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启东市聚南小学备课专用纸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执笔 顾品英
第 一 单元 课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 第 一 教时 总第 1 个教案
思考与调整: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钢笔,懂得用钢笔写字的执笔方法和注意事项。
2、了解在稿纸或练习本上写钢笔字的要求,掌握写字的行款,培养良好的书写钢笔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正确的执笔方法
教学难点:训练正确的执笔和书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教学过程:
一、作品展示,导入课题
1、先出示本班学生铅笔书写的作品,进行表扬。(旨在激励)
再出示几幅钢笔书法作品,朗读欣赏。(旨在引趣)
2、提问: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笔写的吗?然后揭示课题。
上三年级了,我们也要学习用钢笔写字了,有没有信心写好?(教师板书: 认真写钢笔字)
学生大声齐读。
二、认识钢笔及墨水
1、教师出示一把钢笔,进行实物认识。现行钢笔头有粗有细,我们学习作业应该用中等的普通钢笔。(看样子)教师拆卸一支钢笔,介绍其结构。
2、学会吸水:墨水有多种色彩,我们一般使用纯蓝,出示样品。教师示范吸水,提醒学生注意卫生。如果是旧笔,要先冲洗一下保证吸管通畅。吸完墨水后把钢笔擦干净,拧上笔套和瓶盖。
3、学生代表上台试吸,课后指导其他学生。
三、学习书写方法
1、看第一页上部和第二页上部图示,仔细观察其握笔姿势。
教师说明:执笔方法基本与铅笔相同,握点与笔尖距离约一寸;坐姿端正, 思考与调整:
两臂平放桌上,眼睛与桌面距离约一尺,胸部与桌边离一拳
2、自己试一试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提出希望:学写钢笔字一要肯专心,模仿字帖认真写,比比象不象;二要有恒心,每天定时坚持写,一定能进步。
教学反思:
启东市聚南小学备课专用纸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执笔 顾品英
第 一 单元 课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 第 二 教时 总第 2 个教案
思考与调整:
教学目标:
1、了解写毛笔字的执笔方法,训练正确的握笔和书写姿势,初步培养学生写毛笔字的良好习惯。
2、初步了解“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有关知识,懂得如何使用和爱护毛笔,培养正确地使用、爱护毛笔和注意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训练正确的执笔方法和书写姿势。
教学难点:培养正确使用、爱护毛笔和注意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作品导入,认识四宝
先出示毛笔书法作品,问:你知道这是用什么写的吗?
再认识文房四宝。中国古代没有铅笔和钢笔,大多是用毛笔来写字的,所
以,毛笔书法在我国可说是历史悠久,用毛笔写字,还离不了几样东西。
出示实物。教师简单演示,介绍它们的用途。现在一般用墨水。
二、学写毛笔字
重点指导毛笔的使用方法:
1、选择合适的毛笔。小学生初学,一般用中楷毛笔。
2、新笔软化。新毛笔使用前,要用清水泡几分钟,把笔毛泡开。
3、写前注意点:写前将适量的墨水倒进砚台或小碟中,备好一张吸水软纸垫在页面下。
4、学习写字姿势。握笔姿势与铅笔、钢笔不同,看插图,并学着老师的样子握好笔,坐姿与平时写字一样,要做到头正、肩平、身直、臂开、足稳。
5、学生练一练。写时蘸墨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6、写后注意点:写完后要将毛笔用清水洗干净,把笔头轻轻挤干,套上笔套,有条件的挂在架子上或插在笔筒中。
思考与调整:
三、总结:用毛笔写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认真练习。
教学反思:
启东市聚南小学备课专用纸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执笔 顾品英
第 一 单元 课题 1.让我们荡起双桨 第 一 教时 总第 3 个教案
思考与调整:
教学要求: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10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要好好珍惜现在
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生字教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先学提纲:
一、字词我会学
1.生字读一读:
(1)读读“绿色通道”和田字格中的生字,把容易读错的圈起来多读几遍。
(2).试着给下列生字注音: 爽 轻 洒 周
2.字形辩一辩:
奖( ) 洒( ) 轻( )
浆( ) 酒( ) 经( )
桨( )
二、课文我会读
1.先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把课文读通读顺。边读边标上小节序号。
2.再读课文,想想每一小节写了什么?
3.三读课文,选出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多读几遍,说说喜欢的理由。
4.按课文内容填一填:
( )双桨 ( )波浪 ( )太阳
( )的风 ( )的伙伴 ( )的白塔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
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教师说:“今天,老师跟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下面老师就把这首歌放给你们听。听的时候可以把课本翻开第一页,边听边看课文,看看歌词和课文有什么联系?
