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内容摘要】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多年来,红楼梦的研究者对她的评价可以说是有褒有贬,各执一词,本文从林黛玉的内在气质秉性和高尚的精神品格等方面来探究分析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并在此基础上挖掘造成她悲剧的原因,以期更深层的了解林黛玉这个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关键词】气质个性;精神品格;叛逆性 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史湘云、林黛玉可以说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三位女主角,但作者曹雪芹似乎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情有独钟,“潇湘妃子”无疑是曹雪芹对她的一种近乎神仙般的仰慕,而潇湘馆的竹子更是作者对林黛玉人格的一种赞扬,作者虽倾情如此,最后
2、却给了她一个悲剧的结局,这就使得更多读者对黛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众多读者为黛玉而狂,甚至为她而死.由此可见,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那么,她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儿,而她因何能在大观园的女性中脱颖而出,又是因何而感动读者,成为古典文学长廊中青春永驻的人物形象的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对林黛玉进行全面研究,以求得更为准确的结论。一、林黛玉独特的气质个性(一)绝美容颜 林黛玉容颜娇美,且天生一股神韵.“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
3、府.作者通过凤姐的赞扬和宝玉眼中所见,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婉转风流,娇美动人,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深深打动着他的心.因此,林黛玉绝美的容颜也引起了后人的无限遐思。(二)聪慧心智 林黛玉秀外慧中,兰心慧质,是不可多得的聪慧女子,红楼梦中描写她说“心较比干多一窍”,将她与拥有“七窍玲珑心”的比干相比,以此来突出她的冰雪聪明.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
4、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由于黛玉心智聪慧,又加之她寄人篱下的生活处境,就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
5、,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己,竞气得昏厥过去.别人开一句玩笑,她认为是对自己的轻侮.她确是个“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但是,如果我们联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极强的自尊心,就会觉得这种情况是非常自然的。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可能是宝钗信奉的处世原则,却是黛玉所不屑为之的,故其刚入贾府言行妥帖,惹人喜爱,而后部却与宝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她坚持自己的性情不肯去屈就世俗的要求;另一方面认为自己寄人篱下,处境不堪,更要加倍
6、地坚持自己的自尊。这一点从第二十二回中也可见一斑贾母若干人正在看戏,湘云接着凤姐的话说演戏的一个小旦“像林妹妹的模样”,宝玉听了连忙向湘云使了一个眼色。黛玉气忿不过,对宝玉说:“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顽,她就自轻自贱了?她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她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她自惹人轻贱呢。”(三)率真胸怀 薛宝钗有些世故,城府甚深,能多方面地取悦于人,而林黛玉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
7、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做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芥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
8、也感到惊奇.从中可见,黛玉非常单纯可爱,而其中也流露出对朋友的坦诚,即使对自己的情敌也一样.林黛玉不只为人坦率,而且也很谦和.她从来不会对人恶言相向,即使对“下人”也从来没有耍过威风.她与紫娟情同姐妹的感情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紫娟虽然是丫环,但是黛玉却从来不摆小姐架子,两人就像朋友一样,互相关爱,谈心聊天。另外,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不计较高低。如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等只是表面的假象而已,林黛玉实则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四)诗人气质 林黛玉的美,还表现在她浓
9、郁的诗人气质方面.例如葬花吟、桃花诗等等.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等人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作晋代的谢道韫和明代的叶琼章.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即曹雪芹赋予她的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而这种个性特征,
10、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群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
11、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诗作葬花吟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
12、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吟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具
13、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二、林黛玉高尚的精神品格(一)执著的爱情 林黛玉的悲剧是爱情悲剧,爱情悲剧则源于她对爱情的执著,这种精神层次的、高品质的爱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然而,他们的爱情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因此,爱情势必伴随着痛苦,又兼之她诗人多愁善感个性
14、,就注定了黛玉悲剧的命运.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泻。总而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而这也正是她精神之美的闪光点。这种美超越时代,超越生死,是她人生中的辉煌所在,也是她在读者心中引起震撼的原因所在.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将与日月
15、争辉,与天地共存.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的享受。(二)叛逆的精神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林黛玉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脚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熟记西厢记、牡丹亭中的一些片段,甚至还将其引为酒令,如此置家长们的教导于不顾,这不能不说是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林黛玉不仅毫无顾忌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而且还和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的逆子贾宝玉互为知音,结为同心.她冲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追求着
16、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体现了思想上的叛逆性和进步性。爱情,在当时她所处的时代,是不允许自由恋爱的,在择偶时考虑的是家私、门第及父母的意愿,正如小说中王熙凤所说:“你给我们家做了媳妇儿,还亏欠你么?你瞧瞧人物配不上?门第配不上?根基家私配不上?哪一点玷污你?”虽是玩笑话,但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尤其是贾家这样大家庭的婚姻标准,黛玉既无家产,又无父母兄弟,孤身一人,寄人篱下,又有一身的病,种种条件权衡起来,她都不是宝钗的对手,她的爱情悲剧已经由此定局了。封建社会,如果男女之间私下产生爱意,便被视为大逆不道,为社会所不容,然而黛玉却表现出顽强的抗争力与叛逆精神.她也正是因为这种叛逆精神而成为时代的悲剧,成为
17、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林黛玉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也是其叛逆性的表现之一.在小说第三十二回中,湘云劝说宝玉多会会达官贵人,不要成天混在女孩子队里,宝玉当即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接下来又称赞黛玉说:“林妹妹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可见,黛玉从不说这些“混账话”,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反对“仕途经济”,实质上就是否定了封建主义的人生道路,否定了地主阶级的政权,这一点恰恰与宝玉不谋而合.这种志同道合的爱情,其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对封建礼教和法制的全部背叛。 我们从与生俱来的独特个性气质及高尚的精神品格两方面简单分析
18、了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纵观她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在封建社会大家族里生活的她,个性张扬,率真坦荡,执著追求高品质爱情,有异于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是大观园里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她的身上体现出一种前卫的、进步的民主思想,而这种进步在当时社会却被认为是叛逆的,是被礼教所不容的,也正是由于她的叛逆及对心灵相通的爱情的执著追求才引起封建家长们的不满,作为一个异类,她的失败及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个悲剧形象中所表现出的个性解放、人性觉醒的思想和叛逆性格,不屈服于强权的顽强精神,会随着这个典型艺术形象而始终存在着,并且对红楼梦的读者产生一种激励、启迪的作用,这也正是我们分析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所在。【参考文献】1曹雪芹.红楼梦M.作家出版社,2006.2一粟.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资料汇编G.中华书局,2005.3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出版社,2004.4江西大学中文系.红楼梦诗词译释M.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5曾扬华.红楼梦引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6张庆善.红楼梦中人M.中华书局,2008.7周汝昌.红楼艺术的魅力M.作家出版社,2006.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语文组:许振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