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2学生齐背。问:这首诗中,李白在思念什么?3让我们带着思念之情,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夜书所见,它的作者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出示:读题)谁还记得叶绍翁?
2、(补充简介:著名诗人,浙江龙泉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长期隐居在钱塘西湖之滨)二、解诗题,知作者1怎么理解“夜书所见”? 2解诗题(学生说,师补充讲评-在夜里书写下自己所看到的景色。)-作者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来读一读古诗吧!三、初读古诗 1一读(1)打开课文,自由读诗两遍,生字自己拼读,读通诗句。(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教学多音字、生字明意。(出示:拼读多音字,指导写生字两遍,反馈投影)(3)齐读全诗。2二读(1)在诗中,作者写下了哪些景物呢?看课本,轻声朗读,用“-”标出诗人所写下的景物。(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3三读
3、(1)理解“注释”A大家看课文,在古诗的下面,还有什么?与下面注释里的对应起来的,注释能帮助我们读懂诗句。b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找到了吗?c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展开“促织”,说说“蛐蛐”名称由来)我们班的同学前两天也去捉蟋蟀了,有的同学还带来了。(实物投影)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还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诗句的意思。(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体会“萧萧”风声的凄冷。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师说:它春天发芽;夏天叶茂;可到秋天,
4、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体会作者感受,由“寒声”引发了作者身体和心中的寒意。(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晚上,诗人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顿感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吹落了梧叶,也吹动了叶绍翁的感情2相机理解“客”、“情”。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地作客。诗人很长时间未回家,越是思念家乡,越让诗人感到孤独和凄凉,读-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
5、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出示三、四两句。读诗句,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引导板书,连词成句)2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反问:诗人真的看到儿童在捉蟋蟀了吗?)(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知道”的意思。“挑”文中注释是“用细长的东西拨弄”,你们怎么会认为是在捉蟋蟀呢?(2)为什么诗人会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夜已深,篱笆边还有灯亮着,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捉蟋蟀的。板书:回忆童年再解课题引:诗人小时候是在哪里捉蟋蟀的呢?(同学们前两天捉蟋蟀的时候心情怎么样?那么作者想到自己小时候捉
6、蟋蟀的情景,心情怎么样?可是他想到自己现在年纪大了,又远在异乡,心情就更加深化思念家乡之情)(3)那么诗人是先看到篱笆边上的灯的,还是先想到有儿童在捉蟋蟀的呢?那诗中为什么要先写“知有”,再写“夜深”呢?(引导从押韵和情感变化两方面来体悟)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五、读背古诗1出示整首诗。让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吧。2指导有感情背诵。六、课中练习。七、拓展1叶绍翁是南宋著名诗人,他写的很多诗都很有名,除了夜书所见,还有游园不值、嘉兴界等。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游园不值,让我们再读一读吧!2在古时候,还有很多诗人也和叶绍翁一样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其中张继写的枫桥夜泊也广为传诵,让我们来读一读。(1)出示枫桥夜泊枫桥夜泊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 注释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姑苏城外寒山寺, 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苏州的别称。八、小练笔练习(看时间)写写捉蟋蟀的情景。九、总结:指名读诗。自古以来,怀乡思亲的诗句好多好多,孩子们,课外再去找一找,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思乡之情夜书所见 儿童 促织 情 回忆童年 篱落 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