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中考 语文 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语言的力量何冠军 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
2、”、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反之,轻视语言的力量,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
3、发矛盾。 比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这必然消解群众的信任。语言的力量可见一斑。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段运用了什么论
4、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段有什么作用? (4)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演讲、辩论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言之成理。B.革命志士谭嗣同,面对屠刀,喊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这段文字可以作为第段的论据。C.在沟通的过程中,如果轻视语言的力量,就一定会出现问题,轻则言不由衷、表意不明,重则造成误解、触发矛盾。D.语言和行动关系密切: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答案】 (1)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有力(具体、形象)地论证了“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的
5、观点,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3)补充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全面)。总结全文,深化(强调)中心论点。(4)C 【解析】【分析】从全文看,本文开头由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的日常现象,自然引出“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本文中心论点。 答题格式为:论证方法+效果+论证了分论点+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第段引用文心雕龙中的名言,运用了道理论证(含引证法),列举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的真情贯注,运用了举例论证,有力(具体、形象)地论证了“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注意论证方法有时不只一种,回答要全面。 此题考查议论文尾段的作用。议
6、论文最后一段的作用: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如本文第段的作用是:补充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全面)。总结全文,深化(强调)中心论点。 从原文“轻视语言的力量,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可知,只是“往往容易”并不是“一定”,C选项,故意把问题绝对化了。所以C项错误,答案为C。 故答案为: 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有力(具体、形象)地论证了“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本文的
7、中心论点。 补充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全面)。总结全文,深化(强调)中心论点。 C【点评】本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提炼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作者的观点就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必须是个明确的判断可从标题、开头、中间、结尾查找。 本题考査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文章具体内容,首先別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 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分析段落作用。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
8、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周国平 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母语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代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_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_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
9、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语言上的良好作风来自于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只是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语法的正确和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
10、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 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这种文字上的教养。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这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就的文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
11、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1)第段划线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_ A.因为 所以B.不仅 而且C.如果 那么D.虽然 但是(2)第段划线字“洁癖”在文中的意思是_。 (3)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针砭的时弊提出的论点阐述的理由写作的目的向网络学习语言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_(4)第段划线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是_。 (5)第段两段的位置不宜互换,理由是_。 【答案】 (1)D(2)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3)(教育是
12、心智成长的过程,)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要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为范本,认真学习语言。(4)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德国青少年向媒体学习语言所产生的弊端,有力地证明了“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文字上的教养”的观点。(5)第段阐述母语是一个人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第段阐述母语是人的教养的基本功,心智成长是有教养的前提与基础,两者是层进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文章意思可知,作者承认前边所说的“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
13、才是作者要强调的重点,“虽然但是”这一关联词能表达句子间这一关系,故选D。(2)“洁癖”本义是过分爱清洁的癖性,联系语境“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可知,本词在文中意思是对词语的运用要求严格。 (3)文章开头引用尼采的话点明了母语的重要性之后,作者紧接着就论述了理由,从段关键语句“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段关键语句“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可以看出;段“所以,我提倡”提示了下文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找到关键语句“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以及作用的掌握
