发展繁荣做出了贡献。 总起来看,不管散文
14、家的创作道路怎样不同,风格如何殊异,凡是成功之作,都渗透了“五四”的理性精神,都符合启蒙思想家向新文学提出的一个共同原则:“立诚”、“写实”(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立诚”,要求展示自己内心时不掩饰;“写实”,要求表现现实时不虚假。 回顾“五四”前夕至二十年代前期的散文创作,除了勇于创新开拓以外,就要数“立诚”、“写实”最可贵了。正是这两个特点,为以后散文的发展繁荣带了一个好头。 从二十年代中期开始,现代散文创作进入了成长期、收获期。创作队伍不断扩大。第一批散文家多数笔耕不辍;此外,又有不少受到新文化运动熏陶的作者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著名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梁实秋、梁遇春、李广田、吴伯箫、
15、何其芳、柯灵、陆蠡等。他们以热情和彩笔丰富了现代散文创作的天地。 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树苗长在文艺园地之中,那么,到了二十年代中期以后,现代散文已经变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除狭义的“美文”即抒情散文以外,杂文随笔、游记小品、通讯特写、书简日记、散文诗、回忆录等,应有尽有。以 鲁迅为核心的杂文创作,作为军阀压迫和国民党政府文化“围剿”谒对立面,长期发挥着“匕首”、“投枪”的作用,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后才转入低潮。与此相反,反映抗日战争的报告文学异军突起,由于民族存亡所系,全国人心所向,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抒情散文是兼具叙事和抒情两种因素而又以抒情为依归的
16、散文样式,曾经广泛地被称作“小品文”。抒情散文取得的成就最大,拥有一大群流派、风格、个性各异的作者,对此分门别类,条分缕析殊属不易,不妨看看朱自清的评述。朱自清从文学渊源和创作宗旨着眼,指出小品散文“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不失为化繁为简、提纲挈领之谈。如徐志摩长期留学英美,深受英国文学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他的散文不仅爱写“康桥”、“翡冷翠”等异域风光,连行文也富丽华美,风流潇洒,充满了英国浪漫主义气息。梁遇春的散文漫谈知识,探索人生,显得顾盼自如,灵活多姿,常常在连番的比喻和俏皮的笑语中进发出思想的火花,从中不难看出英国散文家兰姆的 影响。冯至以诗
17、人名世,曾留学德国,他所写的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等散文,全从西欧的生活习俗和历史传说取材,而行文的风格和语言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朴实蕴藉,富于诗意,实属难能可贵。“五四”时期倡导“美文”的周作人是又一种类型的作家,他凭着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技巧,继续关在“苦雨斋”里写着有关古 董风俗、花鸟虫鱼之类的小品文,俨然是一位置身于都市中的“隐士”,洒脱从容的“名士”。比较下来,更多的散文家还是扎根于华夏本土,他们在借鉴外国文学的同时,更着重汲取中华文学艺术的宝贵传统(当然和周作人等人的“中国名士风”又并不相同),其中成就卓著的有巴金、老舍、奉子恺、沈从文、李广田、吴伯箫、何其芳、萧红等人。他们关心世态,
18、探索人生,心忧祖国的前途,情系亲友的安危,而对劳动大众和弱势群体则一无例外地流露出由衷的同情。如就语言风格而论,则或缜密,或委婉,或遒劲,或质朴,虽然不尽相同,但总是深得汉语语言艺术之精髓,比起白话文运动初期的“白话文散文”来,要成熟多了。至于像叶圣陶那样注意提炼口语,力求畅达洗炼,老舍那样善于在散文中运用生动活泼的北京话,更是让人有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之感。 游记在三十年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写得最好的当推与郁达夫、沈从文。郁达夫博学多才哦,游历甚广,他不仅对山水风光的观察精细入微,而且熟悉当地历史掌故、人物事件,加上他又爱即兴赋诗,借酒浇愁,所以一旦发而为文,便使人文和风光合为一体,诗词和散文
19、相互生辉,分外绰约多姿。沈从文的风格又迥异于郁达夫,他笔有藏锋,不让感情任意外露,对景物描写记绘声绘色,又讲究简明节制,富于独特得隽永空灵之美。他还常常深情地穿插一些湘西底层人民的生活片段,读来又俨然是一幅幅传神的湘西风情画。 散文诗进展的步子不够大。散文诗重在抒发深邃绵密的情思,要求作者具有敏锐的心灵和丰富的想象力,何其芳、陆蠡、丽尼在这方面表现不俗,均有佳作问世。 “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也强烈地影响着现代文学的走向,进步文艺界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以后在解举区更进而要求文艺工作者和广大民众打成一片。残酷的战争要求突出文学的功利价值,反映在
20、散文创作上,不少作家不再醉心于表现“身边琐事”的自我抒情,而是努力把反映大众斗争生活作为自己的使命报告文学的蓬勃发展正可以从这里得到解释,这一切自然是势所必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进步性。不过话也不能说得太绝对,还是李广田表述得比较实在、全面:“写血雨腥风自然很好,写身边琐事也不一定不好,因为身边琐事也可能有血雨腥风的气息。 由近及远,自浅而深,原是最容易写得亲切真挚的办法。”(论身边琐事与血雨腥风)如何评析描写“血雨腥风”的报告文学,不在本文的叙述范围之内,我们只想提请读者不要冷落了那些从切身感受写起的文质并茂的抒情散文:郭沫若由日本回来了、老舍我的母亲、巴金废园外、茅盾白杨礼赞、丰子恺
21、辞缘缘堂、施蛰存驮马等。 还应该提一下幽默散文。照一般人看来,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似乎和幽默无缘,何况又是在炮火连天、物质极端匮乏的抗战时期。然而恰恰在这时期出现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王了一的龙虫并雕斋琐语和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原来,作者面临窘境而不气馁,遭受困难而仍谈笑从容,这正是作者在精神上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是作者博学广闻、奇思妙想的学者风度的表现。于是,简陋的房子成了“雅舍”(梁实秋雅舍),昏暗欲灭的菜油灯成了“天之骄子”(王了一灯),这些对于同样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不失为一种慰藉。钱钟书的风格又和梁、王二家不同,他的幽默散文以汪洋恣肆、犀利机智见长,常常从人们见惯不惊的
22、现象出发,然后层层逼近,多方设喻,终于得出了超凡脱俗 的精湛见解,使读者豁然开朗,有所醒悟。 从胡适、周作人、朱自清、李广田等各家的论述来看,“小品文”多半含有篇幅短小、任意而谈、多写身边感受等意思,因为和“五四”时期崇尚自由、活泼的趋势相符合,受到了广泛的注意和欢迎,后因文学界对“小品文”的理解不尽相同,到了三十年代更发生了一场争论,双方各执一端,互不相让,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小品文”成了“小摆设”的同义语,这个称谓才渐渐淡出。 第一单元 中国现代散文选粹 1*荷塘月色 导学案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
