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角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所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是教育的灵魂,集中体现了自主的教育思想。学生的主体需要在自由主动的学习活动中生成、发展,教师应该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自我挖
2、掘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自主化,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角。下面就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浅谈几点认识。一、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的前提是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如何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发展健康的性情与品格呢? 首先,教师要对“引导者”有正确的认识。新课程强调过程,即数学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
3、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这与传统的数学课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不同的。这种数学学习过程,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数学是学习的主人。既然数学是主人,那么这个过程就应当是一个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要让数学背景包含在数学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景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的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特别是和那些学生已经具有的、但未经训练或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体验以及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相关联。教师的角色因此要作出相应的转换。“引导者”的含义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人格的升华等
4、等。其次,教师要善于有层次性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索数学思想、形成教学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形成了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逻辑顺序,它可以表现为多样化的问题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自然联结和转换,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系统。教师有必要在探索的过程中,把知识分解成多个有层次的要素,使学生的探索具有层次性。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中发现”。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比如学习千克与克的知识,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进行比较:看看哪一种水果重一些,哪一种水果轻一些? 应该怎样表示呢?通过情景很容易引出要学的知识.再比如怎样知道1克有多重呢?可以设置一个卖黄豆的环
5、节,在具体情景重感受1克黄豆是多少粒,孩子们既感兴趣有能真实的感受1克黄豆的重量。最后,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的人格是平等的,价值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建立起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生命力得以展现。 教师要全面理解自已所处的地位、作用,正确认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才能够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自主、和谐、多元、审美的境界。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压抑、管教,在课堂上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帖耳、盲从依附,只有被动接受,很少主动参与。要改变这
6、种状况,适应新课程,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教学活动是师生参与的一个动态环境,离不开学生主体。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强调学习者的个体参与,教学要融入学生个体思维,实现知识的个体性。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为前提,其中,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被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笔者在教师状况调查及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多数教师仍沿用旧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
7、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有些教师认为是学生能力有限,无法实施探究性教学。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不存在统一的操作高度标准,探究式教学能否进行的关键不是学生的能力,而是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状态。笔者认为,帮助学生解放思想,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构建平等、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是在新课改下让学生主动参与重要的外部环境之一。在学生的潜意识里,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活动,学生把自己放在被动、从属的地位,当做课堂教学的附件,教师要求如何做,学生就如何做,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如何纠正和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心态,是唤起学生参与教学的关键,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
8、教学中的价值。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承载体,更是知识的开发体。没有反馈的接受就无法体现学生的价值,无法证明知识传递的效果,体现不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打消他们的顾虑,对积极发表个人看法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不以对错评价学生,只要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值得欣赏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明白参与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让学生敢于面对现实中的自我,勇敢地挑战自己,在锻炼中成长起来。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本质上不是技能的传授,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向上的学习意识,优良的学习品质,将使学生一生受益。学生是
9、知识传递和拓展的主体,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灵魂,教师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唤醒是新课程实施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只有真正解放思想,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才会变得有生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如何体现出来呢?我认为最关健的还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大胆培养发展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以下是课堂教学的一些探索和做法: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我们知道数学过程是认知与情感两种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为此,我在平时家访和日常生活中很留
10、意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和课外兴趣,并在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应用题”时,我让学生讲出自己的岁数是9岁,然后介绍老师今年刚好45岁,再编出一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应用题让学生分小组结合日常生活,家庭中生活变化数据编类似应用题。在交流中既感到亲切,又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创设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和谐的、知情相融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2、加强基础训练,发展能力,学会求知 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更要努力使学生掌握获取学习知识的本领,也要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教师要明确认识: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讲会教会,而是学生自己想会练会的。所
11、以,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全体学生积极思维和参与,这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根据心理学知识,学习知识有两个智力背景问题,凡是新知识与智力背景近就容易掌握,反之就不容易掌握。因此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较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和参与的积极性,也会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时,通过让学生看、量、想、联,调动了学生的原有的智力背景,密切了它和新知识的联系。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所谓看,就是引导观察,引导学生看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模型;量,就是让学生摸一摸各边,量一量各自的长度,通过这两个过程,使学生有了这些图形的正确表象,然后启发
12、学生想,除了这些图形的各自特征外,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这些图形的异同点,这样层层引导和比较,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就水到渠成地抽象出来了。最后是联,就是联系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门框,窗的铝合金框,黑板木条框以巩固强化初步形成的概念,达到新知识的内化。这样的教学过程,动静有致学生学习过程兴趣保持较好,参与的密度也较大,同时,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也获得了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 3、教师必须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的获取知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新观念。下面是几年来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做的几点尝试: 让学生自学课本,数学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前后联系比较密切,通过
13、“温故”较容易实现知识迁移而获得新知。这样的内容是教师培养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好机会。当然,教师在让学生自学课本时,要明确提出目标,要学什么?怎么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可以一揽子提出自学提纲,也可以在自学的各阶段适时点拨暗示。要尽量提醒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展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如“千米和吨的认识”这单元就蕴含着很丰富的现实内容和学生的经验知识背景,要善于巧用距离学生最近、最熟悉的东西,如粉笔、课桌椅、黑板、学生身高和体重等等。这样的长期自主学习训练,学生就会养成把教材内容和现实数学因素联系起来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思维的灵活性也逐步得到培养。 培养合作学习的良好品德, 合作学习时学生学习和发展所
14、需要的,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互助精神和人际关系,又能够拓展学生思路,解决一些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搭配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性格差异,二是人数不宜太少,一般应六人左右为宜。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不一定固定的,可以采用激励性轮流担任。合作学习不一定只是讨论、交流一些数学中的问题,还可以自主的自学课本内容。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随时了解掌握各组的信息动态,需要及时帮助、点拨、指导的,能解决的,特殊的问题可以在小组及时解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索 质疑和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质疑不能只是停留在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后教师问学生“会不会
15、”?“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基础上,而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碰到疑惑时的有感而发。所以无论学生在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做作业,教师讲解时,还是在课外提出的问题,教师都要予以热情帮助,都要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爱心和诚心。探索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是由于学生受年龄和知识经验两大因素的制约,需要教师的组织和指导。首先是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如教学3乘24该怎样计算时,以往不少学生受前不进位计算定势影响,列式为243612这时老师不应马上讲如何进位,而应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准备的学具(小棒),让学生在摆过程发现错误,诱导学生如何解决3个4支
16、小棒问题(即12支小棒问题)启发学生10支绑成一捆归到整捆一边,最后才引到进位上来。其次是对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教师的预期目标不必是单一的,要求人人都能成功,要充分估计部分学生或许会失败,所以要耐心疏导和允许反复,要时时鼓励后进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个性潜能,为他们点拨思考方向和学习方法,促进他们提高认识,掌握方法,获得方展,使自主学习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达尔文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布鲁姆通过对学生学习的研究,指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为中等生和
17、学困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在一个班内,个性的差异是各种各样的,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要做好因材施教,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等各方面都要了如指掌,进而实行区别对待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同一课时对各组学生分别实施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在传统授课模式下,容易产生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而分层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分层教学。(一)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实施教学有导向
18、作用。教师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时,教师应该以学困生“吃得了”、优秀生“吃得饱”为原则,既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又要对学困生及时辅导,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崭露头角。同时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评价,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鼓励优等生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二)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提问分层
19、 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要真正做好提问分层,教师在设计问题上必须认真研究。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识。总之,小学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正确看待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学习心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广度和深度上更加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使全体学生在“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目标体系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对他们是最大可能的发展,以此实现素质教育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客观要求,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