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课文中比喻的修辞功能及教学策略.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774029 上传时间:2024-10-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课文中比喻的修辞功能及教学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课文中比喻的修辞功能及教学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课文中比喻的修辞功能及教学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课文中比喻的修辞功能及教学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课文中比喻的修辞功能及教学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学课文中比喻的修辞功能及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比喻这种修辞方式十分常用,它使语言形象生动,充满情感。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分析本体和喻体,而一直忽视比喻的修辞功能。我认为,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修辞的功能,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而不致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本文试以小学语文课文为例,谈谈比喻的修辞功能及教学策略。一、比喻的四种修辞功能1、化实为虚,引发想象在小学课文中,随处可见景物描写。描写景物方法很多,可以使用摹状手法,将景物的形态、色彩、气味,使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一一描绘出来,如一幅工笔画一般,品味这些文字如临其境,这种摹状即为“实写”。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

2、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摹了四幅设色明丽、意态生动的风景画,是典型的写实风格。而有些作者,并不细致描摹景物,而是以一个能勾起无限遐想的物象作比,避实就虚,化实为虚,就像中国画中的“计白当黑”手法,借助一片留白使画面更见空灵,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如北宋诗人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的前两句概写西湖美景,晴雨皆好,四时皆美。诗眼当在后两句,将西湖比作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女西子,西子有多美,无人见得,她的美只存在于传说之中。相传,西施胸口疼痛,颦蹙双眉,捧心而行。这本是一种病态,是一种痛苦之状,就一般人而言难以说美(“东施效颦”

3、即是此类),但对西施而言,她在忍受病痛折磨之时都是那样美艳不可方物,那样楚楚动人,惹人怜爱,从中可以想象西施是多么美丽。将西湖比作西子,开启了读者的想象,开放了读者的思想空间,诗歌的艺术性也就得到了体现。又如山雨中描写雨声:“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山雨的声音已经通过摹声进行了表现,但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像一曲无字的歌谣”。“无字的歌谣”是怎样的?“无字的歌谣”表达什么意思?由此让人想起了什么一连串的疑问由这个比喻生发出来。读者也许会穿越时空,感受到一种原始的魅力,体会到一种自然的神秘等等韵味,山雨的意蕴就这样深邃起

4、来。再如草虫的村落描绘甲虫的音乐:“甲虫的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作者以“灵泉”进行比喻,化实为虚,增添了音乐的神奇、美妙。2、化生为熟,鲜明形象在一些说明性课文中,也常有一些生动的比喻。这些比喻往往用人们常见的事物来比方,化生为熟,旨在促使读者联想,让读者常见的、熟悉的事物与作者想要说明的不为人知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便于读者理解与接受。如鲸一文中,说明鲸呼吸时喷射的水柱有这样一个比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鲸呼吸时喷射的水柱是一陌生事物,而花园里的喷泉则是常见之物,以常见之物比

5、之,将水柱的形态、特点介绍得清楚明白,如在眼前,使人留下深刻印象。又如松鼠一文中,介绍松鼠样子时有这样一个比喻:“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将松鼠的尾巴比作欧洲贵族礼帽上的装饰品帽缨,形象地表现出松鼠尾巴柔软、粗长、往上翘的特点,同时让人联想到高贵的、风度翩翩的贵族,使松鼠更有丰姿。在一些写景散文中,也常有这类比喻,以此增添其形象色彩。如碧野的散文七月的天山描写高原野花:“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用生活中常见的“锦缎”、“霞光”、“彩虹”作比,拉近读者与天山野花美

6、景之间的距离,将野花的广阔绵延、光彩夺目、绚丽多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读来有如身临其境,可感可触。3、化平为奇,充盈情感小学课文中,有不少描写其原型平平无奇,但喻体却相当华彩,相当奇崛。究其原因,倾注了作者太多的情感,类似于一个充满情感的意象。这类比喻很有些意象色彩。如北宋词人王观的词作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上阕写道:“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词人将水比作美人流动的眼波,将山比作美人蹙起的眉毛,比喻十分奇崛。在文学作品中,“秋水”是眼睛的代名词,有“望穿秋水”之说,是借秋水的清澈、明净比喻眼睛的明亮、有神。词人反其意而用之,将盈盈江水比作顾盼流转的眼波;并由此顺势而

7、下,将连绵起伏的青山联想成紧蹙的双眉。比喻之后的山水已非自然界中的山水,而是一位凝结愁怨的姑娘的形象,似乎在牵挂着她的心上人。词人以此来表现自己与鲍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深厚友谊。这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王国维称之为“造境”,借助饱含情感的景物营造出一种意境,宣泄自己的同时也感染他人。这种艺术效果的达成,主要依仗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又如猫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比喻:“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作者老舍将猫的脚印比作小梅花,形态上固然有其相似性,但更多地出于情感。梅花名列“四君子”之首,深受人们喜爱,稿纸上印上几朵小梅花作为点缀,增添了几许雅致的韵味,一如唐代女诗人

8、薛涛的“桃花笺”。作者对猫的行为充满了欣赏,欣赏之中有一股浓浓的爱意流淌其间,读来令人感动。4、化无为有,体现感性有些句子中所表现的对象比较抽象,是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象,从另一个角度间接地传达其中的意思,使无形之物有形化,某些方面类似于通感。如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表达自己儿时的阅读感受时这样写道:“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作者用一连串的优美比喻来描摹自己儿时的阅读感受,或像画页,或像乐章,或像蜂蝶飞过花丛,或像泉水流经山谷,

