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科模式渗透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上的运用林秋人 本文原载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3月第14卷第1期上。当时逻辑知识教材已经退出中学语文教学,而语法知识在中考和高考中仍然占有很大分量。如今,虽然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已经淡化逻辑知识和语法知识教学,但是这两种知识却是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工具,我们仍然需要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而且,理科模式渗透法作为一种教法和学法,其运用范围绝不仅仅在于语言和逻辑教学上。所以本人不惴浅陋,重新发表此文,权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运用理科模式渗透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中世纪的数学家笛卡尔和物理学家伽俐略在理论和
2、实践上把科学和数学紧密结合,把理论科学归结到数学,从而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他们都认为,任何科学分支应在数学模型上取图案,这包括两个主要步骤,数学从公理清楚而自明的真理出发,通过演绎推论而建立新的真理,据此,任何科学分支,都应从公理和原理出发,然后演绎地进行下去,还要从公理推出尽量多的结果。虽然在这里,两位科学家注意的是数学在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但这种数理逻辑推理法与语言形式逻辑推理法相同。因此,从学科共性特点上看,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都可以使用数学这一工具进行数学建模,即用数学的思维法面对一些学习问题,建立各自的模式。这为语文学习上使用理科模式渗透法提供了可能性。模式,是根据一定教学思想
3、或理论设计的可操作、控制的结构流程。如数学公式,几何的命题、定理的证明,都是用数学语言即数学符号,建立了模式,根据这些模式引导学生演释推理或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向及流程。学生学习理科,作了大量练习,掌握了许多模式,这些模式语言精炼,概括性强,便于记忆、控制和操作,语文教学可适当借鉴理科模式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从一些特殊问题中探索一般规律,建立模式,再用模式解决个别问题,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不但可以用数学的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作类比讲议论文的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论证法。还可以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讲语法。例如学习古汉语的词性活用现象,学生很感头痛。我们就可制造“模式”,化难为易。下面是形容词活用的例子:
4、例一: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判别式:1.如果:主语 十形容词 十代词那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代词作宾语。(因为代词不受形容词修饰)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私:.偏爱。2.如果::主语十形容词十 代词且:形容词表示主语主观上对宾语的感觉。那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3.如果:主语十形容词 十代词且::容词表示使宾语具某种性质、动作。那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君将哀而生之?捕蛇者说生:使活下去飞4.如果:主语+ 形容词+ 名词,且形容词不作定语。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宾语。例:中有吾人冯之保者,精技击。冯婉贞精:精通。5.如果
5、:主语十 形容词十名词(或短语)且:形容词不作定语。那么:形容词作动词,名词(或短语)作宾语。如果:形容词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某种性质式动作。那么:形容词用如动词的意动用法。例: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也。论贵粟疏贵:认为最重要,最宝贵;贱:认为贱。例:巫医乐师百二三人,不耻相师。师说耻:认为可耻。6.如果:主语 十形容词十名词且:形容词不作定语。那么: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宾语。(形容词在名词前只作定语,否则,就是词性改变。)如果:形容词表示主语使宾语具某种性质或动作。则: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大铁椎传快:使痛快。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借鉴了几何命题的写法。几何学说:“
