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论小学语文课堂应如何进行情感教育渗透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认为它是情感性很强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我在安排教学时,更多注重的是情感因素,努力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拉得近一些,着眼于情,巧妙“指路”,灵活“搭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一些审美教育,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样课堂就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拓展情感窨的重要阵地。通过一篇美文的学习,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道德的净化,整个课堂有张有弛,情感教育贯穿其中,教学效果很好,学生自主学习
2、的能力明显增强。经过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一、挖掘情感,以情动人。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的兴趣。“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然而“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热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的语文热情。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的新天地。还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还
3、可以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这样做的目的是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作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五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有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的感情世界,进而理解
4、课文。我想,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学习正是鉴赏中的实现的,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情感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的效果。再说,作文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因此,教师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看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情感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有时,教师也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
5、指导随机观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要从多方面入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最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性强,学生的个人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等,无不影响着语文的学习
6、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做“经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做“人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要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我想这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是十分重要的。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热情。我认为,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
7、,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学习这些作品,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性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引情,激起学生凡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当然,引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来进行;引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引导,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把握好节奏,达到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
8、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那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三、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充分施展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个人魅力也同样能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以亲切感,信任感。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最后,教师还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对不要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由此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巧,过硬的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更好地学习语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应该且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语文教学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达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