放歌曲。指名回答。
这首歌好听吗?想唱吗?如果我们把课文读熟了相信你们一下就学会唱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吧!
思考与调整:
二、 出示学习目标,学有方向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10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要好好珍惜现在
的幸福生活。
三、 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1) 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画出来,利用课后生字表或书后查字表认识这些生字,并将这些字多读者几遍,读准为止。
(2)小组合作交流认识的字。方法可多样化,可以用他们喜爱的方式。教师要巡视指导,及时肯定交流学习的好办法。(方法有:小组长负责,抽卡点名认读;或全组开火车轮读者;或男女生互问互读者等等。)
(3)全班集体交流反馈。
A:1:小雨点落到哪棵小草上?
指名学生试连,当学生连对后,小草可摇动叶子说:“谢谢你给的小雨点,真甜呀!”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B:2:出示“三个生字娃娃”:“桨、洒、愉”说对三个字应注意的地方后,课件在生字娃娃一起说:“看来,我们的小秘密躲不过小朋友聪明的眼睛哟!”
2. 生字教学
a、自由认记,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b、重点指导(桨、墙、愉、排)
c、学生自由练写,老师巡视。
3. 、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刚才我们认了字,又读了词,可真能干!把他放到课文中,你们还读的准吗?那咱们赶紧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的同学把课文读给身边的小伙伴听。
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字音读准了没有。
四、 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1、 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看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些什么?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指名反馈。学生说,老师总结。
课文共三小节
一(1)描绘北海的美丽风光。
二(2)描写儿童在北海划船游玩的快乐情景。
三(3)描写儿童对党的热爱之情。
五、 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3.组词
荡( ) 浆( ) 推( ) 浪( )
汤( ) 桨( ) 堆( ) 狼( )
教学反思:
启东市聚南小学备课专用纸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执笔 顾品英
思考与调整:
第 一 单元 课题 1.让我们荡起双桨 第 二 教时 总第 4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感悟,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少先队员对党和祖国人民的感激之情。
课前准备:挂图
先学提纲:
一、课文内容要读懂
1.读读第一小节,描绘如画的北海风光的句子有
2.读读第二小节中的这两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3.你来答一答: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二、语言文字品一品
1.课文三处写到了:“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凉爽的风”,这种写法叫“反复”。请你反复读读,每一处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的。
2.读读诗人艾青的《光的赞歌》,体会诗歌中“反复”的写法。
世界要是没有光 等于人没有眼睛 航海的没有罗盘 打枪的没有准星 不知道路边有毒蛇// 世界要是没有光 也就没有扬花飞絮的春天 也就没有百花争艳的夏天
也就没有金果满园的秋天 也就没有大雪纷飞的冬天// 世上要是没有光 看不见奔腾不息的江河 看不见连绵千里的深林 看不见容易激动的大海 看不见象老人似的雪山
三、课外阅读共赏析
1.找来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让我们荡起双浆》这首歌听一听,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思考与调整: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指课题读《让我们荡起双桨》)。
2.出示词语:
双桨 白塔 四周 环绕 红墙 轻轻
洒在 悄悄 愉快 安排 凉爽
(开火车读 齐读)
3.齐读课文:我们一起来把这首琅琅上口的小诗美美地读一读。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荡舟碧波,感受欢乐吧。
二、出示目标,学有方向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感悟,理解诗歌内容,培养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党、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品读感悟
(一)精读第一节,感受景美
1.轻轻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让优美的旋律伴随孩子的愉快之旅。
2.边听音乐,边看图,自己轻声读读第一节,你想用哪个词来概括你看到的景色?(圈出“美丽”)
3.怎样美丽?请读读有关句子。指名读好“美丽的白塔”、“绿树红墙”。
4.“湖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美丽景色,白的塔,绿的树,红的墙,还有那清澈的湖面。
5.看图理解“环绕”:(因为绿树红墙在湖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
6.就在这样的美景中,放下手中的船桨,任小船摇呀摇,任风轻轻地吹,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7.再次自由朗读第一节,边读边感受北海的美丽景色,体会小朋友们的欢快心情。(相机板书:如画风光)
8.指导朗读:伴着音乐的旋律,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读第一节。
(二)精读第2节,感受人乐
1.绿树红墙,碧波荡漾,小船儿在水中轻轻飘荡,此时“我们”在干些什么?心情怎样呢?请你们自由读读第2节体会体会。
2.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这两行中的“红领巾”指什么?(“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3.少先队员们泛舟湖上,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唱歌。”鱼儿真的在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感觉?(鱼儿不会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而是孩子们感到自己无比快乐,无比幸福,就觉得鱼儿都在羡慕他们,这是对幸福生活的真切感受,也是童心、童趣的真实流露。)
思考与调整:
4.这时小朋友们的心情怎么样?(高兴、自豪)那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读?(应该以欢快的语调,读出自豪的感情)(相机板书:喜悦心情)
指名朗读第二节。齐读。
(三)精读3节,感受情深
1.学到这里,你觉得少先队员的生活过得怎样?快速浏览第三节,找出一个关键词。(找出关键词:幸福)
2.他们的幸福体现在哪里?理解“尽情欢乐”:“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
3.连线旧社会,通过比较,加深对“幸福”的感悟。
你们看过《三毛流浪记》的故事吗?(让学生说说三毛的悲惨生活境遇)
在旧社会,很多穷苦人家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更不用说尽情玩乐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少年儿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你们说,新旧社会两重天,孩子们怎么能不心花怒放呢?