14、。列举尼采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的心灵野蛮,能有力证明上文“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这种文字上的教养”这一观点。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第二段关键语句“母语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可知,本段主要论述母语对于一个人的心智成长的重要性,母语是人成长的基础;从第三段关键语句“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可知,本段主要论述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人正常的成长过程是首先心智成长,然后才能谈教养,心智成长是教
15、养的前提和基础,两段不能换顺序。 故答案为: D 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 (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 要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为范本,认真学习语言。 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德国青少年向媒体学习语言所产生的弊端,有力地证明了“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文字上的教养”的观点。 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德国青少年向媒体学习语言所产生的弊端,有力地证明了“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文字上的教养”的观点。 【点评】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注意结合分句关系,判定所用关联词语。 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理解词
16、义。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句式: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17、。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本题考查文章论证顺序的把握,注意明确 第段两论述的内容,明确之间的关系,得出理由。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功名与功德 “功名”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功业和名声”。纵观古今,人们对待功名的态度各有不同。 孔子不反对追求功名,讲“见利思义”“富而可求也吾亦为之”,但他尤其看重精神的“功名”,认为“仁义”比功名更重要。庄子对功名持超然的态度:“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18、名。”他还认为追求功名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功名使得人们相互倾轧,使人丧失自由。 科举时代,世人热衷功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功名意识深入千家万户。人人能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便是明证。面对世人追逐的功名,当代国学大师熊十力的见解:“所谓功名富贵者,世人以之为乐,志学者不以为乐也。”世人因热衷功名、追逐功名,苦便随之而来;志学者因只求神清思澈,心地干净,便不以为乐,也不以为苦。 追求功名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讲过一个小故事:一学生来旁听,思维迅捷,课后常与他磋磨学问,更兼意趣相投。某日,这个学生踌躇着开口请求一封推荐信,他爽
19、快应允,这学生便获得一份足够分量的“敲门砖”。然而,推荐信一出他便再无踪迹,先前的所作所为成了功利的假象。 这位学生想获取功名固然无错,只是功利思想太强。像这种获取功名的做法,为仁德之士所不齿,而且这种人也很难有大作为。功利如同厚厚的灰尘遮蔽着我们的眼睛,常常让我们忽略了追求功名的真正意义。 追求功名时,我们还要积累功德,否则,即便拥有了功名也可能失去。“功是善行,德是善心。”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从本质上讲,功德是利他的,是修养升华而成的一种帮助别人的智慧。对待功名、功德的态度,可以映照出一个人的品格和胸襟。焦裕禄心中只有“民利”,鞠躬尽瘁为兰考,从不考虑个人名利:钱学森坚决不同意为他
20、自己立碑塑像,世人赞他“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们这种“名利于我如浮云”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对那些整天沉醉于功名富贵的人来说,不啻为一服清醒剂。 , 面对功名,我们要坚守本心,思想上保持一份清醒,行动上恪守一份理智。在追求功名时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选文有删改)(1)在第段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追求功名危害性极大,应保持心地干净。B.追求功名为世人所认同,但应取之有道。C.功德是追求功名的修养,重在克己利他。D.积累功德,有助于我们正确树立功名观。(3)梳理文章思路,完成填空。
21、 文章从解说“功名”起笔,先阐述了_,然后议论了_,接着进一步阐明了_,最后归结出了_(中心论点)。(4)你是否赞同第段画线句的说法?请用举例论证或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理由。 【答案】 (1)因此(由此可见,综上所述等)(2)A(3)人们对待功名的态度各有不同;我们应正确对待功名(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追求功名时我们要积累功德;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功名观(我们要坚守本心,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4)【示例】同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中所想的从来不是什么功名,而是如何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让“全中国人不再挨饿”,“造福全人类”,这足以反映他的品格和胸襟。同意
2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在功名面前始终保持“神清思澈,心地干净”,他一心辅助刘备父子,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展现了令人称颂的品格和胸襟。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思考。阅读文章,可知这篇议论文在结尾部分归纳总结出中心论点,所以横线上应填写“因此”“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表示总结性的词语。 (2)分析文章内容,可知第四段“追求功名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阐述了如何让正确对待功名,由此可知A项“追求功名危害性极大,应保持心地干净”说法不正确,B项“追求功名为世人所认同,但应取之有道”说法正
23、确。根据第六段“功德是利他的,是修养升华而成的一种帮助别人的智慧。对待功名、功德的态度,可以映照出一个人的品格和胸襟”可知C项说法正确。根据最后一段“在追求功名时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可知D项说法正确。故选A。 (3)文章第一段解说什么是“功名”;第二、三段阐述了人们对待功名的不同态度;第四、五段通过列举反面事例“追求功名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第六段进一步阐明“追求功名时,我们还要积累功德”;最后一段归纳总结出中心论点:我们要坚守本心,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据此作答即可。 (4)选取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名人事例来回答即可。示例:同
24、意。陶渊明做县令的俸禄只够买五斗米。一天,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因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乡下种田去了。陶渊明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对待功名的态度充分证明了他的品格和胸襟。 故答案为: 因此(由此可见,综上所述等) A 人们对待功名的态度各有不同 ; 我们应正确对待功名(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 ; 追求功名时我们要积累功德 ; 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功名观(我们要坚守本心,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 【示例】同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中所想的从
