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五篇.pdf

上传人:紫*** 文档编号:5511075 上传时间:2024-11-12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44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五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五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五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五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五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五篇 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篇 1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推进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城市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支撑。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卫生工作,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积极探索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一、基本情况 市城区社区卫生大部分归属市卫生局管理,属船山管理的有 6 个,其中通过省卫生厅验收合格 4 个,分别是高升、南强、灵泉、育才,在建 2 个(广德、凯旋),社区卫生服务站 1 个(顺城社区卫生

2、服务站);占地面积 8930.37m2,设备总额102.9 万元,开设床位 122 张,有人员 175 人(其中执业医生64 人,执助 18 人,注册护士 25 人,医技人员 18 人,公共卫生 18 人)。基本建立起了以城市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前哨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二、主要成效 1、加强领导,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区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社区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制定了社区卫生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加大了财政投入,近 3 年区财政每年安排 40 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2、健全规章,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

3、行。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市卫生局也下发了遂宁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服务实施准入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做到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同时还进一步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社区医务人员道德规范、社区双向转诊制度等规章制度,为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运行提供了保障。3、合理布局,科学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区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和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基本标准,及时出台了配套文件及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整体规划。4、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近两年,先

4、后举办和参加省市社区卫生管理及技术培训学习,培训 30 人,有效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水平。5、完善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精神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融为一体,积极开展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医药咨询、免费体检、慢性病管理等,普遍为辖区内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对老年人实行上门服务,对慢性病人定期检查、跟踪服务,构建起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三、存在问题 社区卫生自建立以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受到了市民的普遍欢迎,但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

5、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1、管理体制不顺。社区卫生设置、规划、管理由市卫生局负责,目前船山所辖的 6 个街道办事处仅有高升街、育才路、凯旋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隶属我局管理,其余镇江寺、介福路、南津路的社区卫生属市局管理,不属我区管理的广德、灵泉、富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归我局管理。2、业务用房困难。尽管政府要求街道办事处为社区卫生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和必要投入,如免费或低价提供业务用房,但从我区目前管理的 6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看,无 1 个是由街道投资或无偿提供。3、缺乏全科医疗服务人才。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合格的全科医疗人员。现在的 20 名全科医生是专门负责到社区居民家收集信息人员,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全

6、科医生。4、社区卫生服务经费保障不足。一是预防保健经费不足。社区卫生机构一方面要为自身生存获取收入,另一方面还要承担社区公共支出,出现了预防保健做的越多,垫付经费越多的现象,使社区卫生服务难以维继。二是保健教育经费缺乏。目前健教、保健咨询等宣传材料费用均由社区卫生服务承担,因费用短缺,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处于两难境地。5、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尚不配套。由于现行医疗保障制度限制,公费、劳保、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报销尚未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围,许多病人因报销问题,而不能参加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许多可以在社区中得以治疗的病人,只能滞留在大医院,加重了病人的医药费开支。6、保健意识淡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知

7、识了解较少,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健康投入意识差,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难度。四、对策建议 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切实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精神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八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市、区政府要建立稳定的筹资和投入机制,应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人口定额补助工作经费,适当给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次性建设经费,对其设备更新和业务培训给予适当的补助,并将以上项目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要尽量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用房。2、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公开招聘全科医学、护理学大中专毕业生等优秀

8、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从编制、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按照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川编办*年4 号)给予落实,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给予奖励;鼓励医务水平较高的离退休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并给予相应待遇。3、进一步完善大中型医院对口帮扶社区卫生制度。通过设备援助、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医疗协作等方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扶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4.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扩大其基本医疗保险

9、支付项目,进一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定位;要实行政府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药品,实行医药分开以减轻群众药费负担,从而引导群众积极到社区医疗机构就诊。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篇 2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现就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如下:一、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奉行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温州”和“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建设,市人大常委会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支持,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市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医疗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10、。截至 2019 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 5794家,医疗机构床位总数 44058 张(其中重症医学科床位 461 张),医疗卫生人员总数 85431 人(其中卫技人员 70248 人);按户籍人口测算,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 3.62 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51 人,每千人口床位 5.29 张。全市人均期望寿命 81.71 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 170.08/10 万,孕产妇死亡率 3.17/10 万,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97,婴儿死亡率 2.01,主要健康指标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医疗卫生战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受住了空前严峻的考验,