4.此时此刻,他们最想感谢的是谁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亲爱的祖国)
5.现在明白第二节中的“阳光”不仅指真正的阳光,还指什么了吗?
(老师可以告诉他们,60年代,我们把党比作“太阳”,因为党是中国人民的引路人,人民都跟着党走,特别是少先队员是党的接班人,因此用“红领巾迎着太阳”一方面是说在阳光下红领巾更鲜艳,另一层意思是说少先队员在党的指引下听党的话,跟党走。)
6.有了祖国的强大,有了党的领导,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孩子们怎么能不心怀感激呢?(相机板书:感激之情)
7.指导朗读:让我们怀着感激之情读读第三节。
(四)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课文中三小节末尾两行内容都相同,他们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呢?(表明小朋友们陶醉在欢快愉悦之中,他们忘记了划桨,任小船飘荡,只感到一阵阵凉风拂面)三次出现,其实感情是层层深入的,景色的美丽跃然纸上,对党的感激溢于言表。是日益强大的祖国,让我们能如此幸福地生活、学习。
2.让我们在饱含深情地读读这首诗吧。
四、检测完善
1.背诵课文。
2.完成《补充习题》。
3.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板书设计:
1 让我们荡起双桨
如画风光
喜悦心情
感激之情
教学反思:
启东市聚南小学备课专用纸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执笔 顾品英
第 一 单元 课题 2.学会查“无字词典” 第 一 教时 总第 5 个教案
思考与调整: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11个二类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会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注意在生活实践中学。
先学提纲:
一、字词我会学
1.生字读一读:
(1)读读“绿色通道”和田字格中的生字,把容易读错的圈起来多读几遍。
(2).试着给加点字注音: 蹦 解释 撞裂 岩 音 骄阳似火 像背书似的
2.字形辩一辩:
涛( ) 裂( )
滔( ) 烈( )
3运用多种方法,说说文中这几个成语的意思。
骄阳似火 惊涛拍岸 意味深长 山崩地裂
二、课文我会读
1.先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把课文读通读顺。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再读课文,填一填:
2-8自然段写爸爸引导聪聪观察 和 的情景,帮助聪聪理解了·“ ”和“ ”这两个成语。
3.三读课文,划出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写下你初步的阅读体会吧。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
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同学们,在刚过去不久的暑期中,你曾外出旅游过吗?你能描述一下
游览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幕情景吗?
如果暑假中没有外出游览,但肯定也有一些事情留给你的印象比较深,
下面我们就来举行一次“精彩暑期大回放”,大家可以边展示自己拍摄的照片、
画的图画(课前布署学生挑选一张外出旅游拍摄的照片,
画一幅暑期生活的画)边介绍。
思考与调整:
2、“精彩暑期大回放”真精彩,照片、图画凝聚了大自然的美丽、暑期生活的欢快、自己独特的发现……大家的介绍、描述滔滔不绝,甚至有人还指手划脚,把老师、把我们一起带入了现场,好生动啊!那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是否想到用一些词语来概括?