6、每一个命题都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我们借用这写法,建立了学生们熟悉可操作的模式,为学生解决了一类学习难题。这样,模式不断建立、提取和使用,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熟悉了“数学建模”的方法,感到解决一些语文问题思考有方向,操作有步骤。这就从学生实际情况上证明了理科模式渗透法的可行性。二、运用理科模式渗透法学语文的意义:1.提高学生学语文能力,使其用较少时间学习较多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模式渗透法可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布鲁纳认为:“懂得基本原理,使学科更易理解。
7、”(教育过程以下引文出处同)但一些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因此无法掌握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借用理科模式描述一些语文知识,可使这些知识的原则性观点具体化,使一些模糊观念明确化、定量化,便于理解。同时,模式强调了不同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例如代数方程式,它把已知量同未知量用等式联系,让人一目了然地发现其间关系,进而推求出未知量。语基教学时,可把新旧知识点加以排列,有选择地把新知识纳入已有模式;或把某种模式结构重新组合,形成能容纳新知的“方程式”,使学生能用“方程式”顺利地实现知识正迁移,用较少时间学到较多的知识。例如心理状态形容词与心理活动动词前头多数能加程度副词,因此二者较难区别。
8、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板书:例二:已知:主语 十不及物动词 !?。句子主语 十时间词 十动词 !?。句子主语 十动词十 趋向动词 !?。句子主语十 动词 十着了过 !?。句子主语 十及物动词十 宾语 !?。句子主语十 形容词 !?。句子主语十 很 +形容词 !?。句子很 十心理活动动词求作:心理活动动词与心理状态形容词判别式。解:已知条件为形容词、动词共性特点,无法作判别式,的特点与心理状态形容词同,也舍去。据已知条件得:若:主语十时间词十心理词十 !?。句子a主语+ 心理词+ 趋向动词十 !?。句子b主语十心理词+ 着了过 !?。句子c主语十心理词+ 宾语 !?。句子d则:“心理词”为动词。若
9、:“心理词”无法放进上述公式,则为形容词。例:他突然生气了;(据“公式”a,动词)他生气了(据“公式”c,动词)他高兴起来了。(据“公式”b,动词)他一时很生气。(据“公式”a,动词,形容词动词化。表心理变化)他很喜欢打球。(据“公式”d,动词)他很生气。(不合a、b、e、d,形容词)这样,就引导学生借鉴了代数方程式和几何求解模式,使学生从已知的形容词、动词特点,推求从心理活+动动词与心理状态形容词的区别,并改造已知模式为新模式。模式渗透法可增强学生对教材的记忆力。布鲁纳说:“除非把一件事情放进构造好的模式里面,否则就会.很快忘记。详细的资料是依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这些简化的表
10、达方式,具有可以叫做再生的特性”。又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很可怜的寿命。根据可以推断出论据的那些原理和概念来组织论据,是降低人类记忆丧失速率的唯一已知方法。”理科模式渗透法,正是力图用最简化的形式构建一个系统来容纳尽量多的语文知识,这就保证了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的,而在记忆中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需要时,得以把一个个知识提取并重新构思起来。例如在学习古汉语基础知识时,对一词多义、词性活用、虚词用法等问题,学生往往生吞活剥地背诵词条及所有例句,这样因背诵的内容太多,又没有领会其规律性,只是把这些知识当作一堆互不
11、相关的材料机械记忆,所以难于背诵且又容易遗忘。如果我们用一些“公式”来描述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例一关于形容词活用的公式,就可以简化知识,减少必须记忆的材料,还可以发展学生求同求异思维。模式渗透法还可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外来动因向内在动机转移。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兴趣,是对所学有新发现的自信感。而使学生对本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之感到这学科值得学习。目前许多学生认为语文最不值得学。因为他们往往花大力背诵,考试却用不上所背知识,这使他们误以为考语文是碰运气,不如把时间花在其他学科上更实惠。这有学生认识问题,也有出卷问题,更有传统的重诵读、重顿悟直觉不重科学的教法与学法影响问题。理科模式渗透
12、法正是希望使学生因学有所得而增强自信心,从而使之用自我奖赏这一主动发生来开展学习活动,而不是因依赖如何满足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去死记硬背而收效甚微。二、运用理科模式渗透法学语文的意义2.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传统的分制式学科研究法和教学法,使各学科在思想、内容、语言和方法上都互不相通,孤立向前发展。使人们局限于狭隘的专业领域上,.在思维上形成孤立静止看问题的定势。这样,人们看不到统一完整的自然科学世界,更看不到完整全息的宇宙时空。而且这种知识的原子论式机械组合,使人们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上存在着大量重复劳动和无效时间消耗现象。为提高学生对现代社会的适应度,我们要提倡科际整合
