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第一讲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学习重点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难点语文课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学习方法指导认真阅读资料,写读书笔记。第一讲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学习内容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
2、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
3、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
4、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
5、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
6、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
7、和协调发展。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第一讲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思考练习1、你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包含那些内容?2、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做出哪些努力?3、关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你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过哪些尝试?4、你认为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矛盾吗?为什么?5、你觉得应该如何设计语文教学,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你觉得语文学科重视跨学科学习有何意义?第二讲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设计思路学习重点1、语文课程总目标2、三维目标与教学设计思路学习难点1、三
8、维目标的融合2、知识落实与学生体验的关系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关于总目标三个维度的阐述,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第二讲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设计思路学习内容一、确定语文课程目标的出发点语文标准的整个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在文本中占了很大篇幅。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课程标准中属于主体部分。语文课程目标,则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在我国历年公布的教学大纲中
9、,没有“课程目标”这一项,所以大家可能对此有些陌生。如果要作比较,那么课程目标大致与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相对应,这样说大家会容易理解一些。确定语文课程目标,与理解语文课程关于语文素养的总要求直接相关。我们对义务教育阶段要达到的语文素养的认识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课程目标的确定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对语文素养
10、的总认识。首先,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其次,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应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目标的组成部分,在目标表述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有所展开,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
11、受的倾向。再次,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当今已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多样性和信息传播的多渠道是明显特点,人际交往不仅普遍,而且日益显得重要,对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所理解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有了新的涵义。二、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所以整个目标系统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就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说,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但这是隐性的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
12、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是显性的呈现。其中综合性学习属学习方式,与上述四方面内容不在一个层面,因此在现阶段特别需要予以重视、加以强调,故专门列出。在阶段目标的表述方面,只要是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的目标,尽可能采用行为目标(以事先规定的行为期望为中心)来表述;某些目标的实现,难有达成度,就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之中,采取描述性的表述较好,往往呈现为展开性目标(以学习过程为中心)和表现性目标(以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为中心)。有的目标是九年一以贯之的,可能前后重复提到;有的目标是在不同学段之间前后衔接,形成一定梯度,但又不能截然分割。我们国家那么大,各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十
13、分不平衡,怎样面向全国的学校和学生来设定课程目标呢?这确实是设定目标的一大难题。在征求各地各类学校有关方面人士的意见时,我们发现,不同人对目标高低意见不一,有的甚至相当悬殊,还有片面追求升学率带来的习惯性思维的干扰。前瞻性与适应性确是一对矛盾,要考虑前瞻性、适应性和包容性,还有可操作性。但是课程目标的设定,为体现课程改革以发展为本(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的精神,前瞻性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课程目标应立足于当代,把握并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将现时的教育与未来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适度地超越现实,而不能只考虑适应现时的教育水平,尤其不能让我们的课程目标去迁就当前的考试制度和应试需要,甚至迁就落后
14、的教育观念。当然,必须考虑目标具有一定适应性和包容性,在今后几年内经过努力是可行的,考虑实际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目前的师资水平,注意目标设定的开放性和弹性,语文标准在这方面也作了一定的努力。三、关于语文课程总目标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过综合、梳理,总目标归纳为十条,这十条并不是随意排列的,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大致而言,前五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过程和方法”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第一条是关于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要求,第二条是关于对待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要求,第三条是关于语文学习的态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第四条是关于
