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朗读的语气、节奏、语调等,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深意。朗读本身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规范,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养成语感的训练内容,是语文教学中一项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朗读方式方法给予合理的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习惯的养成,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和目标。可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需要在语文课堂上加大朗读的强度,保证朗读的质量。一、关于朗读的概念界定(一)“朗读
2、”与“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何为朗读?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响亮,清晰的用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朗读,并不是形式地、机械地把文字变成声音的朗读,而是有态度、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是说朗读者准确、流利、生动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实质。所谓的“准确”,就是做到读音正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字,自然停顿恰当。在朗读过程中不断续、不读破句、连贯地读才算“流利”。生动地朗读则要求学生能初步处理重音、逻辑停顿,控制速度,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做到感情自然流露、不矫揉造作。朗诵一直是中国传统的语文
3、教学项目,早在礼记文王世子中就记有“春诵,夏弦”的读书规定。汉语是声调语言,声调语言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韵律与节奏美。可以说,中国的朗读形式是应汉语特点之运而生的,自诗经以来,中国诞生了那么多适宜朗读或吟唱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歌、赋、曲、文等),其与汉语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朗读”的解释是:“清澈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这一解释未免简单了点,起码忽略了文章内容的再现。朱熹在训学斋规中强调“读书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朗读首先要做到的是理解,“心到”自是不待言喻的。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不同于一般的的朗读要求,也不同于以记忆为旨归的“朗诵”,
4、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使命。传统的“朗诵”与今天“语文朗读”的对象一般都是文学作品,这一点是相同的,尤其是今天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一般都是经过筛选的文学精品。传统的中国朗诵还包括“吟”和“咏”, 包括欣赏与自我欣赏,其旨向是今天的语文朗读所应继承的。今天的语文朗读不但要再现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且要表现作品的情感、色彩和风格,这就不单是“清澈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就能完成的任务。(二)朗读与阅读、朗诵、吟诵之概念辨析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包含了朗读这一种形式,二者应是从属关系。朗读训练不仅能优化学生语言感知的过程,而且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朗诵与朗读原本是
5、一个概念。汉语大词典对“诵”的解释是“朗读,念诵”,可见朗读与朗诵原本同义。“五四”前后,西方的话剧、电影引入中国,这些艺术形式中往往有大段的独白与诵读内容。中国的艺术家们为了使中国传统的“朗诵”更具欣赏与审美价值,大胆借鉴西方的艺术形式,不但讲求朗诵的声音美与语声的造型美,而且将表演、配乐、服装、道具等辅助手段施用于朗诵,丰富了朗诵的形式美,赋予了朗诵以新的含义。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诵诗、诵词的方法,是一种独特的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手段。吟诵和朗读是有较大区别的,在吟诵时对音高、音长、节奏等的处理都有一定的随意性,而朗读则对音准、音速、语气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可通过吟诵的
6、读法来增添学生对于古诗文作品的韵律感觉,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还是要慎用的,特别在低段。朱自清曾说“小学国语教学应废诵重读”。二、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一)朗读训练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听、说、写”四项基本技能训练中,朗读涵盖了“听”和“读”两项内容,它不但是培养学生语言规范、提高语文感知能力的训练内容,而且是语文教师一项有效的教学手段。恰当地运用朗读教学形式能收到课堂讲解收不到的效果,对中小学生其他几项能力的提高有着理想的促进作用。1.朗读训练对识字、写字教学的促进作用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识字、写字教学要求学生会读、会讲、会写、会用,这也就必须把所学的字这三个方
7、面牢固地联系在一起。我国的儿童是在母语的环境中长大的,自幼与音、义有着天然的联系,字形则比较陌生了。因此,识字首先就要解决在已有的音、义基础上与形的对应关系。我们知道读是写的基础,而朗读训练,则是一种形成正确读音和理解字义的有效手段。通过多读,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准确的把握字的间架结构和关键笔划,书写时即可以做到“意在笔先,笔在心后”。2.朗读训练对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通过多读,才会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达到阅读能力的提升。多读,还要特别强调朗读,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
8、求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换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这也是一个用语音塑造形象,传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再创造,是一个必须根植于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体验之上,再用声音创造出来的再创造。因此,通过朗读,可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融入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感受,从而优化阅读教学。3.朗读训练对习作教学的促进作用“读书破万卷”、“厚积而薄发”,所强调的都是作文要博览群书。不仅如此,教师除了着眼于引导学生积累课本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做好读书笔记等。让学生从大量的朗读作品中去获取“艺术精品”的“营养粮食”,去品尝优秀