23、词的精心选用。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4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意。2运用多媒体手段,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画面美。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教学重点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难点1通感手法的运用。2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课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
24、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三、 写作背
25、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认为“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他毕竟又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这种矛盾心情 , 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不少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既不甘心沉沦,又不敢投入革命斗争。荷塘月色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四、检查课前预习1正音煤屑(xi) 霎时(s
26、h) 弥望(m)蓊蓊郁郁(wn) 羞涩(s) 酣眠(hn)踱着(du) 妖童媛女(yun) 乍看(zh)敛裾(j) 梵婀玲(fn) 鹢首徐回(y)2多音字荷处曲 娜颤 挨脉 差五、初读课文1、整体感知课文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2、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这8个自然段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一)1-3 夜赏缘起
27、 “心里颇不宁静”(二)4-6 漫步荷塘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月色下的荷塘 水墨荷叶图 荷塘月色图 荷塘上的月色 光影素淡图 荷塘四周月色 蝉唱蛙鼓图(三)7-8 联想回到现实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全文层次结构(游踪): 想荷塘 去荷塘 赏荷塘 离荷塘六、研读课文,1、研读全文找出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化的句子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篇)。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宁静)。4、5、6段未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情,但通过作者对荷塘、月色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在优美景色中而忘记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但热闹是它
28、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回到现实)。 2讨论解决如下问题()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2)文章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文章的结构和思想内容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来讲,这句话是组织文章材料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相对于作者的游踪是一条暗线,它是从感情的角度串穿全文的。 从思想内容表达的角度来说,它具有以下作用 .为全文确定感情基调
29、。所谓的“不宁静”是说心中有愁闷,无法排解。这自然就为全文笼罩了一层愁得色彩,但这种愁似乎无以言说,故而调子显得有些低沉。.造成一种悬念,引出下文。疑问的产生自然会引起阅读的兴趣。同时,它也是下文作者漫步荷塘边的小路,欣赏荷塘月色的起因。.与下文写环境的幽静形成对照,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借助环境之静来求得内心平静的愿望。(3)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 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4)作者在第4段中选取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来描写? 归纳月下荷塘的总
30、体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来源:高考资源网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体现了素淡,宁静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5)关于通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6)第5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写
31、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7)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8)作者欣赏荷塘世界、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记江南风物,这三者有共同点吗?因为在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作者才躲到荷塘世界中
32、寻求自由,但他不能总待在荷塘中,这只是逃避;正因为现实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莲时那充满情爱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在现实中的,这也是逃避;正因为在北方的清华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记起江南,寻找家园,但他要在北京生活啊,这也是逃避。由此可知,原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它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而夜深人静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又在空间上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9)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