15、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第五条说的是学习语文重在探究、重在实践。后五条目标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在“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第六条关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能力,第七条关于阅读能力,第八条关于写作能力,第九条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第十条关于使用工具书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这种侧重不是绝对的,三个维度还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如第一条的表述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就涉及过程与方法;第二条既是对各种文化的态度,也可理解为是学习内容和能力要求;第三条侧重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又属情感态度要求;第四条既讲能力,又讲态度,又讲方法,等等。后面的
16、五条虽侧重于语文知识与能力,但阅读方面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就属于情感态度和过程方法方面的要求;口语交际方面提出“在各种交际活动中”显然属于过程方面的要求,“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又属于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对这十条总目标的内容应该有辩证灵活的理解,努力把握其中的基本精神。“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具体说来,其中突出了这样一些思想:1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总目标”关于学习语
17、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述,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不是外加的灌输,所以特别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和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考虑,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作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先决条件。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也是为了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在能力培养方面,如第七条关于阅读能力,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目标中所说的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要求。如果只是以落实所谓的“知识点”为前提,以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过程,以知识技能的熟练为目的,就无法真
18、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如考虑信息社会特点,加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条;着眼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的要求,口语交际方面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强调文明交往和合作精神,改变了过去大纲将“听”的能力与“说”的能力分开,且未重在双向交流的表述。为了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这些现代公民的重要素质,特加上“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一条,突破原来只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局限性。思维与语言关系密切,过去谈到思维能力,比较偏重于逻辑思维,诸如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等等分析套路,都属逻辑思维训练。语
19、文课程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均衡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品质的提高,依赖于学生本就具有的创造潜能的激发,这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如有的学者通过研究,就发现形象思维与自然科学家成才有密切的关系。此外,有鉴于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加“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一条,体现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全球性的文化视野以及语文学习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
20、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总目标”的第五条对此作了总的表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同时,让这一精神贯穿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诸方面能力的要求中,而大大淡化了对系统的语文知识传授的要求。如关于识字写字和汉语拼音学习,强调能识、能写、能说,不提或少提知识要求;关于阅读,强调丰富积累,发展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关于写作,也注重实际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不提或少提写作知识的要求;关于口语交际,强调在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背景下,通过各种交际活动来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即使涉及必要的语文知识,也都是和有关能力的要求结合在一起表述的,注重知识与
21、能力的整合及其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第二讲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设计思路思考练习1、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2、三维目标中三个维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4、信息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什么要求?5、怎样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第三讲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学习重点1、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智力表现2、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策略和能力学习难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结构学习方法指导根据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认真思考语文教学设计,并落实到教学行为。第三讲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学习内容一、小学生语文的特殊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也是小学生语文的特殊能力。它区别
22、于与其他课程教学目标相对一致的一般能力,如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感受环境的能力,使用工具进行实验的能力,进行思维判断的能力,等等;它也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能力,如数学的计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课的实验操作能力,社会课的综合分析能力,音乐美术课的艺术感受能力,等等。2000年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使小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的特殊能力。(一)、听话能力听话能力是人运用思维接受语音信息的能力。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在听话基础上学说话,进行模仿实践的过程。儿童听到大人说话,首先是建立表象,然后才建立概
23、念。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儿童对一些言语建立了表象,是在形象思维层次上的概括。如大人说“先洗手再吃饭”,对此孩子不一定理解“为什么”,只需要照着去做,逐渐养成习惯。而当孩子进一步知道了“先洗手再吃饭是讲卫生”,“不洗手就吃饭不卫生”,虽然建立了对“讲卫生”的概念,有了抽象思维层次上的判断,但也是初步的理解。这说明儿童在听话基础上接受信息的能力有一个分阶段深入理解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这一思维认识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小学生的听话能力表现在:听话时的注意力,对语言的辨识能力,对语义的理解能力,对讲话内容的分析与综合、抓住要点的能力,记
