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通州区开发区小学 高红梅 小学一级教师 13921489202内容摘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正越来越引起中国人的重视。小学英语教学作为基础教学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良好的语音基础,初步的语感和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目前小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原因,并从课堂内外多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关键词:小学生 英语交际 现状 原因 对策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能被机械地教,机械地学。现代英语教学理论已经充分证明,语言虽
2、然可以学得,但更主要的是习得的。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如何迅捷地相互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互通情报,交际越来越显示了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往往局限在单纯的教师讲解和听录音机上,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缺乏交际和锻炼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我国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现状我国虽然非常重视英语使用的普及,从小学生就开始学习英语,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英语的普及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目前我国小学生英语教学水平普遍很差,尤其是在实际运用和交际能力培养方面还是非常落后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教学模式
3、及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需要转变。一些学校的英语教学没有体现英语学科的特点,仍然沿用传统的上大课的形式,以老师主动地讲,学生被动听,或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一定的任务为主要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我们的课堂中,长期以来一直沿用凯洛夫的“组织复习传授巩固作业”五环节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强调语法系统及词汇、句法结构知识的学习,但忽略拉学生语言交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未能充分认识到语言的交际性功能,所以在实践中往往事半功倍。(二)教与学思路呆板。现在有些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英语考试,却不是进行交际。死记硬背语言点,一个单词背半个小时,为的就是在考试的时
4、候能够默写出来。考后一问,什么都忘了。学生的思想就仅仅固定在课本和四十分钟的课堂里,一旦在生活中运用英语就不知所措,不知道说什么好。教育不是把学生越教越死,不是由教师设置好条条框框,让学生去钻,去套,而是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学生是否具有提问的能力要远远胜过他是否具有回答的能力。(三)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地位被动。在小学英语课中,教师通常先根据课文向学生呈现新词汇或语法现象,然后通过背育、默写、造句加以反复练习。为减少遗忘,课堂及家庭作业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教师也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在实践中学习英语,学会使用英语,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而作为教师,既
5、要抓好课堂纪律,又要完成教学目标,这两者的冲突就决定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体现。(四)必要的生活情景和氛围严重不足。缺乏外语学习氛围是目前我国外语“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果不改变这一状况,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外语人才将是一句空话。小学英语教材大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互相问候,询问时间、地点、人物、事物、借物、打电话、邀请等,为学生交际提供了一定的素材。但除了课堂以外,学生自己创设情景的能力不强,无法灵活运用所学英语。并且处于一个非英语国家的环境中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二、改善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对策(一)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和渠道,因而课堂
6、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学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就英语学科而言,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的。“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展,主动交际。1以学生为主体。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和积极参与者的意识,教学中处理好教师的示范,点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要研究学生已会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哪些话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创建性学习的火花,使学生主动探索,学会交际。在一定的条件下,教师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己创设情景的机会,增强学生对所创设的情景的兴趣。例如在教“family me
7、mbers”这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家里的全家福照片带到学校,师生围绕照片进行交流。在交流的环节中学生不知不觉就用上了本课所学的句型,很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学生在较为真实的情景中按照自己的意愿交际,有了满足感,提高了学好英语的自信心。2以主题为线索。教师要转变“今天我们要学”的传统做法,用“让我们来谈/做”贯穿英语课教学过程,以主题统领学习和交际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学以致用。通过把教学内容中大量的语言概念整和到一个个有趣且有意义的主题中,将这些与主题有关的广泛的知识信息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在意义丰富的背景中以批判性思维方式运用所学语言概念的机会。在学习完一类词语,我
8、们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它们,掌握它们,然后提供大量有情景的主题活动,学生就能顺利地在生活中使用自己所学的语言材料。例如,学生学会了文具类的词语:pencil、ruler、pencilbox、rubber等,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用This is my Thats my 等句型介绍自己的学习用品。3以活动中心。要围绕特定的主题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乐于参与,能够主动参与的游戏和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使用语言。在“用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实现培养兴趣,培养成就感,培养自信心,培养积极主动学习的目的。根据小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视
9、、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就语言学习而言,“小班化”教学模式的使用可以避免传统的单一的“秧田式”编排方式所导致的弊端。老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编排出各种不同的座位形状,如马列蹄形、半圆形等。学生的拘束感差,参与机会多,课堂气氛活跃,有助于培养其自信心,发展个性,体现素质教育。(二)课外活动单纯靠课堂四十分钟是难以收到圆满效果的,设法把课内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加大学生英语交际的实践量,是增强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措施。1设置英语角。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教学内容的学习,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
10、学习兴趣,结合课内所学,练习英语。设置英语情景角是完全有必要的。2开展各类竞赛。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是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学生都喜欢新颖有趣的学习活动,好奇心强,而且好胜心强。利用竞赛这一活动形式,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3利用各种外界媒体。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语言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为学生提供模仿、背诵的语言材料。像补充一些简单有趣的英语读物(笑话、幽默、小故事等);播放一些学生喜爱的英语原版的卡通片和动画片,如睡美人、灰姑娘、白雪公主、狮子王;自编英语小故事并把他们制作成移动
11、的画面等。这些补充内容让学生接触到地道、生动的交际用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兴趣浓厚,情绪高昂,不由自主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自觉用到日常交际中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为真实交际打下较扎实的基础。4组织各类晚会。在元旦,圣诞等节日,举行晚会活动,同时请外教或他外国朋友参加,通过学习表演,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毅力。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上学生关注的热点、新闻,在英语网站上连同图片、声音同时下载一些材料和相关信息。例如一些少儿英语、希望英语等,在课外活动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并且让学生就某个热点问题互
12、相讨论,阐述各自观点,加强说的训练。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教材之外资料的相关网址,让学生学会直接在网上阅读。如在教完Halloween之后,可以让学生寻找相关的几个网站阅读信息。学生获取各种不同信息后当堂反馈给大家。这既能增加课外知识,又能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师生之间互相学习、获取、交流信息,得到启迪。教师也可向学生提供一些主要的少儿英语报纸和杂志网址,课外时间可以任意选读,反复访问,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开展有趣,有意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能改善英语学习的环境,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而且能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三)其他英国语言学
13、家Brumfit指出:“独立于功能的语言的描述不可能对想发展语言各种功能运用能力的教师和学生有多少价值语言是一种社会的而非静态的系统。”因此,能否在社会和家庭这样语言流动的环境中去学英语是能否使学生真正使用英语交际的关键。学校只是口语交际能力形成的一个场所。学生在学校里得到的只是英语交际方面最基本的知识。而学生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所占用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学校。因此,英语交际要打破封闭的局面,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锻炼,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接触到的是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要想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交往,就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事、地点、人物等情况,灵活地应付。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英语交际的基本的知识、技巧,也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得到验证,增强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自信心,这样英语就由学得到习得,是他们感到学了就在生活中应用,因而愿意学习,愿意去交流。参考文献:1胡春洞,英语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2刘建华,中学英语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2001年2月第2版。3教育部,英语新课程标准,2002。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