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识理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勉励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追求(安徒生丑小鸭),有的给人以生活的告诫和启示(诗两首),有的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王安石伤仲永)。6.黄河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背景,积累词汇2、体味歌词意境,积累品读经典语言。能力目标:1、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2、培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
2、歌的能力。3、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情感态度价与值观目标:1、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2、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内涵教学过程一、导语 我们非常喜欢流行歌曲,如老鼠爱大米但有一些老歌,虽年代久远,却富有生命力。激励一代又一代后人。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需要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
3、出了豪迈的颂歌!今天,咱们就一起学这样一首老歌黄河颂。二、了解黄河 说到黄河,咱们先回顾一下有关黄河的地理、发源等知识。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大河之一。她发源于青海省中部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总长五千四百六十公里。看教材插图,你能从诗中找出跟你有同感的词语吗?三、了解背景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我们中国人的鲜血洒在黄土地上,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这时候,全国人民掀起
4、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 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四、诗海畅游读为先1、诗海畅游读为先,而要读好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请看字词,齐读。山巅din 哺p育 澎pn湃 狂澜ln 赞zhn歌 发源yun 屏嶂zhng 浊z流 滋z长 气魄p 劈p成 宛wn转2、诵读指导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我们朗读这首诗歌应注意些什么?要求: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重音处理: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 、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五、梳理思路1、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并能概括大意。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2、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A
6、、近景描写;B、俯瞰全景;C、纵向描写;D、横向描写。3、“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黄河是摇篮,养育中华民族;黄河是屏障,保卫中华民族;黄河精神,激励中华民族。环环紧扣,逐层深入。六、再读课文 7.最后一课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3、理解并体会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
7、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2、把握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价与值观目标: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原因,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2、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深刻体会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2、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国的故事很多很多,下面请同学讲述一个爱国主题的小故事。在学生讲述完后顺利导入新课。1、走
8、进都德: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2、走进普法战争: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在战争失败后与普鲁士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
9、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3、介绍小说常识 : 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C、小说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检查预习:(1)、给下
10、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踱( ) 督学( ) 郝叟( )( ) 摊( ) 懊悔( )chng f( )( ) 钥匙( )( ) 磨损( ) qdo ( )( )哽( )(2)、解释下列词语督学 征发 哽 踱 惩罚(3)、学生概述故事的大体内容.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情节:1、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2、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
11、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3、点一同学复述课文,其余的同学看他的复述有哪些长处和不足。三、学生读课文,看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小弗郎士 (一)、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1)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怕提问。 (2)“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什么?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3)“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4)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
12、达有什么关系?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2)课后练习二: A、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B、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C、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D、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
13、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第二课时一、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韩麦尔先生(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
14、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2)指导朗读: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
15、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3)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4)完成课后练习三。 (5)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
16、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二、默读质疑,合作探究:由学生质疑,教师参与讨论,适时指导。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全班讨论,问题可能有:1、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2、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17、,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3、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4、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
18、幸”?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5、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6、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19、。7、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8、“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9、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
20、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三、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