24、忆话语的能力,听话时的联想和想象力等。2000年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这主要指的是抽象思维层次上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比较短的一句话,一段话,应该能够理解说得是什么意思;比较长的一段话,几段话,应该能够概括出主要意思,有几个方面的内容。而领会别人说话主要内容的标志应该是用自己的话来转述别人说过的话。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低年级教学就提出要认真听别人讲话。听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复述基本内容。对中年级,大纲则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话,边听边想,了解主要内容”。而对高年级,大纲则要求“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能理解主要意思,并能转述”。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听话
25、的要求有明显的区别。(二)、说话能力说话能力是人运用口头语言发送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儿童的说话能力建立在听话能力的基础上。听话能力提高了,接收到的信息量增加了,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深入了,才能够提高说话表达的能力。但听话能力与说话能力并不是水涨船高的关系。听话能力强并不一定说话能力高,反之,说话能力强也不一定听话能力强,需要分别加以训练和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包括:准确运用语言、说好普通话的能力,当众说话、有中心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答问有迅速灵活的应变能力,创造性复述,有联想、发现的创造力等。2000年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坚持说普通话,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
26、思。”说话不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因此,文明礼貌是小学说话教学的首先要求。其次,是要说普通话,如果只会用方言说话,交流起来就会受到限制。在说话讲究文明礼貌和说普通话的两个前提下,要培养小学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的能力。对此,教学大纲也分年级做出了具体要求:低年级的要求是“学说普通话。能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其中强调的重点是大胆说话,主动地说话,有礼貌地说话。中年级的要求是“参加讨论能说清自己的意思。有不理解的地方向别人请教,有不同的意见与别人商量。”其中强调要有讨论发言的能力,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
27、商量讨论问题的能力。对高年级的要求是“能清楚明白地口述见闻。稍做准备,能围绕一个意思当众做两三分钟的发言,态度大方,语句比较通顺连贯。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其中当众做主题发言是关键,而清楚明白,主动积极则就是更进一步的要求。(三)、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人运用眼睛接受文字语言信息的能力。识字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能够阅读,其次才是用文字来写作。但人认识的字并不一定能够读懂文章,有些文章,没有一个生字,但读了以后我们还是不明白其中某些话的意思,或者不明白作者真正要表现的思想。成年人尚且如此,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更需要培养训练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学语文教学是以阅读为中心的教学。在识字教学的基础上,语文
28、课文都是在指导学生阅读,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习语言规则,也受到文化的感染。小学生读的能力包括:认读的能力,准确理解词、句、段、篇的能力,对文章的评价与鉴赏能力,诵读能力等。2000年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其中首先是培养对阅读的兴趣,也就是爱看书;其次是看懂,
29、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学会积累材料。接下来是对朗读课文的要求。朗读是看与说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还能够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大纲还对阅读速度、阅读总量和背诵诗文的数量分年级做了具体要求,从而为阅读能力的教学评估制订了依据。(四)、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人运用文字语言发送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写作能力,通俗地说是把想说的话清楚明白地写出来的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通字顺”。需要指出的是,从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到大学语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写作能力。而这三个学习阶段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不能混淆,否则将欲速则不达。如:大学语文才应培养写作中对
30、多种文体的“明体”能力,即按照文章的体裁要求写作,中小学则应淡化文体理论的教学;中学语文才应要求写作的“立意谋篇”能力,即主题鲜明突出,结构严谨等,小学语文教学则应淡化选材、立意、谋篇、遣词造句等写作要素的理论。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认识生活的能力,选词用语的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表现个性的能力等。2000年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好习惯。”其中有三方面的要点:一是在内容上能够把自己要说的事写清楚
31、,二是努力学习规范的书写形式,三是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大纲对低年级提出了“写话”的要求,对中高年级提出了“习作”的要求和量化的评估指标。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种语文能力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地联系。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下图所示。借助口头语言借助书面语言听话和说话能力借助于口头语言信息的传递;阅读和写作能力借助于书面语言信息的传递。听话能力促进阅读能力;说话能力促进写作能力。这是因为书面文章是口语的浓缩和提炼,好文章都是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语文课文就是其中的典范;说话和写作都是运用语言的表达,而说话时思维的速度比写文章时思维的速度更快,这就是许多人发言要事先写好讲稿,甚至“照本宣科”,只有思维
32、敏捷的人才能脱稿即兴发言。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听话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通过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反作用于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写作能力反作用于听话能力、说话能力和阅读能力。阅读的重要作用是知识的积累,知识丰富了,自然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都会提高;写作是语言的综合运用,是对知识积累的再创造,经过认真构思,反复修改的文章显然是思维成熟的结果,写作能力提高了,在听话、阅读接受新信息时比较、分析的能力就会增强,在说话时内容也会更新颖、充实,条理性也会更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说到底,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听话和说话的能力也自然会相应提高。但由于这四