9、作品潜在的美感。这样,学生作文时就不但能够“下笔如有神”,而且能激发对美的追求,产生创造美的渴望,从而写出优美的作文。培养学生识字、说话、阅读、写作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朗读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必须服从这个目标。4.朗读训练对口语交际的促进作用朗读讲求的是语声技术的充分发挥:重音到位,节奏到位,语气、语调到位,表达情感到位。朗读对于书面语来说,它具备有声的特点,这点它向说话靠近了一步;对于说话而言,朗读要求表达的完整与美感要求,这正是日常说话所缺少的规范。因此说,朗读形式是书面语向口头语过渡的“桥梁”。儿童语言水平发展的高低是是否能获得良好口语交际能力的必要前提,而朗读则是发展儿
10、童语言的有效途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文本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知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从而发展口语交际能力。(二)朗读训练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大纲规定: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语文新课标的总目标中也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语文教学要更新教育观念,就要把培养语感作为最要紧的首要任务。叶圣陶先生也提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1.对语感的认识什么是语感?比较浅显的认识,语感可以这
11、样表述:社会人对语言的直觉,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能力。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语感是通过长期的语言感知和训练积淀而成的,是可以培养的。在大量阅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是我国传统培养语感的作法。朱熹养心类编中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意思。只有反复读,并在读中做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才能使语感熟练化、自动化,最终产生顿悟的感觉。培养语感的方法固然很多,而朗读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2.如何在朗读训练中实现语感的养成(1)凭借教材,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低年级实验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句子、错
12、落的节奏、回环的音韵,朗朗上口,这些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的确,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音乐美,久而久之,不但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2)适当点拔,在朗读中领会语言的意蕴美。人教版实验教材中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意旨,有着启智育人的巨大作用。因此,教师应十分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句式
13、的点拨和引导,使抽象概括的语言变成具体鲜活的语言形象,再通过朗读吟诵,让课文深深地感染学生,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教学中,抓关键词语、句子来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比较,不但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对文章“滋味”的感悟中理解课文语言的内在意蕴,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对语言美感的认识更为深刻。(3)扮演角色,在朗读中体验语言的情趣美。低年级教材中童话、寓言占有较大比例。这些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儿童所喜爱。低年级儿童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将自己比作故事中的人物来看待与之同喜忧、共哀乐。依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凭借角色效应,在情境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引
14、导他们想象、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感情。这样朗读起来极富情趣和感染力,课堂气氛热烈生动。许多学生在朗读时,童真童趣溢于言表,时而愤怒,时而悲伤,对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得真切深刻,其语感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对朗读的兴趣与日俱增。朗读,犹如“灵秀之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语感能力,也不断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扎实细致地读,持之以恒地练,最终使学生在不断提高语感能力的过程中,阅读行为逐渐获得个性化的发展。三、朗读训练的要求与技巧(一)扎实的朗读技能1.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在教学中,首先要求朗读正确,也就是说用普通话读准字音,真正掌握汉语拼音中22个声
15、母,39个韵母,4个声调,以及语流音变这几个部分的发音规律。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音上的差异,并要善于自我总结,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和儿话音的学习。另一方面好要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多音字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要着重弄清它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不同的读音,弄清楚它们分别应该在怎样的语境中使用。2.朗读课文要注意语气语气是指导朗读出怎样的感情。如赞美、喜爱、喜悦、高兴、悲伤、气愤。并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句式在朗读时所表达出来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并教会他们怎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表现这些
16、语气。一篇文章正确地读出语气是学生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一般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的语气中都能体会出来。一篇文章正确地读出语气是学生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一般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的语气中都能体会出来。体会文章的内涵还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难点,因此,要想学生准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该从注意朗读文章的语气入手,加强训练。3.朗读课文要注意语调语调指句子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为最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了美感,也就能够更细致地去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准确
