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百峰小学 王莉萍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是该书的核心理念。教育就是要为儿童服务。用语言来影响他们,用环境来教育他们,用活动来培养他们,却不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他们。在以往的课堂上,我们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求学生依照自己的意志来办事。要他们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他们加班加点,目的是为了那可怜的一点点分数。老师的指示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完全没有顾全学生的想法与意志。作业完成了,学生听话了,但成绩有没有提高呢?不一定,有的时候恰恰是适得其反。因为这样做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他们只是一味地服从,盲目地抄写,
2、小心谨慎地循规蹈矩,根本谈不上创新与发展。通过对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认真的学习,深切地反思之后,我顿悟了,什么是生本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好一个适合儿童的教育。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还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可以说,我们的教育还处于师本教育状态,一切为了教师,一切围着教师进行。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不热烈,就说是学生配合的不好,一点也不考虑自己的教育方法与方式等因素。“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就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的工作,工作的非常好。反之,脚就会疼,就会不舒服,就会反抗甚至害病。如果我们的教育适合儿童时,学生就会忘记自己是在学习,忘记
3、自己是在课堂上,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学习效率就提高了。以后,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数学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数学和人文数学的教育、整合“开放、兴趣、开拓、创新、艺术、成功、展赏、挑战、超越”等因素,体现数学教学的“活、实、美、用、创”等特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1、释放个性,满足不同需要。人是教育的主体,个人发展水平和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需要的多样性。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现代教学,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条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
4、选择学习方式,选择合作伙伴数学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人人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例如: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我逐步出示条件,让学生提问题说解答方法,、服装厂计划做服装,已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服装厂计划做服装660套,已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服装厂计划做服装660套,已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以上三个题目,我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第、题,中等生解决第题,最后让优等生为大家分析,小结这类题的结构和解题关键,这样有层次的安排,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要,使他们自始至终对学习充满了热情。2、自主实践,满足探索需要。苏霍姆林斯
5、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有效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促进思想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智慧火花在学生头脑中闪现,满足学生发现、探索的需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的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机会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而应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可经常问“你想到了什么?是怎么做的?如果行吗?你发现了什么错误?该怎么呢?”来帮助学生探索知识,例如,我让学生分火柴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6、学生们带着思考题分三组进行自主尝试,他们发现3、6、9根火柴都能被平均分成3份,即“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接着我又引导他们观察也能被3整除的21、36、48、114等数字,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在走了一段弯路后终于明白了“一个数,各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一规律,这一教学过程构建了“尝试发现得出结论”的探索思维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满足了学生的探索需要。3、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亲近数学。在上统计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了解统计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让学生统计了班级里纪律记录本上和卫生记录本上的学生姓名,同样上统计课,这样的上法不但使学生上的开心,达到预期目标,而且还让全班同学了解了近段时间班级里谁扣分最多,谁做的最好,给后进生以无形的鞭策,起到了两全其美的作用。同时通过信息收集,使学生更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以上途径,使学生学习成为一种自主的行为,而不处于被动状态,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能完全忘我,做到完全地笑,完全地哭,完全地怒,完全地爱,完全地倾听,进入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