33、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10)本文是怎样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文章表达的感情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作者按游踪一路写景,一路抒情。在“淡淡的月光”下,小路幽僻、寂静,树木阴森森的,此景暗合作者心中的“淡淡的哀愁”;写荷塘,作者依次写了田田的荷叶,像舞女的裙一样动人;白色的荷花,呈现出各种情态,像明珠像星星一样迷人;缕缕的荷香,像渺茫的歌声一样诱人。写月色,则从正面、侧面来展现。月光本如流水一样明亮,但因为薄雾而有了几分朦胧,这是从正面写。以灌木丛的黑影和杨柳的倩影来衬托
34、月色。这一切构成一幅宁静清幽的美景。这自然美景,使作者产生一种淡淡的喜悦。而蛙叫蝉鸣又使作者产生一种“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愁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七、主题探讨1、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
35、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李国平讲解2、苦闷彷徨与寂寞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吴周文 谈3、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
36、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钱理群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4、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
37、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程翔主题探5、有浓浓的哀愁 我们只要想一想文章的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出作者有许多无法排遣的烦闷,他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离开自己的妻儿,来到这“日日走过的”,在“没有月光的晚上”,显得“阴森森的,有些
38、怕人”的荷塘,完全不是有闲阶级的寻欢作乐,也完全不是骚人墨客的吟风弄月,这里面没有“幻想超脱现实”者的雅兴,也没有一般学者、教授“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闲情。 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实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姚效先 有浓浓的哀愁6、不消沉无哀愁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
39、的采莲歌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 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八、荷塘月色随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参差(c) 差强人意(ch) 点缀(zhu) 踱步(d)B颤动(zhn) 颤栗(chn) 酣睡(hn) 明眸善睐(li)C乘凉(shng) 万乘之势(chng)倩影(qin) 皱缬(xi) D脉脉(m) 血脉(mi) 袅娜(nio) 蓊蓊郁郁(wng)答案:D(A踱du步; B颤chn动 颤z
40、hn栗; C乘chng凉 万乘shng之势)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月光是隔着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划在荷叶上。B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C可见当时嘻戏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D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答案:D(A划画;B没精打彩没精打采;C嘻戏嬉戏)3揣摩下列加点的词语,选出不能用括号中的词替代的一项( )A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B树色一例(一律)是阴
41、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C但杨柳的丰姿(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D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享受)了。答案:A (“弥望”意为“充满视野,满眼”,而“遥望”意为“往远处望”,不合语境。)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B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C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的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D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答案:B (“酣眠固不可少,小
42、睡也别有风味的”是对“这恰是到了好处”解释说明,所以应改为“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 B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以及向往中国古代六朝时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C“赋”是一种兼具诗歌和散文特点的文体,南朝梁元帝萧绎的采莲赋便是一例。D西洲曲属于乐府体诗歌乐府本指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也用来指乐府所采集的诗歌,后来演变成可以入乐的诗歌的名称。答案:B (此题为对本文主题的考查,文章的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即为“文眼”,因此本文主题是: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的心境,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月夜原是神秘的、安谧的、凄清的, ,树多即可增进幽暗和谧静。 幽暗可以衬出月色皎洁平湖秋月的妙处,便是树多与其在歌吹喧阗、灯火辉煌的地方玩月阒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