25、来不是什么功名,而是如何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让“全中国人不再挨饿”,“造福全人类”,这足以反映他的品格和胸襟。同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在功名面前始终保持“神清思澈,心地干净”,他一心辅助刘备父子,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展现了令人称颂的品格和胸襟。 【点评】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注意结合语境,明确分句关系,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本题考查文章论证思路,首先通读全文,明确隔断内容,然后划分段落层次,总结文章论证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补充议论文论据的能力。首先要明白论据的类型,然后从积累中选择真实而
26、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4议论性文体阅读学生的精神叶圣陶 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中国“四书”上有两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精神”的先决问题。 现在开始来讲学生的精神了。学生精神大约分为三点。 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
27、例如别人要我们信仰国家主义,我们必须明了国家主义的内容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针。其他,社会主义亦然,无政府主义亦然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一个问题来了,“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 。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以为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所以我们学生求学,第一步就要有科学的精神。 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譬如园丁栽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务须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那么,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改造社会也是一样。尤其
28、是我们学生,因为是领导民众的中坚分子,倘用乱刀斩麻的手段,必引起一般民众起畏惧之心,怎样还讲得社会改造?所以我们要社会改造,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如此才有社会改造的希望。不然,任你如何轰轰烈烈倡社会改造,社会还是不能改造的。 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现在中国学生在普通情形的时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的关头,就看得清清楚楚
29、。各人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中国民众的不能团结,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所以我们处在任何的环境里面,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决不能少的,尤其在我们学生时代。 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选自叶圣陶集)(1)文章是围绕什么观点展开论述的? (2)请说出选文第段句子中划线词语“这”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精神”的先决问题。(3)下面材料如果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做合适?为什么? 明朝的方孝孺先生,当燕王棣篡位之时,使他草“即位诏”,他大书“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夷十族。当燕王篡位之时,势力胜过现在的任何军阀,但不能
30、压迫方先生一笔锥。(4)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1)今日的学生及一般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2)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意思对即可。(3)放在第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孺的事例体现了读书人具有的坚强的人格,这和第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4)首先,由中国学生及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点。文章的标题是一个短语,不可能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但它却表明了全文
31、论述的话题。文章是从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很容易自满的通病开始谈起的,综合整个文章特别是结尾“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考虑,在“学生的精神”前加上主语“学生及一般教员”,即是选文的论点。(2)本题考查词语的指代意义。“这”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仔细阅读“这”前面的文字,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3)本题考查论据的分析与运用。先确定材料中事实论据表明的观点,这则有关方孝孺的材料体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然后对比,阅读原文每个段落,找到文中不同段落的分论点,总结所给的基本内容,确定材料可以作为哪一个段落的论据。本文中只有第段的论点与材料表明
32、的观点有关。最后,验证,将所给材料代入确定的段落,验证与该段观点是否相符。(4)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文章开端由“通病”引出论题,然后围绕观点论述了“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最后,重申了论点。作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运用“先”“再”“接着”等表示起承转合的词语组织语言。故答案为:今日的学生及一般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意思对即可);放在第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孺的事例体现了读书人具有的坚强的人格,这和第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33、相符;首先,由中国学生及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文章的题目、开头段、结尾段、中间,如果原文中没有明显的语句,则要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合理地概括信息;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本题考查判断论据和补充论据,答题时应注意,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
34、,紧扣观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补充倒立论据时,要引用权威性的名言警句,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本题主要考查了论证思路的问题,本段首先突出分论点,然后引用名言,举出事例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段。据此解答即可。5议论性文体阅读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张贵勇 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毁”了。“8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固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金周不再“黄金”。 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孩
35、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能自主掌握的时间。”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许多家长常告诫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走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与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
36、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家长
37、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们多游戏,多感受世界。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抑或陪伴孩子从听读英文绘本开始;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
