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谈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同时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可见,语文教育承载着重要的德育渗透的作用,由于近几年都从事低段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
2、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也是可以进行丢弃渗透的。一 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汉字是世界上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至今,汉字生生不息,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散发着不朽的魅力,细究每个汉字,都能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智慧。不仅如此,汉字也是文化的传承,道德的传承,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汉字的起源,引领学生感受汉字在形成过程中的道德传承,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例如,在教学天地人这一课引领学生学习“人”的时候,我是这么做的:师:同学们,这三个字里面你想先学哪个字?生:人师:为什么呢?生:它的笔画最少。师:是的,它的笔画最少,只有一撇一捺。那你想知道我们的祖先是怎么把它造出来的吗?(课
3、件出示甲骨文“人”图片)师:最早的“人”字,古人是这么写的,看到这个图片,你觉得这个人在做什么?生:(七嘴八舌)他好像在拖地,在洗衣服,在撒种子师:除了在干活,这个人还可能在做什么?(师侧身,模仿古人作揖)生:鞠躬。师:对。古人觉得,作为一个人,首先要有礼。所以他们见面的时候,先先深深地鞠个躬(课件出示作揖照片)。古人还觉得,作为人一定要会劳动(课件出示锄地图片)。懂礼仪,会劳动的,才可以称得上生:(齐)人。师:我们的祖先就是根据人们平时常做的有礼仪,在劳动的样子,造出了古代的“人”字,后来,慢慢地演变成了现在的“人”,请大家再跟我读一遍。你能给人找几个朋友吗?生:师:刚刚我们认识了人,我们不
4、仅知道了人是由一撇一捺组成的,还知道作为人,我们要生:讲礼仪,爱劳动。孩子在这样的追根求源中,不仅认识了生字,还受到了作为人要讲礼仪,爱劳动的德育熏陶,学习识字,还学习做人。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了解汉字的起源,挖掘汉字的深层传承。二 写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的表意性,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非凡灵动的美,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静静地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和生命的芬芳,而汉字与书法的结合使中华文化焕发出奇光异彩,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都是一个奇迹。作为小学生,写好汉字是进入语文世界的良好开端。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第一、第二、第
5、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在写字教学中,不仅可以教学生把字写好,同时也可以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学习日月明之后,孩子们首次学习写合体字“林”,以往年的经验,孩子们很难把“林”写得美观,在去年的教学中,课堂的生成不仅让孩子们把“林”写得格外漂亮,还有了别的收获。师:刚刚我们写了“木”,同学们不仅找准了关键笔画的位置,而且撇捺写得舒展,美观,那你们有信心写好“林”吗?生:有!师:(课件出示“木”和“林”)那咱们先来观察一下“木”和“林”,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发现林里面有两个木,林里面的木都变小了。生2:我发
6、现林里面的两个林大小不一样。左边的木小,右边的木大一点点。生3:我发现林左边的林最后一笔变了。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林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要谦让右边,所以左边的“木”最后的捺变成了点,右边的撇才有位置伸展。生:(激动地)老师,汉字也懂谦让啊!师:是啊,咱们很多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分都让着右边部分呢!咱们是不是也可以向咱们的汉字宝宝学习这种谦让精神啊?学生纷纷点头,在随后的描红和仿写中,他们有意识地关注到了左小右大,左窄右宽,写得分外美观。中国汉字的美,橫平竖直,方方正正,孩子们在写字过程中,不仅感受到汉字的美,同时受到文化的熏陶。一笔一划,写字活动本身就是对浮躁的一种强有力的抗拒,是一种
7、“修炼”的过程,一种耐力,一种向上精神的培养过程。在写字的过程中,如果孩子们能够仔细观察,认真仿写,长期坚持,就是一种磨炼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但凡能写一手好字的孩子,都是意志坚强,品性温良的。 识字写字教学只是语文教学一个最基础的部分,但是它们承载的德育渗透的功能却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可以说,道德教育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研究如何实现语文学科素养的培育、提升,同时以本学科丰富的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的道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