21、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2、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四、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23、 五、 拓展阅读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六、布置作业:1、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
24、写。2、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七、板书设计:最后一课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课前 :(序幕) 幼稚、怕提问 (开端) 疑惑、诧异 爱祖国 深情、悲痛课上: (发展) 难受、懊悔 恨敌人 思索、内疚 下课: (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逼狭、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爱国精神。能力目标:1.结合语境,体会某些词语的含义。2.理解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
25、会文章通过一系列比喻进行生动形象的说理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价与值观目标: 以作者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教学重点:欣赏文章浩荡雄奇的语言,感受先生博大磊落的英雄气概和非凡的人格魅力。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2.学习本文借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即刚健有为之意;“自强不息”即主动地努力向上,决不懈怠,它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激励着无数正直的人士积极向上,努力前进,成为后世奋发有为的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重要原则。它不但造就了为后世称赞的无数德行卓著的正人君子,
26、而且造就了众多的学者、思想家、科学家,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熠熠生辉的著作,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其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赏读这篇文章,感受李大钊先生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可自行朗读介绍。教师也可提供必需的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关于作者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笔。1918年,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经济学教授。在对中国社会进行的深刻的认识与对马克思主义有了系统的学习与领悟之后,他发自内心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7、的立场,首先揭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热烈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新纪元”的到来,并立即向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强盗世界”展开了坚强不屈的斗争。也就是在这一年,参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1920年9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之后,对党的建设,工人、学生运动,统一战线,均有重大贡献。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时年仅三十八岁。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
28、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1939年出版)、李大钊选集(1959年出版)、李大钊诗选注(1979年出版)。这里录一首李大钊留学日本时(1916年)作的口占一绝以志纪念: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2.关于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加紧了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封建复古势力从一蹶不振中昂起头来,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的反扑。社会黑暗到了极点。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徨苦闷,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民族
29、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有爱国心的正直的人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必须作出抉择,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那些民族精神不健全的人,怯懦的人,脆弱的人和奴颜婢膝的人,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或化敌为友,为虎作伥,或畏惧斗争,循迹而去。大多数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人们,则在黑暗中徘徊,苦于看不到光明,精神不振。针对这种现实和精神状态,李大钊大声疾呼,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严重的历史关头,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心,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者给
30、汉字注音。一()_千里 丛山()_岭 险()_阻()_ 逼()_ ( ) _奇趣横_生 浊_流滚滚(2)理解并运用浩浩荡荡奇趣横生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明确:(1)泻 叠 峻 抑 狭 崎岖 (2)略2.学生大声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教师可作以下要求:(1)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2)归纳各段大意。学生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1)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学生互动,共同解答,如有不易解释的词句,可请教老师,师生互动,双向交流。学生可能提到的难句有: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目前的艰难境界,
31、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学生集体讨论交流,明确:逼狭:非常狭窄、艰难。亦复如是:也是如此。老:富有经验的。阻抑:阻碍抑制。成:成就、形成。魄势:气魄、威势。趣味:意义、价值。(2)学生尝试概括每一段的意思,并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评议。明确: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艰难境界须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民族生命的进程,和长江大河一样并不总是坦途。人类生活像旅行一样,越是崎岖险境,越能感到冒险的美趣。中华民族现在的进程就是一段险路,只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感觉到它壮美的趣味。
32、我们要拿出雄健的精神,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这是人生至趣。四、品读课文,对文章进行美点寻踪,赏析文章的美1.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表看法。生1:这篇文章语言很美,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生2:本文语言美,美在比喻的运用,形象生动,说理透辟。生3:本文意境美,表现在长江大河的流状,与黄河颂中“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很相似,让我们尽情领略江河的壮美。生4:本文有一种哲理类,给人一种有关生命、价值的思考,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生5: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恐怕是对本文蕴含的哲理的形象表达。2.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发言,为鉴赏定向。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
33、言很精彩,很有见地。不论哪一种理解,其实谈的都是文章的语言美,让我们一起赏析本文的语言。3.涵泳品味文章的语言美。(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用“本文语言美,美在”的句式说话,并摘录各自喜欢的句子,把它推荐给大家。生1:本文语言美,美在铿锵有力的节奏与激越磅礴的气势生2:本文语言美,美在用词的含蓄蕴藉生3:本文语言美,美在意味隽永的比喻生4:本文语言美,美在哲理的形象表达(2)教师引导学生揣摩文句,着重欣赏文章语言的含蓄美、修辞美、哲理美。品味含蓄美多媒体显示下列语句,显示一题,完成一题。主要由学生自主品味,并参阅自行搜集的相关背景资料,然后集体交流。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