3.大家可能说不出相应的词语(或者是因为回忆不起相应的词语,或者是还没有学过相应的词语)。这不要紧,我们就先来看看一位我们同龄的小朋友聪聪的经历吧,顺势揭示课题——学会查“无字词典”。
齐读课题、教学生字(查、词、典)
二、出示目标,学有方向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11个二类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1、 初读要求
(1)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后面的拼音,多读几遍,试着把课文读准确, 读通顺。
(2) 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
2、 检查初读情况;
(1) 出示带拼音的课文生字,请同学们再认一认, 记一记:
帽 蹦 解 释 断 撞 裂 嚷 仅
查 词 典 聪 突 涛 岸 岩 音 味
(2)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3) 出示词语,齐读词语:
查词典 聪明 突然 惊涛拍岸 岩石 声音 意味深长
波涛 情景 词语 骄阳似火 烈日当空 山崩地裂
解释 不断 不仅 撞击
3、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4、 思考圈划:请学生默读课文,看看爸爸帮助聪聪理解了什么词语的意思?请用“——”勾出来。
5、 板书“骄阳似火”、“惊涛拍岸”, 并读一读,读准字音。
6. 生字教学
通过学生识记,教师板书强调
例如:聪、突、烈
四、 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读一读,想一想
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爸爸教聪聪用“无字词典”理解“骄阳似火、惊涛拍岸”?
学生自读课文,加以概括(2--8)小节
那剩下的第一小节就是第一段,写爸爸带聪聪去青岛旅游。
第九小节是第三段,写爸爸教育聪聪从生活中学知识。
五、 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教学反思:
启东市聚南小学备课专用纸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执笔 顾品英
第 一 单元 课题 2.学会查“无字词典” 第二 教时 总第 6 个教案
思考与调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运用“无字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加深理解“骄阳似火”和“惊涛骇浪”两个词语的含义。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教学难点:
领会“有字词典”和“无字词典”的含义。
教具准备:挂图
先学提纲:
一、课文内容要读懂
1.找出爸爸解释“骄阳似火”的句子,说说他观察了哪些景物?
2.找出文中解释“惊涛拍岸”的句子,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你认为“无字词典”是什么?
二、语言文字品一品
1.你也来观察一下骄阳下的景物,用观察到的景物解释你眼中的“骄阳似火”。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你还想到什么成语或四字词语:
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山崩地裂的声音。
3.搜索一下身边的“无字词典”,试着解释“电闪雷鸣”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引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1自然段,学会了生字新词,请同学们把《当堂反馈》打开,完成看拼音写词语。
2.(屏幕展示) 对照大屏幕,错的同学举手,现在你能记住这个词了吗?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些什么?
思考与调整:
二.出示目标,学有方向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运用“无字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加深理解“骄阳似火”和“惊涛骇浪”两个词语的含义。
三、品读感悟
(一)领会“骄阳似火”的含义
1.提示任务:正在去景点的路上,爸爸突然问聪聪一个什么问题?
2.自主阅读:请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答案。
3.展示交流:
(1)指名回答。(出示:第2、3节)
如果是你,你准备怎么回答?
A.最好查查词典,可惜外出旅游没带字典。
B.根据字面也可以解释,“骄阳”肯定是说太阳光很强烈,“似火”就是说太阳像火一样烤着大地。
师:这的确是大家最习惯的解释词语的办法。聪聪就是这么理解的,谁来读读聪聪的回答?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出示:第4节)
(2)那么当时身边有没有解释“骄阳似火”一词的现成“词典”?(出示“酷暑季节烈日当空照,树木耷拉着枝叶的情景图片。)
A.没有,聪聪身边没带词典。
B.有,当时天气很热,“词典”就在身边,周围的景物就能用来说明“骄阳似火”。
师:对!虽然聪明当时身边没有解释词语的真正的词典,(出示:词典图片)如《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但当时他们就处在“骄阳似火”的环境里,眼前的情景、周围的事物就是解释“骄阳似火”最好不过的词典。看看聪聪的爸爸是怎么解释的?(出示:第5节)
(指名朗读,引导读出反问的语气,联系图画解释“烈日当空”“晒蔫”,朗读时对该两处适当加以强调。)
齐读爸爸说的句子,试着改一改,不用问号,但句子的意思不变。(出示句子)
(3)思考:他们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出示:骄阳似火的解释)
聪聪是背词典上的解释。
思考与调整:
爸爸是结合身边的事物来解释。
(4)教师引读:对“骄阳似火”这个词语,有字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
(生接读:强烈的太阳光像火那样热。)
而“无字词典”上又是怎样解释的呢?---
(生接读: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
(5)除了从“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蔫了”知道“骄阳似火”的意思;还可以从哪些情景感受到“骄阳似火”?联系自己暑期的经历,让我们也来显一下身手,赛一赛查“无字词典”,(出示):解释“骄阳似火”。
A.夏天的中午,烈日刺得人睁不开眼,(马路上的沥青柏油都融化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B.(太阳晒得小树无精打采,小狗趴在树阴下伸着舌头不停喘气),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6)通过这个例子,你觉得怎样查“无字词典”?(学生交流)
结合身边的事物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就是查“无字词典”。
(7)分角色朗读课文2-5节,引导学生注意提示语,才能读出味道。
(8)齐读2-5节,加深体会。
(9)小结:在旅游途中,爸爸引导聪聪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我们每一位同学也在聪聪爸爸的引导下,慢慢地学会了这样的方法。
(二).领会“惊涛骇浪”的含义
1.提出任务:“无字词典”上的解释可有趣,可真精彩了。我们小朋友也会查了。聪聪和爸爸来到了大海边,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出示图片)请大家看图,说说你看到什么?看着那画面,你仿佛还听到什么?