38、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家庭教育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选自2017年10月9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段有何作用? (3)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期补课,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这种想法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B.一个合格的家长在于,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C.不懂“科学”的家长会陷入知识的误区,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D.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空间。【答案】 (1)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或: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2)自然地引出文
39、章的论题。充当证明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3)举例论证、比喻论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一位家长的话,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运用比喻论证,将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其危害性,从而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4)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把握中心论点。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寻找论点的一般方法,看题目、看开头句、看第一段的末尾句、看文章各个段落的开头、看文章的结尾等。其次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确定论点。这篇议论文的标题,很明确地提出了“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这一观点;然后看段,作
40、者从教育理念、教育规律、孩子成长规律等方面,具体论述“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这一观点;最后在第段中,做了“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的总结。综合来看,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用标题来概括,当然也可以以“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的肯定句式进行概括。本题考查分析第段的作用。解答时分三步:第一步,在通读全文,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明确文章是论述“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这一观点的;第二步,细读第段,叙述中秋国庆假期家长强迫孩子送去补课的事件,进而引出第段的最后一句“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第三步,分析第段的作用,联系论题“家庭教育”,明确这一段起了引出论题的作用;联
41、系中心论点,明确起了论据的作用,从反面论证论点。综上,分条目作答即可。本题考查议论方法及其作用。题干中“哪些论证方法”表明此段应运用了不止一种的论证方法。解答类题目,要掌握基本的论证方法,要明确论证方法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具体答题要先从论点的角度总结论证内容,再说明论证了什么论点。第段先是举例子,直接引用了一位家长有关教育焦虑的心声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然后把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因攀比而产生的教育焦虑的危害。本题考查文意判断。A.文中“这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这里去掉“或许”就与
42、文意及现实情况不相符了。故答案为: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或: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自然地引出文章的论题。充当证明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举例论证、比喻论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一位家长的话,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运用比喻论证,将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其危害性,从而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通读全文,可以明确第一句就是论点,但是要用完整的陈述句进行表达;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
43、作用,首先要明确这段论证了什么内容,然后结合全文的行文思路进行分析,可以从结构严谨的角度解答;解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要点,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审题后确定答题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的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语句提取出来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
44、够统摄全文.作答。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以“拙诚”赢“百巧”郝启荣 “宁为世人笑其拙,勿为君子病其巧。”现实生活中,一个质朴拙诚的人,因待人接物老实可靠,往往容易获取信任;经常自作聪明的人,机关算尽、处处讨巧,却令人感觉圆俗奸滑,不能不防。 为人,贵在朴讷诚笃。韩非子记载,魏文侯与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临出发前刮起大风,遭随从劝阻。文侯说:“不可。以疾风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于是他亲自驾车前去,告知守山之人作罢。守诚,是做人之根本,做事的前提。翻阅史书,晏子为何能被齐景公委以重任?周勃何以被汉高祖托付大事?一个“诚”字,正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对个人来说,诚信重千钧,因拙诚赢得的公信力与感召
45、力,不仅能感染人、打动人,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与拙诚对应的是“百巧”。这种行为,看似精明、实则愚笨,时常聪明反被聪明误。三国时,李康在运命论中专为巧伪的滑头画过群像:“俯仰尊贵之颜,逶迤势利之间;意无是非,赞之如流;言无可否,应之如响。”投机取巧之人,多善于利用花言巧语来苦心钻营,处心积虑谋求私利。郁离子记载,越国商人虞孚在吴国卖漆,本来可以稳获厚利,但他偷偷掺假导致漆料变质,结果弄巧成拙、信誉扫地,最终沦为乞丐。可见,“取巧”实则“巧取”,尽管占了一时的便宜,但失去的却是众人的信任。 现实中,坚守拙诚,殊为不易。在我们身边,有些人虽然在道理上很清楚,但行动上还是喜巧厌拙、外诚内滑。有的
46、当“两面人”,把忠诚喊得山响,表态时信誓旦旦,暗地里却腐化堕落,直至身陷囹圄;有的在工作中媚上欺下、虚多实少、阳奉阴违,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玩数字游戏“兵法”太多、“机谋”太深、过度“包装”,其本质上是诚信不足,缺乏实干与担当精神。其结果,也只能是自欺欺人、适得其反。 没有诚信,人生的高楼便会地基不稳,事业的巅峰也只能昙花一现。做人如此,为官从政更是如此。讲诚信,向来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纯洁,不能欺骗自己,不能欺骗人民,也不能欺骗古人。这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杨善洲恪守“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诺言,退休第三天就走进大山,绿了荒岭,也造就了一片精神绿洲;_。大道至简,与其热衷搞花活、玩心计,不如静心干事,以徙木立信的拙诚、愚公移山的韧劲克服困难、创造奇迹。 周恩来同志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自觉做老实人而不是“老练人”,讲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个人才能把做事的原则内化为做人的准则,成就真正的自己。(选自人民日报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