11、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赞誉。(一)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共设立乡镇卫生院192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89 家,村卫生室 2281 家,“20 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形成。投入流动社区卫生服务车151 辆,偏远山区、海岛群众实现“家门口就医”。坚持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模式优化。率全省之先建成 19 个县域医共体,实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全覆盖,瑞安市医共体省级试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洞头区在医共体建设中探索慢病分级诊疗试点等特色做法,获国家、省两级卫健委领导点赞;苍南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与辖区 4 个医共体的一次性谈判、集体签

12、约,得到省政府成岳冲副省长批示肯定。启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 年基层基本建设投入 8.45 亿元,新改扩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 38 家,改造提升村卫生计生室 216 个。全省首推“全专融合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设,组建队伍2107 支,建立基层健康管理服务基地 13 个、服务点 91 个,完成 15.6 万户低收入农户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签约服务率达38.67%,其中十类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 75.12%。推进温州-上海嘉定全科医生培养合作项目,每万户籍人口全科医生数同比提高 15.43%。全市累计招录定向培养基层医生 1703 人,全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现场会在温

13、召开。探索开展慢病医防融合试点,基层糖尿病防治项目通过全国唯一专项评估。2019 年,全市县域就诊率平均增幅达 5.14%,基层就诊率达65.16%,居全省前列。(二)疾病预防控制水平持续提升。传染病早期发现和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覆盖近 335 家医疗机构,建成覆盖市、县两级的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网络,全市 12 家疾控机构均建有 PCR 实验室,市疾控中心检验能力始终排在全省前列。实施智慧预防接种服务,研发医疗机构产院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县级疾控系统疫苗出入库追溯全覆盖,实现流程更便捷、接种更安全、信息更透明。传染病控制成效明显,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未发生因防控不力

14、导致的甲、乙类暴发疫情,经受住了登革热、新冠肺炎等疫情的严峻考验。慢性病防控效果显著,省级慢病示范县创建实现 11 个县(市、区)全覆盖,创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2 个。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小学生“明眸皓齿”工程,打造儿童青少年近视和龋齿综合防控的温州样板。职业健康管理不断加强,启动实施尘肺病攻坚行动,在矿山、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治理,重点行业职业危害风险评估、重点职业病监测与风险评估县级开展率均达 100%。(三)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全面加强。院前急救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急救站点增至 92 个,其中市区 17 个;抢救监护型救护车增至 219 辆(其中负压救护车增至 19 辆),达

15、到每 5 万人配备 1 辆救护车的标准;将洞头区纳入 120 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实现四个区急救站点 120 统一调度;院前急救市区平均反应时间为 11.62分,相比 15 分钟的国家标准提速 3.38 分钟,各县市均低于 15分钟。卫生应急能力不断加强,11 个县(市、区)创成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创成国家级卫生应急示范县 1 个,启动浙南卫生应急保障基地建设,探索形成海陆空立体式快速救援模式。血液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全市献血服务点增加到 52 个,2019 年无偿献血首超十万人次,血液采集人次增速领跑全省,临床供血总量稳居全省首位,血液酶免检测覆盖率和血液核酸检测覆盖率达 100%。持续升级输血

16、管理信息系统,强化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推进临床精准输血和科学合理用血。(四)卫生综合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初步形成全行业综合监管格局,市本级建成“智慧卫监”平台,深入开展医疗乱象整顿、公共卫生监督、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和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切实规范医疗秩序,保障公共卫生安全。2019 年,共出动执法人员 3.89 万人次,监督检查各类机构 3.29 万家,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3018 件。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开展高频次的执法巡查,执法巡查力度、行政处罚力度及问题检出率均居全省前列。(五)重点人群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妇幼保健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成覆盖城乡的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

17、络,妇女“两癌”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面不断扩大,孕产妇、婴儿和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位稳定。精神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和流浪精神病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 99.37%,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形成“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养医签约”的多元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全市共有医养结合机构 24 家,开设床位 4533 张,设置医疗康复护理型床位 6582 张,每千名老人医疗康复护理床位达 4.35 张,打造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获批全国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启动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不断提高