2.自主阅读:看看文中是怎么描写这种情景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6-8自然段,用---勾出来。
3.指导朗读,注意“滚滚、涌来、撞击、山崩地裂“
4.展示交流:
(1)面对此情此景,聪聪的爸爸想起了哪个词语?(出示:图片)
(2)为什么会想起“惊涛拍岸”一词?(出示:“惊涛拍岸”)
(眼前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是“惊涛拍岸”最形象的解释。)
(3)其实这个具体的情景,不仅能使我们联想到“惊涛拍岸”这个词语,而且还能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思考与调整:
(4)你觉得眼前的这本“无字词典”还能解释哪些词?让我们再显身手,亮出一个与画面相关的词语,再具体说说。
A.波澜壮阔。大海一望无际,海面上波涛滚滚,多么雄壮啊!
B.惊天动地。海浪一阵又一阵,发出的声音“哐——哐——”,非常非常响。
C.海天一色。大海很广阔,往远处看,海和天都不碰到一起了,海是蓝的,天也是蓝的,真美!
(5).此时,如果你站在海边,看到这样情景,心情怎样?读出自己感受。读好“惊涛拍岸”一词。(齐读6-8)
(6)小结: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由得将自己以前知道的词语相对照,又是查无字词典的另一种方法。
(三)总结——揭示题旨拓展练
1 .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有字词典”和“无字词典”分别指的是什么吗?(出示图片)对于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它们的作用大吗?
2.学生讨论后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3.是的,爸爸的话道理深刻,值得回味。对我们学好语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出示句子:“看来要想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会查有字的词典,还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哪!”)
4.爸爸没有直截了当地说“要想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会查有字的词典,还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而是含蓄地说“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这就是“意味深长”地说话。比如老师和小朋友讲道理的时候,小朋友们就可以说老师意味深长地说。
想想看,爸爸意味深长地说话,语气是怎样的,说话的速度是快还是比较慢?试着读读。指名读、齐读
5.“无字词典”就是指大自然,指生动的现实生活实际。解释词语不但可以查词典,还可以联系周围的现实生活。那本“无字词典”对词语的解释更生动更真切,它蕴含的知识也更丰富。
6.学习了本课,我们既获得了新的语文学习方法,又增长了本领。请你用本课学到的查“无字词典”的本领结合生活实践解释下列词语。
(1)百花盛开——
(2)天空中闪电一个接一个,雷声一声紧一声,这情形使你想到词语——
师:看来,生活真是一本无字的大书啊!也是一本大大的“无字词典”。只有走进生活,用好这本“无字词典”,才能学好语文。
思考与调整:
四. 检测完善
1.填空
(1)爸爸讲的“无字词典”是指( )。
(2)爸爸最后说的话意思是,我们学习语文要向( )和( )两个方面学习。
2.围绕“骄阳似火”写一段话。
板书:
2、学会查“无字词典”
骄阳似火----- 树叶晒蔫 结合身边的事物
涌、撞、崩----惊涛拍岸 结合具体的情景
教学反思:
启东市聚南小学备课专用纸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执笔 顾品英
第 一 单元 课题 3.古诗两首 第 一 教时 总第 7 个教案
思考与调整:
《山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先学提纲:
一、初读古诗要顺畅
1.诗中两个生字都是后鼻音,你来读一读:径 霜
2.再读读古诗,你觉得在哪些地方停顿更好些,试着划一划。
3.把下列字词的解释标注在书上。
远上:向山的远处延伸 径:小路 白云生处:漂浮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 于:比
二、再读古诗明诗意
1.再读读古诗,结合加点字的注释说说诗歌的意思。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呢?用笔圈一圈。
3.诗歌是怎么描写这些景物的呢?试着读一读,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共赏析
1.这首杜牧写的《山行》是传诵千古的描写秋景的名篇。
2.再找一首你喜欢的描写秋景的古诗读一读。题目是《 》
3.老师推荐杜牧的另一首诗歌《 江南春 》,你来读一读,背一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能说说理由吗?