17、地把握语调的升降变化,就能正确地抓住作者或文章角色的心情。而小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最容易出现一字一迸的念字式朗读或强调平直的唱读现象,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范读和朗读指导时要多予注意。4.朗读课文要把握语速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速度的快慢,可以增强语气的表达效果。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性格、词语性质、环境背景、感情语气等条件来处理。表现悲痛、沉闷、缅怀的心情和发人深省的格言警句等适宜慢读;一般记叙、说明、议论等体裁的课文适宜中速朗读;感情激进,发人斗志的文章需要快读。总之,语速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内容变化,所以,要想使学生能正确了解内容的变化,教师首先就应该准确地把握好语速。5.朗读课文要注意重音重
18、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加以特别强调的字、词或短语。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它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添效果。重音又有按照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语法重音,有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强调重音,以及用以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感情重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怎样读好重音,并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找出重音,还要通过举例示范,让学生懂得对句子中重音的表现和处理。6.朗读课文要注意停顿朗读中的停顿,指的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间歇。停顿体现为一种声音的间歇,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实质是分中有连,断中有续,是文章思想更为活跃的时刻。停顿得长可造
19、成“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停顿得短,可造成“银瓶乍破水浆迸”的境界;嘎然而止,可以使举座皆惊,产生惊堂木一拍之妙。朗读虽有停顿,但需要紧连的时候,应缩短标点的停顿时间。这种紧连并不是完全没有停顿,只是停顿后迅速衔接,甚至不偷气、不换气。同时,紧连并不意味着把每一个音节都缩短音长,一味地加快语流速度,应当成此处虽连,彼处有停,连中有停,停中有连的语流,使连接与停顿参差交错。(二)灵活的训练方式1.自由朗读自由朗读训练适用于新课文的初读阶段和学完课文的品读阶段。初学课文,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其作用有二:一是随意性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高中生有自己独立的认识、思辨能力,自主探索作品,自由空间广阔,符合
20、认识新知、独立感知的要求;二是有利于发现朗读难点,如字音、词义、断句等方面的问题2.齐声朗读这一训练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督促学生准确读出原文,尊重原文,不丢字、不加字,不倒读,不回读。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得要准确,读得更要准确,在朗朗书声中,促使自己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齐读并不一定要求众口一“调”,齐读可以大声地、放开来读,专注程度比自由朗读要高,是个别朗读的“预备式”。3.个别朗读大部分教师都青睐这种朗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个别朗读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在课文教学过程中,个别朗读相关段落也是探讨答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读”中悟,在“
21、听”中悟,心、眼、口、耳并用,自是理解的另一番天地。个别朗读可以是针对全篇的整体朗读,也可以是分部分、段落的朗读,不拘长短,酌学情而定,依篇章而行。重要的是读得及时,读得精彩,读得恰到好处。另外,个别朗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朗读的要求必须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教师、其他学生指出或朗读者自查等途径予以纠正,做到共同提高。4.分角色朗读值得注意的是,分角色朗读的表演要求更高,学生扮演特定角色必须走进作品,扮演作品中的人物,把握人物形象,演绎作品。并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做示范,引导学生模仿,揣摩、品味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角色朗读,或看画
22、面配音,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5.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三)定位的训练要求1.根据不同学段确定的不同要求在语文新课标中,不论是哪个阶段的目标中,都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语,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声
23、母、韵母要读得准确,调值 读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学中, 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要求。第一学段应以指导读正确为重点,兼顾读流利,能表达一定
24、情感,主要是培养学生从小认真朗读的习惯;第二学段在读得流利方面进行指导,做到抑扬顿挫;第三学段则重点应在读出感情上下功夫,做到有感而发。而且在小学低段学生及早进行朗读训练,不仅可以优化心理,增强记忆,而且可以促使语言能力得到综合发展;小学中高段学生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使语言得到发展,提高写作能力。2.根据不同课文类型确定不同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体裁多样,有诗歌、童话、寓言,有散文、记叙文不同体裁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诗歌韵文,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散文,表现的是语言的流畅美。记叙文,追求的是活泼的叙事描写,童话、寓言等在课文中渗透着
25、情感理智教育。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的需要、实际,灵活运用。情感丰富而多变的内容适宜个别读;对话多情趣浓的文章,可以选择分角色读;要表达热烈的气氛、磅礴的气势,可以齐读;为了表现文章的意境,或者走近人物的内心,可以配乐读;为了了解学生个体对文本中字词及内容的掌握情况,可以让学生个别朗读;为了唤醒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让学生轮流读 四、朗读训练中的范读意义范读,是教师把自身对教材的感悟,通过朗读,示范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范读,是朗读训练中最原始、最朴实、最有效的方法,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朗读的基本技能,提高自身朗读水平,以使学生效仿。范读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范读,更易感染学生我们当然
26、不否认录音中行家朗读的示范作用,但它仅是一种辅助性手段,它是无法替代教师的范读的。按心理学所说的“范型启发”,教师范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比录音教学更为直接,其正迁移效应也更为明显。教师范读的声音更真切,更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会作为一种信息,即时直接传递给学生,更易感染学生。(二)范读,更易激励学生教师轻如和风,重如洪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学生评价老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感性依据。即使有的教师音质不佳,普通话也不很标准,但只要用心动情地范读,同样能博得学生的喝彩。学生折服教师的范读,可以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