33、种语文特殊能力具有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四种能力的基础都是语言信息的处理,而语言首先是声音符号,离开了声音,语言信息就失去了“本”,因此,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二、小学语文学习中的智力表现智能,也叫心理能力,主要指智力,这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与能力的总称。人的智力与能力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明显的区别。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智力和能力同属于个性的范畴,二者都是成功地解决某种问题所表现的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智力偏于认识,它着重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能力偏于活动,它着重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人的认识与活动总是统一的,认识离不开一定的活动基础;活动又必须有认
34、识参与。因此,能力中有智力,智力中有能力。智力和能力的总称叫智能。不论智力还是能力,其核心成分是思维,最基本的特征是概括。儿童思维的发生和发展,既服从于一般的、普遍的规律性,又表现出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为个体思维活动中的智力特征,就是思维品质,又叫做思维的智力品质。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等,是培养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而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智能,即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则体现在上述这几种思维品质之中。这四种能力与四种思维品质相互交叉,组成了16个交结点,形成了一个开放性动态系统的语言能力结构。(一)、智力的敏捷性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智力强的人,
35、在思考问题时敏捷,反应速度快;智力差的人,往往迟钝,反应缓慢。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思维敏捷性体现在智力活动的速度上,集中反映了语文学习中思维的概括程度,如迅速接受语音符号,并做出判断;能把自己想说的很快说出来;思维有一定的速度,并迅速抓住材料的要点;能根据要求迅速构思,写出作文,等等。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表现在智力的敏捷性上,如下表所示。(二)、智力的灵活性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反映了智力与能力的“迁移”,比如我们大家平时说的“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灵活性强的人,智力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起步思考问题;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灵活地作综合性的分析,较全面地分析、思考
36、问题,解决问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思维灵活性体现在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上,思维活动能够作出灵活、合理的选择。如在听话时能及时分析和判断;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所读的内容;作文时能灵活运用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等等。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表现在智力的灵活性上,如下表所示。(三)、智力的创造性创造性,即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精神,或叫创造性思维。在实践中,除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思维创造性体现在思维活动新颖、独特、有意义的特点上,如听话时能提出不同的想法;在讲话中能说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思维中善于比较、联想、发散和鉴别;在作文中立意新颖,构思和表达不落
37、俗套,等等。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表现在智力的创造性上,如下表所示。(四)、智力的深刻性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它表现为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抽象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思维深刻性体现在善于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听出说话人的目的和言外之意;说话能抓住要点,有逻辑性;能准确理解所读内容的要点,在了解“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基础上能弄清“为什么”;作文中叙述事物或论说问题周密,精确,能抓住本质的东西,等等。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表现在智力的深刻性上,
38、如下表所示。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还是独立思考,善于发问;这也是思维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品质。但由于其不是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重点,就不在这里分析了。三、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策略和能力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要学会学习,就有一个掌握学习方法和使用学习策略的问题。而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一)、小学生语文的学习方法做任何事情就要讲方法,方法得当就做得快,做得好。学习也是一样。微观具体的做法叫做学习方法,宏观整体的做法叫学习策略。语文学习有具体的方法,也有整体的策略。我们先来谈学
39、习方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未来社会里,“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埃德加o富尔学会生存)因此,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语文的学习方法,有涉及语文整体的,有涉及语文局部的;有基本的,也有具体的。关于语文整体的基本学习方法,中外教育家、学者、作家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论述。多阅读、多观察、多练习和多思考看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却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关于对小学生具体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为字词的学习方法,句子的学习方法,段的学习方法,篇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写作文的方法等。如:字词的学习方法有:运用汉字的构造规律来理解字的方法,组词法,造句法,
40、查字典法,用词素分析理解词语的方法,同义法的比较法,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方法,追根溯源理解词义的方法,等等。句子的学习方法有:扩写、缩写句子的方法,变换句式的方法,用关联词语理解简单复句的方法,修改病句的方法,等等。段的学习方法有:找中心句的方法,给段分层的方法,调整段中语序的方法,等等。篇的学习方法有:分段的方法,归纳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学习写作文的方法有:审题的方法,立意的方法,选材的方法,组织材料的方法,修改文章的方法,等等。(二)、小学生语文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研究的新兴领域,也是当前语文教学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
41、题。所谓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这是认识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四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二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其学习方法;三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四是学习策略和认识策略的关系。如何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呢?首先,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就是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和能动作用。第二,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会学习包含着学生运用一系列的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对学生
