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壁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里的非常重要的文章。这是北宋著名大家苏轼因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贬后写的一篇游记,有很强的思想性。另外,这又是一篇文言文,根据教学大纲: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掌握常见文言实、虚词的要求,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传授学生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并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的双重任务。二、学情分析经过第一册文言文阅读的学习,学生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不够完善;另外,还缺乏自主鉴赏的意识。基于以上对教材的
2、分析,立足于学生的现状,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设计依据:为了巩固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2、能力目标:深入分析文章内涵,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并作出评价。设计依据:为了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3、情感目标:学习苏轼面对挫折、困难乐观、豁达的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
3、景、情、理统一的特点。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并作出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鉴赏能力。四、教法、学法:根据新大纲,“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的要求,结合本文骈散结合、声韵优美,节奏富于变化的特点,我拟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我主要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他们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完成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的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大意;第二课时重在对文本思想内涵进行研究性的讨论学习,完成鉴赏方面的目标。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诱思探究教学论,具体作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思考,写好发言稿,以交流、讨论的形式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五、教学过程
4、第一课时:作者简介、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思路(一)创设情境,以情激情(2分钟)播放多媒体录音念奴娇-赤壁怀古,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情绪氛围,引入课文。设计依据:用富有激情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渲染情感,做到创设情境、以情激情。(二)作者简介:(5分钟)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本文正是写于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设计依据:简单的介绍苏轼有助于学生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三)通读全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0分钟)第一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第二环节:请几位学生逐
5、段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整理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及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如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设计依据:文言基础知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让学生做好积累,十分必要。(这一部分用多媒体展示)(四)熟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10分钟)采用教师点拨,学生默读、讨论法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设计依据:整体感知,了解大意,为第二课时的鉴赏做好准备。(五)自主学习:(8分钟)目的:当堂知识,当堂消化。1、
6、学生自主梳理文言基础知识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探讨研究,鉴赏文本(一)复习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分钟)(二)鉴赏文本,学生齐读课文,探讨景、情、理的关系。问题设计:(1)第1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2)第2段怎样描写箫声的?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3)从第3段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4)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讨论提示:(1)清风、江水、明月美好景色,泛舟者心情欢畅,其“乐”之甚。(2)“怨”“慕”“泣”“诉”-“哀”“凄切婉转”。(3)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
7、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4)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客人的话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痛苦)设计依据:本环节主要采用动口议、动笔写和问题引导法。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对
8、学生难以理解的语句加以指导归纳,最后小组派代表来展示学习成果。本环节由老师引导探索活动,铺设探究台阶,通过师生交流,诱导学生自主总结结论;通过生生合作交流,获得学习成果。锻炼了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和探究文本的疑点、难点,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等能力。以上四个问题,循序渐进,完成第二层次的教学目标,耗时控制在25分钟左右。(三)拓展延伸,对比阅读(10分钟)结合基础训练,自读后赤壁赋。指导学生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提示:两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前赋所写,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写岸上;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影;前赋主要谈玄说理,后赋则侧重叙事写景;前赋主
9、调旷达乐观,后赋略为虚无缥缈。两赋同是苏轼得心应手的力作名篇。林西仲评语:“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设计依据:此环节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阅读面,培养对比阅读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四)作业设计(5分钟)结合本文和苏轼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设计依据:学习苏轼面对挫折、困难乐观、豁达的态度;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五、 时间安排复习导入(分钟)鉴赏文本 (25分钟)拓展延伸 (10分钟)作业设计 (5分钟)六、 板书设计游 景 乐 (以景动人)“水月”歌 情悲 (以情感人)问 理 喜 (以理警人)设计依据: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做到条理化。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