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毕业生就业发展年度调查报告白皮书大学毕业生就业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白皮书 一、调查说明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作为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企业,则较受冷落,很少有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到企业,征询企业对毕业生的看法或总结企业的聘人之道。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
2、的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的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公益活动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支持,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和大学生就业杂志社承办的一项全国性的公益活动。作为本次活动的内容之一,调查了解最真实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及需求,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是本次调查主要目的之一。调查目的最真实的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了解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最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
3、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以尝试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一次沟通对话的机会。从而能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用线下调查和网络调查两种方式同时收集数据。1、线下调查针对大学生:由“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公益活动项目组深入高校发放学生版调查问卷。针对企业:对象主要是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利用中人网丰富的线下培训,对参与培训的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发放企业版调查问卷。2、网上调查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大学生就业需求调查”主站点,在大学中人网上发布“大学生就业需求调查”主站点,同时中青在线、中国教育在线、中国外包网等网站发布调查站点地址。调查
4、时间:2005年11月12月调查对象1、06届大学毕业生及在校大学生2、企业hr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调查数据大学生数据:共收集有效数据3456份,其中,网上收集数据1836份,北京地区数据1092份,广州地区528份。企业hr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数据:503份二、调查摘要针对大学生基本情况 毕业生1、06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调查显示06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仅有%的受调查毕业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高达%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
5、自信;2、“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有%的06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方面表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引进大学毕业生后,如何吸引、保留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3、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调查显示: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高达%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为国企,有%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选择前三类就
6、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4、地区性人才供需矛盾十分严重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 在校大学生1、在校大学生在就业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自信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看法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自信,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相应增加,这可能说明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预期更加不乐观。在校大学生由于还没有被马上推到就业的时间,所以还有很多可以选择思考的时间,所以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学生比例增加较快,与06届毕业生相比,比例上升为%。而表示
7、“信心十足、应对自如”的比例相应下降,与06届毕业生相比,比例降为%。2、外企仍是在校大学生中的最青睐的就业单位外企仍是在校大学生中的最青睐的就业单位,与06届毕业生相比,选择比例有了一定提高,达到%。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超过了国企(%),这预示着未来“公务员热”可能继续升温。3、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薪酬期望整体高于06届毕业生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第一份薪酬的期望整体高于06届毕业生,与06届毕业生相比,3000-4000元的薪酬期望大幅增加,另外4000元以上的比例也相应增加,说明在校大学生对自己薪酬的预期还是挺高的。就业需求描述1、“提高自己的技能” 是06届毕业生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最
8、主要途径数据统计显示,06届毕业生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选择最多的是“提高自己的技能”,其次为“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两项选择因素均与大学生自身有关。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单位要求缺乏信心,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对高校的教育内容缺乏自信。2、“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实质沟通交流,供求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了解的渠道。3、0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06届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
9、能力”,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针对用人单位现状描述1、绝大多数企业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受调查者所在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偶尔一两年不招聘大学生企业比例为%。2、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表示对所招聘大学生感到“满意”的比例为%,表示“一般满意”的比例为%,表示“一般”的比例为%。3、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整体上看,
10、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调查显示:%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基本不变。4、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在企业看来,大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认为大学生要求的薪酬福利合适的比例仅仅约有5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对自己第一份薪酬的期望和 企业所能给与大学生的薪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招不到人,而大学生又就不了业的局面。需求描述1、“学生调整就业心态” 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途径对比
11、一下大学生和企业人士在“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上的选择的话,发现有很大不同。在企业人士看来,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而“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学生技能”反倒其次,而在学生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反而并不主要。2、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在困扰大学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
12、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3、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依次是:综合能力、潜力、品德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第三为“品德”。而“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等相对不重要。这个结果和大学生所认为的结果有很大不同。4、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及能力要求依次为:适应能力、专业水平、品德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其次是毕业生的“专业水平”,第三为毕业生的“品德”。这与毕业生对自己素质及能力要求的最大不同在于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要求远远高于毕业生自己对“品德”的要求。5、“先就业,后择业”
13、还是“先择业,后就业”:这是一个问题在众多hr给大学生的建议中,建议最多的是要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在hr给大学生的建议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种是建议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一种是“先择业,后就业”,有代表性的建议前者是: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再发展;后者很有代表性的建议是:不要报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行为想法,高流动率使得用人单位望而却步;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毕业生与企业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现状分析从高校大学生和企业的调查结果的对比情况来看,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会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形成巨大的鸿沟,从而导致人力资源不能合理、有效配置,对整个社会来说会造成巨大的人
14、力浪费,同时由于人力供需之间结构性的差异,资源内耗将会持续增加,对企业及毕业生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具体差异之处可以从硬性和软性条件两方面来看硬性方面1、毕业生数量剧增加剧大学生就业难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高达410万,06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是5年前的三倍,而从我们调查的企业06年招聘大学生的人数来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在调查的企业中,只有%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而且还有%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所以从用人单位来看
15、,06年招聘大学生人数只是有小幅增长,远远落后大学生人数的增长。2、就业区域选择的集中,加剧了区域性人才供需矛盾不论从06届毕业生的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还是从在校大学生对预期的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都呈现相同的趋势: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对人力的需求相对不足,区域性人力供给矛盾显著。3、大学生对外企、国企、政府机关的青睐形成新的“独木桥”现象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无论在校大学生还是06届毕业生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外企、国企、政府机关,三者所占比例均接近70% ,可见大学生就
16、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可预见的未来是“公务员热”将继续升温。4、大学生薪酬预期仍与企业有差距从对大学生的调查看,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薪酬期望已经调到10012000元,在校大学生对薪酬期望略高,大部分也集中在10013000元之间。但这样的预期在企业看来如何呢?从企业的调查数据看,仍然存在很大差别。仍然有近40%的企业hr认为毕业生对企业薪酬要求偏高。软性方面1、“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不仅仅是大学生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从调查数据看,无论是06毕业生还是在校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已经成为主流,然而即使这样,这样的观念就一定适合吗?我们从企业hr者给大学生的建议中还是能听到另外一种声音的:“不要报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行为想法,高流动率使得用人单位望而却步;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2、解决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和人力资源管理者观点差异巨大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