9、我们不必考究其有什么喻意,只要抓住喻体的共同之处就行:美轮美奂、令人神往。作者堆砌了这么多美妙的形象就是为了表现心中那份感受的美好。这种“侧面烘托”、“彼处着力”的方法更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二、比喻的教学策略关于比喻和比喻句的教学,钱正权老师曾在2005年第6期小学语文教师发表文章阐明观点,可以说切中肯綮。我的论述只是对钱老师未尽之意的些许补充。1、正确定位钱老师认为,低年级对比喻句不必过于在意,只需进行朗读指导及言语积累。这自然是正确的,但我认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做得更多一些。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课秋天的雨一课中,有个比喻句:“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10、除了朗读感受比喻带来的趣味之外,不妨可以进行语境下的言语实践:“小青蛙收到了,它读到了_;小燕子收到了,它读到了_;小喜鹊收到了,它读到了_;小松鼠收到了,它读到了_”通过言语实践,强化比喻带来的情趣,对比喻的修辞功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总之,在低年级不提倡对比喻句进行理性分析,建议进行具体情境下的形象感受,比如情境朗读、表达感受、相关的言语实践等等。高年级可以对比喻修辞进行适当的分析、欣赏。分析、欣赏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比喻?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比喻的修辞功能。如果比喻句脱离其修辞功能,这个比喻句就失去了价值,成为辞藻的堆砌;如果比喻句教学脱离了修辞功能,同样失去了意义,学生对比

11、喻的认识将一直不得要领。学生只有在阅读中领会了比喻的具体的修辞功能,习作中才能有意识地运用比喻修辞进行表情达意,才能彻底纠正学生为比喻而比喻的现象。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修辞功能的教学必须切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浅出,切忌脱离形象感受的抽象分析。2、具体策略一些以熟喻生,增添形象的比喻句,相对而言比较单纯,这里不作讨论。以下谈谈那些艺术性较强的比喻句的分析、欣赏的具体指导策略。想象,感受比喻之美有些比喻句的本体、喻体有虚有实。这虚实之间的关系,或以实证虚,或以虚补实,这一切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在想象中比喻的美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比如,人教版六上第3课草虫的村落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句:“

12、甲虫的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教学中可以紧抓虚化喻体“灵泉”引发想象:像“灵泉”一样的音韵应该是怎样的?在你的想象中,“灵泉”一样的音韵大概和你生活中感受过的什么音乐差不多?由这个美妙、神奇而又蕴含无数可能的虚化物象,唤起学生对生活中一切美好音乐(声音)的记忆,给甲虫的演奏抹上奇妙的色彩。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甲虫振动翅膀发出的优美音韵比作“琴声”、“歌声”等等美妙的声音,而要用“灵泉”呢?结合学生想象进行一个总结性地叩问,旨在让学生明了,这样比更能启发读者的想象,想象无限则审美无限。又如人教版五上第4课我的“长生果”一课中,作者描写读书感受时这样写道:“像

13、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就是以喻体之实来证本体之虚,喻体是教学应着力的对象:感情朗读这个句子,想象其中蕴含的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比想告诉我们什么?你觉得还可以用生活中哪些美妙的事物来比喻读书的感受?从中领会到一些难以言传的东西可以通过比喻得到巧妙传达。本体、喻体虚实相生的比喻句,想象是教学的首选。比较,明了比喻之理孙绍振先生认为,分析应该分析矛盾,找出艺术形象与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就获得了可资分析的矛盾。比较艺术形象(喻体)和原生形态(本体),确实

14、有助于明了比喻之理,体会比喻之妙。不过,比较应当统一在文本语境之下,如果缺乏语境支撑,很可能会使比喻理不彰,味不显。比如,人教版五下第16课桥一文中有一个描写老汉的比喻句,很短却意味深长:“他像一座山。”运用比较法,进行如下教学:在你印象中,山是怎样一种形象?你想到哪些词来形容它?老汉是怎样的?书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揭示形象之间的差异,构成矛盾。读读这个比喻句的前后文字,学生自读,教师引读:“老汉的神情群众的情况洪水的态势”让比喻句所在的语境明晰起来。作者为什么觉得老汉像一座山呢?比作 “一座塔”、“一棵树”行吗?从中明白将老汉比作一座山,有其特定的语意逻辑。又如,在教学猫一课中的那个经

15、典比喻:“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同样可以采用比较法:让学生畅谈对梅花形象的理解,猜想作者对它的情感,然后再与本体“猫脚印”比较,在比较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最后再返回语境,从“蹭腿”、“求抓痒”、“叫唤”等猫的行为,“说好话”等作者的表现以及文本表述的特点中感受猫与人之间的融洽、和谐,从而悟到这个比喻句中的隐含之理和外化之妙。化平为奇的比喻句,因本体与喻体差异大,运用比较是十分适宜的。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语言文字,关注、分析课文中的典型语言现象并思考、研究其教学策略,必定能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语文走上“回家”之路。参考文献:1、钱正权.比喻和比喻句的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2005(6):31-34.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