34、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趣味”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在李大钊的其他作品中有相关的表述吗?)明确:课文中提到“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难,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是困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是为民族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是一种“战斗的欢乐”。李大钊在其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
35、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的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雄健的精神”是指怎样一种精神?回顾李大钊先生的生平,他具备这种雄健的精神吗?)明确:“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李大钊先生作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对中国革命有坚定的信念,忠诚于党,英勇无畏地向一切腐朽反动势力展开了坚强不屈的斗争,直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李
36、大钊用生命诠释“雄健的精神”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大江一样浩荡。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艰难的国运”是怎样一种命运?原文哪些句子作了提示?联系祖国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现实,谈谈“艰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艰难的国运”是指“艰难险阻的境界”“很逼狭的境界”“绝壁断崖”“极其险峻”“崎岖险阻”。结合20世纪20年代的国家命运,“艰难”主要表现在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封建势力死灰复燃,国内军阀混战,人民水深火热。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二者可以互换位置吗?明确: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改变艰难的国运,要以雄健的精神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为民族的尊严和发
37、展而奋斗、奉献。是艰难的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如果把“雄健的国民”放到前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品味修辞美,赏析意味隽永的比喻美教师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所有的比喻句,并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和主张。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并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评价。明确: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浪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
38、前途。这一系列的比喻,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主张: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牺牲。赏析哲理类教师提示:本文有一种哲理美,给人以有关生命、价值的思考,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的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李先生的人生观,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最有趣味、最有意义呢?学生以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人只有一次。应当这样度过人生: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的时候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
39、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而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命,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大钊“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朱镕基学生交流,明确: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的表述,可以概括为“战斗的欢乐”“奋斗的欢乐”“奉献的欢乐”“超越的欢乐”等。关于最有意义的人生,答案是多样的,如拼搏的人生、奉献的人生、快乐的人生、敢于冒险的人生等等。五、体验反思,理解作品
40、的时代意义,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教师提问: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你认为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怎么做,才算得上“雄健的国民”?学生自由发言。明确: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这雄健的精神应该像长江、黄河的浩浩荡荡,应该有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阻遏不住,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是的,李大钊这一预言早已变成了现实。然而,在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途中,也同样会遇到艰险,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做“雄健的国民”。我国驻南使馆被炸的硝烟仍弥漫未消,美侦察机侵犯我领空,王伟的英魂仍未归故里,“人权”仍无端遭受非难、指责让我们响应伟大的革
41、命家李大钊的号召奋勇前行。海军361潜艇在执行训练任务中失事,艇上70名官兵全部遇难,他们用生命捍卫了“不负重托为国捐躯洒热血,牢记使命前仆后继卫海疆”的铮铮誓言;大兴安岭武警森林防火队队员视责任如泰山,视绿色为生命;被誉为“战地记者”的水均益为全面报道伊拉克战争,他别妻离母,几次进出巴格达;乒乓球世界冠军李菊虽已功名成就,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于离役之后又重新拼搏在赛场上;在抵御非典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钟南山冒着生命危险亲临SARS一线,姜素椿不顾病痛做试验;还有那些勇敢登临珠峰的英雄们,“不拿国籍换大奖”的中国女孩王渊他们都是“雄健的国民”。六、课堂小结学生齐读课文,再次体会文中作者激越磅
42、礴的情感,感受李大钊先生博大磊落的革命胸襟,鞭时代罡风的英雄气概。教师小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生命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献身祖国、民族的事业视为人生至上的幸福。这些以李大钊先生为代表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用生命铸成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先贤崇高的人格,为国牺牲的伟大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后人传承的精神火把,在火红的光焰中,我们应对自己大声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盛美丽!七、布置作业课外收集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名篇佳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名句(至少3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明喜欢的理由。八、板书设计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
43、运一一一“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9.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 、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能力目标: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价与值观目标: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品味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讲述“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再播放松花江上等音乐,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内心情感,从而导入新课。2、了
44、解作者、背景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为他创作于1936年的短篇鴜鹭湖的忧郁,是反应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代表。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其中鴜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3、检查预习:(1)注音:炽痛( ) 泛滥( ) 嗥鸣( ) 怪诞( ) 亘古( )谰语( ) 蕻( ) (2)写汉字:go头( ) 默 q( ) 污 hu( ) 蚱 mng( )斑 ln( ) 田 lng( ) (3)解词并用34个词语说一段话:炽痛 泛滥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污秽 二、初读课文,感知结构内容。(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