42、实行因材施教要考虑到他们学习策略的差异。第三,学习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地的活动,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选择、使用、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方式、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动。最后,学生的学习策略实施的过程,也是实行决策的过程。通过对学习策略的分析,我们看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或认知活动,一种思维或信息加工的的过程,这也是学习活动有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的特征。知识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知识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是词汇学习,其难点不在于理解而在保持,因此,如何依据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成为促进简单知识教学的主要问题。复杂知识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指概念、规则的学习和阅读、写作的学习
43、,其关键是理解,而理解的实质是学生知道新知识内部各要素之间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学习策略。1、注意策略。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外部手段来控制学生注意,并激发学生采用适当的注意策略,以促进学习与保持。如带着问题读书可能并不是一种最佳的阅读方法,而让学生先读书,然后思考问题,可能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学习策略。2、编码与组织策略。人们注意了的信息要想能够长久地保持,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和组织。无论是拼音、识字、阅读教学,语文老师都需要经常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排队,找出规律,就是这种策略的运用。3、精细加工策略。如在阅读和听讲时,一边听(或一边看),一边做笔记,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策略
44、,应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这一习惯。但真正要使笔记成为一种促进学习的技术而单纯的信息记录,却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为了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教师讲课时应注意语速不宜太快,复杂的、重点的内容要适当重复,对讲课内容的结构、层次和重点应进行板书。4、复述与复习策略。如,学生为了记住汉字,必须一遍遍地读写生字。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背诵,将阅读和尝试背诵交替进行。另外,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复习策略包括边看书边讲述材料、在阅读时对材料的重点、难点和要点用画线、圈点、加注符号等方式将其突现出来等。这些都是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有意
45、识地对学生加以训练。(三)、小学生语文的学习能力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所谓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类。语文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林崇德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以语文概括为基础的,由四种语文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组成的,有20个交结点的、开放性的动态系统。概括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对于小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诸方面而言,概括有以下表现:听的关键是听得好。即会听,听得准确,抓住别人讲话的中心,理解所听内容的实质。这是在听中的概括能力的表现;说的关键是说得清。
46、即逐步地掌握准确、鲜明、生动的口语表达特点,能做到用词准确、词达意明、语言通顺、层次分明、修辞恰当、逻辑性强。这是在说中的概括能力表现。读的要素较多,一是朗读与默读的阅读形式,二是理解词、句、段、篇和修辞结构的阅读内容,三是分析段落层次、获得中心思想、掌握文章脉络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三个方面都以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基础。写作能力发展也是一个概括化的过程。小学生从“说”到“写”,从“读”到“写”(仿写)两个过渡,都要通过书面语言条理化地、生动地表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这里就有一个综合提炼的过程,即概括过程。由于语文能力的基础是概括,所以,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时,要自始至终地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传
47、统将学生的语文能力归纳为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这种提法是正确的。如果说听、说、读、写反映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内容,那么,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则与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品质的差异密切相关。思维品质是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差异。通常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五个方面。这五种思维品质,是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林崇德教授将这四种语文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进行研究。四、小学语文学习的动力结构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学习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对
48、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动力以及调节的作用,学习策略是直接制约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界因素则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必要的环境保障。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影响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变量,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这里所谈的主要是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即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注意和性格。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动机因素是核心和关键,兴趣、情绪、意志和注意因素都是学习动机的外在表现,性格对学习的进行也起着提供动力背景的作用,因此,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就其作用而言,就是学习动机,从而也构成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结构。(一)、小学生语文学习与兴趣兴趣和爱好犹如催化剂,它不断地促进中小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对某个问题加以思考。实践不断开辟着他们智力与能力发展的道路,探索不断深化着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思考不断发展着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有成就的人,他们都热衷于自己的事业或专业,甚至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产生无限的热情,这是勤奋的重要动力。因此,应当把中小学生兴趣和爱好作为正在形成某种智力与能力的契机来培养。小学生受好奇心和形象思维的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