13、式教学。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相关性原则,将各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有机贯通,对学生实施知识的整合能力培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吸收理科学科语言和数理逻辑思维法,来描述、思考某些语文知识,正是整合式教学的一种方法,是减少重复劳动和无效时间消耗的一种好方法。例如,在“文革”后一段时问内,高中语文学习形式逻辑,许多语文教师叫苦不迭,说是课文中关于逻辑学的知识短文,篇幅短,篇数少,内容多,知识点密集,抽象难学,像是“压缩饼干”.学生不易消化,后来高中语文删去了逻辑教学。但实际上,学生从初一开始就接触到形式逻辑问题,如词语概念间关系、修改病句、文章段落层次划分、说明文下定义法的判别、议论文的论证推
14、理方法等问题,无一不涉及语言形式逻辑问题。形式逻辑既有认识作用,又有论证作用,让学生略知形式逻辑,对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开发智力,都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解决需要与课时少形式逻辑难学的矛盾呢?理科模式渗透法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种好方法。因为数理逻辑是从传统的形式逻辑分化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与形式逻辑既有普遍联系,也有区别。二者的思维方式相同。但数理逻辑偏重于研究演绎法,它是传统形式逻辑中演绎法的继续和发展;而形式逻辑包括更广泛的研究内容。其次,数理逻辑用数学法,即用人工语言研究概念、命题以.命题之间的关系,构成十分严密的符号系统。而普通形式逻辑只在必要的地方使用符号,它接近自然语言。由于学生在
15、数理化的学习中,作了大量练习,几乎每天都在接受数理逻辑训练。例如初一的几何学中,就学习了演绎推理的三段论,并作了大量推理证明写法的训练。语文教学可适当地引进数理逻辑推理法、判断法。对语言、数理逻辑相同点进行类比,减少记忆总量,对其不同点可借用,如上面例一、例二中,用数学语言、符号建立一些语基知识的“公式”,并学习几何证明题的写法,把演绎推理三段论的大前提写在结论旁的括号中(如例一的l,括号内“代词不受形容词修饰”为三段论的大前提),这种推理形式为学生所熟悉,因而他们在判断某种语法现象时能自觉地操作这些公式,解决问题。又如在教说明文时,如何判别“下定义”法?我在黑板上作了如下板书:例三、下定义法
16、的一般形式: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种差)的四边形(属)是平行四边形(被定义项)。定义:种差十属 十是 十被定义项2.直线上(属)两点间的部分(种差)叫线段(被定义项)。定义:属十 种差 十是(叫做)(成为)十 被定义项3.对于一个名词我们需要说明它的含意,(例如用“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来说明“线段”的含意)这样的语句叫名词的定义。定义:种差十 这样的十属 十叫做 (是) 十被定义项(以上几何定义皆选自初中几何第一册)这样,学生由此想起几何书上比比皆是的“定义”及其表达形式,就理解了“定义”的含义,也就能很容易地找出“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同样的,在议论文中讲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只要学几何证明法,
17、数学归纳法来讲解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理科模式渗透法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文理科间的关系,它变学科封闭型教学法为开放型教学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重视文理相对学科的理论、方法,使之互渗、互补、互促,从而认识到学语文有时也必须像理科一样定性、定向、定势、定序、定度、定量。而且在运用渗透法中,学生学会了对统一性的跨学科的探求,真正认识到爱因斯坦所说的:“从那些看来同直接可见的十分不同的各种复杂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同时学生还学会了比较法这一寻求“共同点”的横向研究法,他们懂得从整体性出发,始终将对象放在系统整体中,从各种相互关系中去考察对象,去抽取各自的核心特征,分类比较
18、,根据异同的相关属性,建构模式,从而自觉地运用综合、辩证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学习乃至其他各种问题,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需要。3.进一步开发人脑智力资源。大脑左半球具有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理性认识、逻辑分析和数据运算等抽象思维能力,右半球具有运用形象特征,进行感性认识表象直观和具体描绘等形象思维能力。科学的教学法必须重视大脑两半球互补共扼,同步开发两半球的生理机制和智能结构。学语文课文时学生用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理科模式渗透法正是使学生在学语文中适当强化抽象思维,使右半球的形象综合、整体思维与左半球的抽象思维、语言、理念、分析能力交替发展,相辅相成,进一步开发人脑智力资源。 三、借鉴理科模式的几种方法:
19、模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设计的可操作、可控制的结构性流程。理科模式语言精炼,概括性强,便于操作、控制,适当借用这些语言或模式,可使知识精化、系统化。(一)“图解”模式数学的图解法,用点、线、面表示各数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借鉴此法,表示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阶段、侧面的联系与区别。(二)“求证模式”从已知求证未知的几何模式,可借用来解答语文问题。如论雷锋塔的倒掉课后思考题“作者希望雷锋塔倒掉,雷锋塔倒了,又说普天之下人民都感到欣喜,这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回答:“表达作者憎恶镇压之塔即憎恨封建统治势力的感情。”如果问“作者希望雷锋塔倒掉,这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学生的答案也一样。这