思考与调整:
2.引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写的《山行》,这是一首赞美秋天的经典之作。
简介杜牧:唐代诗人,与李商隐被后人并称为“小李杜”。
二、出示目标,学有方向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三、初读古诗
1.学生初读
要求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
了解学生自读情况,相机正音。
3.思考:课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在山中小路上行走)
5.学习“径”“霜”
(1)指名认读,说说读音方面的注意点。
(3)描红“径”“霜”
四、品读感悟
1. 师生合作朗读古诗。
例 师:远上寒山——
生:石径斜
2.学生质疑。在这首古诗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提出来,一起交流。
3.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哪些景物?
板书: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霜叶
4. 感知各种景物在秋日的特点。
(1)寒山
看图,说说是怎样的山?(寒山)谁来读一读这个词,一起读。
读着寒山一词,你看到了山上是一幅怎样的情景?想一想这时是什么季节?山上的树怎么样?草呢?
为什么称为寒山呢?(深秋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为寒山。)
(2)石径
通向山顶的那条石径又是怎样的呢?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
思考与调整:
(弯弯曲曲、绵延向上)
(3)白云、人家
顺着石径抬头仰望,看到了什么?
(悠悠白云缭绕,云雾间隐约有几户人家,似是神仙在人间。)
白云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变化多端,具有动态之美)
诗句中的“生” 使山顶有了神秘的动感,使“人家”更具仙居之所。
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山的高峻,石径的曲折。)
想象: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的出现了几户人居住的小屋,是一幅多么迷人的景象。
诗人上山是为了寻访山上人家吗?
(4)枫林
刚才我们观赏了深秋山上萧瑟的秋景,此时我们又来到了枫树林,看到了一幅怎样的迷人景象呢?结合图,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枫叶在夕照下更是红得热烈,红得醉人。)
这时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惊喜)
诗人又是怎么做的呢?(弃车而行,融入这无尽的火红)
什么原因使他这样做呢?(爱)
(5)霜叶
走在这样的枫树林中,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为什么这枫叶越近深秋,越是这般绚丽?越是秋霜洗礼,越是更显妖娆姿态?
(枫叶比二月花更具生命力,不怕风霜,不畏严寒。)
指导学生朗读后两句诗(读出枫叶的火红,作者感情的热烈。)
5.诗人在枫林间徜徉,似乎觉得来到了那姹紫嫣红、繁花似锦的春天,不由得心潮澎湃,爱煞了眼前的枫叶。
6.你能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小结:诗人给我么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7.指导背诵全诗。
五、拓展延伸
老师这里还有两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快来读一读吧。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思考与调整: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六、检测完善
1.默写《山行》。
2.填空:
(1)“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诗中的“坐”的意思是( )。
(2)《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 )行走时,所看到的( )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 )、( )、( )、( )、( ) 构成的秋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 )之情。
3.用彩笔把诗人描绘的景色画一画。
教学反思:
思考与调整:
启东市聚南小学备课专用纸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执笔 顾品英
第 一 单元 课题 3.古诗两首 第 二 教时 总第 8 个教案
《枫桥夜泊》
教学要求:
1. 能认识课后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
2. 体会这首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3. 能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先学提纲:
一、初读古诗要顺畅
1.诗中这几个生字都是翘舌音,你来读一读:愁 城 钟
2.再读读古诗,你觉得在哪些地方停顿更好些,试着划一划。
3.查查字典,“泊”有几种解释,“枫桥夜泊”的“泊”又是什么意思?
二、再读古诗明诗意
1.再读读古诗,结合加点字的注释说说诗歌的意思。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呢?试着填一填:
出现在画面上的秋夜景物,有远处的 、 、 ;有近处的江畔 、渔舟 、桥下 。
3.从这些景物中,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这样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共赏析
1.这首张继写的《枫桥夜泊》也是传诵千古的描写秋景的名篇。和《山行》比较着读一读,你有些什么发现?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
一、 激趣导入
思考与调整: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 出示目标,学有方向
1、 能认识课后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