18、老年人健康获得感和健康水平。(六)医疗卫生服务质效大幅提高。医学高峰建设加快推进,启动实施区域标志性医学中心、品牌学科建设和市直医院人才学科双倍增行动,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获批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入选浙江省十大医学重点培育专科;温医大附一医呼吸介入科获省级重点实验室,另有 2 个专业入选省级重大疾病诊治技术研究中心;高血压专病华东中心落户温州;全市 3 家医院科技影响力进全国 100 强,21 个临床专科进全国 50 强,社会办医活力持续释放,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全市共培养国务院特殊津贴 2 人,引进“国千”“国万”“省千”“省万”等高层次人才 7 人,温医大李校堃校长成为第一位本土产生的中

19、国工程院生命健康方向院士。加快融入“长三角”,建立合作专科 44 个,名医(院士)工作室 16 个,与上海大学就共建医工结合温州研究院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顺利挂牌成为上海大学附属医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2019 年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同比提高 1.31%,公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的医疗支出同比降低 4.66 元。智慧健康服务加快发展,市级医院高峰排队平均时间 2.42 分钟,县级医院排队平均时间 2.46 分钟,门诊和病房智慧结算率分别达72.32%、69.17%;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医学影像云平台,实现检验检查互通,获国家健康惠民优秀案例;启动 5G 云诊

20、疗平台建设,创新智慧医疗新模式,群众看病就医更舒心、更便捷。(七)健康温州共建共享加速形成。探索健康影响评价试点,龙湾区被国家卫健委列为第三批全国健康促进区试点名单,瑞安、乐清等地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县(市、区)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促进行动,实施健康教育“百千万”工程和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等活动,提高群众健康知晓率和参与度,2019 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 25.76%,同比提高 2.39 个百分点。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市区(鹿城、龙湾、瓯海、洞头)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综合评估,5 个县巩固国家卫生县城顺利通过复审,省级卫生乡镇实现 114 个乡镇全覆盖。深入实施“五五

21、健康基础工程”,打造各类健康场所、健康元素,全市确定健康县城试点 2 个、健康乡镇试点 21 个、健康村(社区)试点 69 个、健康单位试点 60 个、健康家庭 7072 户、省健康促进金牌学校 5 家、银牌学校 57 家,创成省健康促进医院 6 家、市健康促进医院 23 家。加快推进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工作,提高病媒生物控制水平,市区通过 C 级确认,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二、存在的问题 在这次疫情应对中,我市在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迫切需要我们采取坚决有力的举措切实加以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全市医疗资源总量逐年提高,但人均资源配置不足,

22、区域医疗布局不够均衡,尤其是基层薄弱问题更为突出。截至 2019 年底,全市共有床位数44058 张,千人床位数 4.74 张,按全省平均 5.98 张测算,床位数缺口 10592 张,主要是传染病、精神病、妇女儿童等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床位配置存在较大缺口。现有综合医院、中医院感染病区专业设施与能力建设相对薄弱,尚不能在突发大规模传染病疫情时快速改造成“平战结合”的感染病房,隔离病房、负压病房的数量储备还不充足;部分县级医院发热门诊建设亟待加强。二是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直被视为公共卫生的“守门人”,承担特殊的使命和责任,在防范重大疫情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

23、色,但目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定位还不够清晰,仅作为技术指导机构,没有发布疫情数据和部署防控措施等行政权力,“吹哨权”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不充分,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激励机制等方面相对薄弱,造成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引才留才难。三是医防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的医防融合还有很大空间,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相互联动还不够紧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设置传染病诊室、缺乏传染病专业培训,对传染病的早期辨识和筛查能力不足。院前急救体系与重大疫情防控需求还有差距,负压救护车的数量(疫情初期仅 6 辆,现增至

24、19 辆)无法满足病人转运尤其是确诊病人转运的需求。实验室检测能力亟待加强,以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筛查需求。四是药物器械应急保障体系亟待建立。面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日常医疗物资储备并不能满足应急需求,保持应对疫情的生产能力尤为重要,而我市药物器械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在这次疫情应对中,医疗物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在应急医疗物资生产、储备、采购、物流、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迫切需要建立平战结合的医疗物资储备供应体系。三、下步工作安排 目前,我市已启动温州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注重从体制机制上创新,着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推动重大政策创新、重大改革落地、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到 2022

