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复习:化学坐标图像题
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锌粉、镁粉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B.向等质量的镁、锌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C.向20℃时NaCl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
D.向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3.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A.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B.向一定量的H2SO4和MgSO4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
D.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钠溶液
4.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
A.向一定量稀硫酸中滴入水 B.向一定量纯碱和烧碱的混合溶液中滴入盐酸
C.一定温度时向一定量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D.向一定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5. 现有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某物质X,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X是( )
A.水 B.澄清石灰水 C.纯碱溶液 D.稀盐酸
8.右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g。
(2)50℃时,将40g该物质加入到l00g水中,搅拌后得到的
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该溶液降温到
20℃时可析出晶体 g
9.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A、B物质的饱和溶液,烧杯中无固体溶质剩余,右图是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
(1)若要使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_____________和向烧杯中放入加水的方法。
(2)将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温度分别从t2℃降到t1℃,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A
B
0 t1 t2 温度/℃
g
40
溶解度
M
10.如图分别表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
①M 点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度为t2 ℃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 。
③ t2 ℃的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
到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_物质。
④在t1℃时,向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加入22gA物质,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烧杯中溶液的质量是 g;如继续将温度升高至t2,则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⑤若A中混有少量的B物质,分离出A物质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11.请根据右图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30 ga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 g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2)将t2℃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填写物质序号)。
(3)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浓溶液,适用于蒸发结晶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填写物质序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