27、其道” ,易于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同时,学生还可以从教师的范读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而且通过教师的点拨和鼓励也逐渐培养他们自觉向老师学习的习惯,使他们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三)范读,更易培养学生语感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同时把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透进了学生的心灵,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学生感悟着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体会着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享受着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正所谓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于是
28、,就在教师范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揣摩、领会、联想、想象、体味等一系列感知活动,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学生的语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和训练。中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一些课文的理解有困难,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也差,教师的范读就更显得重要。五、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通过调查研究以及查阅文献,我们发现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训练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就简单谈谈这些问题以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存在的问题1.朗读训练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一般只有7分钟左右,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
29、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只要班上多数的学生一读完,教师就会让学生停下来,马上转入课文的学习了,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2.朗读训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教师让学生读了,但大多是让学生机械地反复朗读,对于为什么让学生读,要读到什么程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一般是这组读了那组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3.朗读训练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不管是
30、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课堂成了某些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的专场表演,也致使了某些学生成了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一目标要求也难以实现了。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会读”这一最基本的要求。4.朗读训练的形式单一一般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们都注重识字与写字或者是课文理解的教学,而容易忽视朗读这一实现这两种教学的有效手段,所以课堂上大多只是采用集体朗读与个别朗读两种形式,读了几遍后便草草了事,不仅显得机械呆板,而且学生
31、易于疲劳,并感到索然无味,失去朗读兴趣。5.朗读训练的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部分”,或“把XXX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不痛不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集导、练于一体,不能集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二)朗读训练中相关问题的应对策略1.朗读训练要时间充足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在有限的时间里,保
32、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所以,教师应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以读为基础,努力做到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课堂上教师讲在疑难处、空白处、关键处,“精讲”中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对于较浅显的、一读就懂的完全可以“以读代讲”。再者,教师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多读重点句段,难于理解的、有欣赏价值的地方。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情感得到升华。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
33、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2.朗读训练要目标明确朗读训练前,教师首先应有一个明确的指向:要求学生读到何种程度,何种水平,到底如何读。然后再给学生确定一个明确的朗读训练目标体系。语文新课标中提出:要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训练就要围绕此目标进行。例如初读要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读通读顺;研读要理解课文内容,读中解疑,整体感悟;品读要读出感情,读出语气、语调,读中促思,读中体情。3.朗读训练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低年级学生有
34、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教师也不能因为“赶时间”而忽略某些学生朗读的权利,而应该给他们机会,并加以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4.朗读训练要形式多样,合理指导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
35、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齐读、单读、轮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范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语文业务学习专题材料】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阳店镇中心小学语文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