25、 年建成与有效应对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挑战相匹配、与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覆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全过程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基层社区公共卫生治理、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院前急救保障、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应急医疗求助、应急物资保障“六大能力”全面提升,打造浙南地区公共卫生高地。(一)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健全各级政府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建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制度,进一步完善指挥体系、强化技术支撑。在市疾控中心设立市级公共卫生研究院,搭建公共卫生高层次研究平台,提升公共卫生事件指挥决策参谋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健全不同级别和规模事件的

26、监测、预警、报告、救治、管控等应对处置方案。依法明确应急响应的主体、等级、程序和方式,形成分级分层快速灵敏的应急响应机制。二是完善监测预警机制。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等为重点,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系统,完善各类监测哨点布局。优化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的信息推送、会商分析和早期预警制度,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相关场所、人员、行为、物流和气候等特征分析与疫情追踪,及时监测预警高危区域、高发季节和高风险人群。各级疾控机构依法、独立、准确、及时发布疾病风险提示和预警信息。医疗机构和个人诊所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

27、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更好发挥医疗机构疫情“吹哨人”的作用。三是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综合应急、卫生健康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推进长三角、市际公共卫生合作,建立防控工作的平时会商和战时会战机制。坚持把城乡社区作为防控工作的最前线,落实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的公共卫生责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机制,推动专职网格员、社区全科医生、基层公安民警、社区干部等多方联动,培育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筑牢公共卫生基层治理体系。推进疫情、舆情、社情综合管控,统筹防风险、战疫情和保稳定各项工作。(二)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持

28、续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县域医共体框架下的乡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重新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数量,到 2020 年底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至少达到省级标准最低水平以上,2022 年底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至少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设康复护理床位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标准配备编制。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室设置,其他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专门部门和专职人员负责公共卫生工作,推进村级卫生室公共卫生哨点建设。做好学校和托幼托育机构医务室(保健室)建设,配备专职或兼职卫生技术人员。二是健全稳定长效的基层卫生运行保障机制。全面推进

2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严格落实政府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责任,建立专项补助与付费购买相结合、资金补偿与服务绩效相挂钩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新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由政府按定项定额购买的办法给予补偿;对民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进行合理补助,并将符合条件的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执行与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同的医保支付和报销政策。三是持续强化基层卫生专业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采取新改扩建等形式,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基层卫生应急业务用房建设,到 2022 年底前,中心镇卫生院基本建成标准化感染性疾病门诊,其他乡镇卫生院(社区

30、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相对独立的传染病诊室。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加大基层医疗设备配置,加快推进基层医疗机构 5G网络全覆盖,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改善基层卫生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深化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模式转型,全面推广互联网+签约服务,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慢病连续处方、第三方配送和线上续方,落实签约差异化医保支付政策,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三)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一是探索建立符合温州市情的管理体制。深入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和功能定位,强化疾控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统筹、协调、谋划和管理职能,形成具有技术管理为基础和业务管理相协同的新型体

31、制机制。配套落实市、县两级疾控人员编制,至 2022 年底前逐步配齐配足。推动将疾控机构纳入政府考绩体系,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对医疗机构的考核内容,通过绩效考核督促各级疾控、医疗机构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二是巩固提升疾控业务水平。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实施疾控网底工程建设,强化以疾控为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干,市、县两级公立综合医院为主要救治力量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合理构建统一质控、资源联动、信息共享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打通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的人员柔性双向流动通道,允许疾控机构人员在医疗机构执业,建立临床医师在疾控机构的规范化培训制度。探索建设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公共

32、卫生临床中心,充分依托和利用温州医科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建立公共卫生人才定向委培机制,培养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每年培养 100 名本科以上毕业生。三是优化运行管理保障机制。实施疾控硬件设施提升工程,“十四五”期间建设市疾控中心实验大楼、P3 实验室和应急消洗中心,改善仪器装备条件,统筹满足区域内快速检测需要,提高传染病、健康危害因素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加强信息数据网络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市级公共卫生大数据中心,实现对各类公共卫生信息的实时监测、动态管理、综合分析和预警研判。四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爱国卫生工作常态化机制,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联动推进美丽田园、美丽乡村

33、、美丽城镇、美丽城区建设,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创建成果,扎实推进卫生村镇创建。深入实施健康温州行动,持续推进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五五”健康基础工程和健康素养进文化礼堂等系列活动,全面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发挥各级爱卫办、文明办、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社会团体作用,引导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爱国卫生运动,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 一是实施硬件设施提档升级。落实专项经费,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建成高效严密的重大传染病三级救治网络。改善县级发热门诊、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业务用房条件,更新换代医疗装备,完善医疗废弃物、污水处理等后勤保障设施。二级以

