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辟蹊径,激发兴趣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利用非强制注意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讲述头绪繁多的历史知识时,应可能地避免旧的教学模式,避免教学方法的单调呆板,避免语言的生硬无味,要时刻注意给学生以强烈地刺激,力求做到“自然”、“新颖”、“奇特”、“有趣”、“多样”,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无意识之中就进入课堂教学,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历史教学活力无限,精彩纷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无意识之中就进入课堂呢?这就要充分利用一些手段,调动学生的非强制性注意,下面我结合个人的课堂教学的设计,谈谈如何调动学生的非强制性注意品质。一, 用设置悬念、提出疑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来引起学生的非强
2、制注意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程颐也说过:学则须疑设置疑问,在无意中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这种方法运用比较广泛。例如:在讲美国内战历史时,我是这样设问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人做了一次民意测验,民意检测的结果表明,美国历任总统中最受尊敬的是林肯。那么,出身平民的林肯在美国人民心目中为什么会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呢?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林肯曾对这本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本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呢?它的起因、性质、结果如何呢?这样的导语既为学生的思维导航,又有目的地设置了
3、疑问,提供了暗示和思考的方向,使学生的思维于无意中兴奋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 恰当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录像、多媒体、录音等创设特定的情景氛围,调动学生。由于历史与当今社会间隔过于久远,过去单靠教师的语言讲授来创设情景,缺乏直观性和感染力,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如今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图文并茂、声情兼备地再现历史情景,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多了些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更利于将历史与思维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无意中产生思考,获得知识如在讲述香港、澳门的回归中的“一国两制”时,我先放了香港回归的升旗录像,让学生再度体验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情景,回顾完香港回归升旗录像后,同学们自然而
4、然地探讨起了“一国两制”的有关问题;然后,我又展示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辞世前两年写下的诗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让学生读,体味其中滋味。短短几分钟就抓住了他们的无意识注意,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和渴望统一的神圣使命感和责任感。三, 利用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生活体验,缩短教材和学生的距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不能再现,许多学生都觉得历史难学,主要是因为历史与现实的脱离。因此如何让学生打破对历史教材的陌生感,让学生“走近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非常重要。可以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因为历
5、史与很多学科及学生的生活都有联系。例如一句名言,一个成语、一样工具、一个公式、一首古诗、一曲乐曲等等,都可以与历史相联系如讲唐代历史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唐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由此引导学生思考诗句揭示的历史现象和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再如讲南朝的文化时,可以以圆周率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四,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需求。中学生对新事物普遍有浓厚的好奇心理,有遇事爱刨根问底的特点。因此我常常利用谜语和对联的形式巧妙地设计思考题,唤起学生的非强制性注意,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例如,讲述甲午战争时,我用小黑板展示一幅对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有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视疆无。”让学生猜猜这是对谁的丑行的刻画,通过思考和老师的讲解,大大加深了学生的认识。总之,只要我们努力在“新奇”、“趣味”、“巧妙”、“疑问”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学生的非强制注意,使学生在无意识之中走进历史学习,从而开发他们的潜能,逐步提高他们的注意品质,对历史教学是不无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