20、时问,在几何中如果有两个已知条件,仅用一个条件就能得出结论,这可能是什么原因?答曰,多数是证明过程出毛病。以此类比:这道语文题也应用足两个“已知”条件,于是学生找到了答案的另一半:作者热爱人民,与人民有共同爱憎之情。进而得出完整答案,学会先分析已知条件再求证未知的解题法。(三)“验根”模式与“反证”模式:即先假设答案正确,再由反证法来验证的方法,它适用于分段、分析句群、复句的练习。例:下面是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划分,请判断其正误:我虽然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了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答
21、案|因果验“根”设原答案正确,则为原因,为结果。据题意,并非原因,是“增根”,所以原答案错误。(四)理化现象定性定量模式:先对某类理化现象定性、定量、定向后用公式表达的模式,使物质世界普遍规律定量化、模型化。我们也可为某个语文问题归类,即“定性”,后分析其有几个解决途径,即“定向”“定量”,再用图表表示。例:分析文章或段落如何层层表现中心的方法步骤。、分段(层),概括段(层)意;、概括中心;、分析段落层次的关系,段落或层次间的关系有:并列层递(承接或递进)对照总分、分析写作法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表现手法(象征、烘托、铺垫)修辞手法。、用序数词和过渡词语把上述分析连缀成篇。图
22、表把线性语言结构化为平面结构,突出了知识内在联系和类比性、概括性,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把知识系统化并制成图表作为信息储存、提取和运用。三、 (五)“数式运算”模式:代数中关于集合概念的关系,是分析、比较、归纳即求同求异思维的方式。借数学术语讲语文,便于理解记忆。如写论文,可要求学生按“提取公因式(从生活材料中找共点,确定中心论点)因式分解(从材料中找异点,定分论点)合并同类项(据分论点把材料归类)”程序列提纲后写作。(六)公式模式:这是在自然科学中用数学形式表达各个量词间一定关系的模式。语法和修辞教学中都可借鉴公式法。尤其是语法,从语素到句群都可用公式法。例如在古汉语中,
23、“其”作副词时,可以表示祈使、命令、婉商、期望语气,译成:应当、还是、一定、可要等;表示揣测语气、可译作:大概、也许、或许、恐怕等;表反诘语气,译成:难道。还可以表示时间,译为:将要。古汉语“其”作副词用的判别式: 1、 若:主语其动词(或动词短语)句子且:“其”在本句中不是主谓短语的主语,不当连词“如果”或者 “是还是”。 (“其”作假设连词和选择连词一般在复句中。)那么,“其”是副词。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其,副词,表期望,可译作:一定、千万。例: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我们还是回去吧!) “其”表示祈使兼有婉商语气。可以译
24、成“还是”。例: 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尚书微子(当今商代将要沦丧)第一个“其”,副词,将要。 2、 代词“其”不能充当主语。 如果: 其动词(或动词短语)句子且:“其”在本句中不是主谓短语的主语,不当连词“如果”或者 “是还是”。 (“其”作假设连词和选择连词一般在复句中。)那么,“其”是副词。 ( 此类句子,如果“其”作副词使用时,多数可以看作是省略主语的句子,因此其句式与句同。)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其:副词,表揣测语气,可译作“大概”。(原文中省主语“他们”,翻译时我们可以补充主语。) 例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25、 左传嘻公五年(难道可以有第二次吗?)“其”,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3、若:其主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句子!且: “其”在本句中不作定语,也不作连词“如果”或“是还是”。那么:“其”为副词。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难道谁能够讥笑他?)思维要有注意、记忆等参与活动。相似刺激物对注意的干扰更大;同样的干扰对知觉特别是视觉影响小,对思维影响大。记忆中,类似知识最易使人产生前摄或倒摄抑制,“公式”突出知识的本质特点,强调了知识间的根本区别和内在联系,把这些异同点变为对视觉的刺激物,减少思维干扰,使学生产生分化性抑制,突现了知识的正迁移。综上所述,知识协同法是用比较法、引用法、借鉴法引进其他学科理论、知识或模式解决本学科教与学问题的方法。它可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效节省学习必要时间,使学生逐渐具备驾驭科学的智慧。而智慧比知识更有力量,这是新世界哲学基础之一,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协同法以适应未来的科技发展、信息革命及随之而来的新世界。(本文节选自拙作学科渗透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上的应用有删改。原文发表于1992年福州师专学报,后收入人民大学信息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3月的索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