34、上医院建成规范化感染性疾病门诊。提高患者收治能力,实现每个县(市、区)至少 1 家医院具有独立的达标传染病楼(感染病楼),县级医院应具备在疫情发生时迅速开放传染病病房的能力。建立健全全市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库,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加快推进市六医二期和三期、浙南公共卫生紧急医疗救援基地等市本级,以及 25 个县级公共卫生重点项目建设,争取项目早实施、早建成、早投用,全面提升我市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能力。二是加大医疗救治能力储备。强化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储备,按传染病类型组建不同专业医疗救治专家团队。加强常态化备战管理,每年至少开展 1 次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及个人防护培训,组织 1 次模拟演练。依托温州医科大学

35、优质教学资源优势,继续深化全科医生定向委培、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等工作,强化全科医生培养。加强可转化病区建设,每个县(市、区)重点改善 1 家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基础设施条件,扩增重症监护病区床位达医院编制床位的 2%-5%,并配置呼吸机等必要医疗设备,发生重大疫情时可立即转换。加快推进检测能力和实验室安全性建设,两年内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实验室达普通型 P2实验室标准,三级综合医院实验室达加强型 P2 实验室标准。引导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医疗联合体、医疗共同体建设,完善社会办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办医疗机构作用。三是构建高效医疗救治体系。

36、充分发挥温州医科大学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依托温医大附一医、附二医等综合医院平台,组建专家团队,深入开展重症治疗基础、应用和临床研究,切实提高重症救治能力和水平。加大医疗卫生高能级科创平台、医学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等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校地合作机制,加强联合科研攻关,积极打造浙南闽北医学高地,增强专业力量支撑。建立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物资储备制度,分区域、分层级落实物资储备和调配机制。加强基层采供血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应急响应动员献血机制,优化血液采集和血液运输应急保障。加强市县两级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的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挖掘整理经典中医药预防、

37、救治、康复药方,不断完善中西医联合救治机制。加快推进市级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实现全市传染病房、重症监护室、集中隔离收治点信息和视频数据共享,提升医疗救治效率。组建专业化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五)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一是推进院前急救体系一体化管理。制定出台温州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方案,加快发展与城市国际化水平相匹配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完善院前急救机构三级设置,县(市、区)建立独立建制的急救分中心,健全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点)的建设与管理体制。按标准提升(改造)一批、新建一批急救站点,到 2020 年底前达到城区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 3-5 公里,乡镇

38、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 10-15 公里(原则上每个乡镇至少设 1 个急救点)的目标。二是提升院前急救业务水平。加强院前急救宣传培训阵地建设,市级配置急救科普体验馆,各级院前急救机构根据当地实际合理配置急救科普宣传点;推进温州市急救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健全院前、院内联动培养机制。强化社会参与和法治保障,提高“平战”结合的专业化、常备化水平,培养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研究完善相关法规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及激励体系。加强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海陆空联动急救网络,提高重大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水平。三是加强急救车辆配置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逐年增加急救车辆配置预算投入,逐步配置高性能底盘日常急救车辆、

39、负压救护车和城市应急特种车辆(深涉水救护车、急救指挥车等),到 2022 年底,争取达到常住人口每 4 万人/辆的目标,其中负压救护车辆比例争取达 20%。科学设置与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相匹配的急救队伍编制,建立院前急救人员定向委培制度,完善院前急救人员转岗流动的保障机制,落实人才培养经费,鼓励院前急救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六)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应急医疗救助机制 一是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大病保障政策,加大大病保险统筹力度,夯实大病保险市级统筹,提高大病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稳步提高筹资水平和个人筹资比重,医保财政补助优先向大病倾斜。进一步调整大病保险待遇水平,

40、逐步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下调起付标准。进一步完善大病保险保障内容,探索将部分重特大疾病治疗必需的诊疗项目纳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二是健全应急医疗救助机制。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卫生健康部门制定相应诊疗方案,明确救治必需的药械清单,医保部门可临时将其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完善医保基金预付制度,针对收治患者较多的医疗机构,医保部门及时预付部分资金,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三是加大特殊人群医疗保险倾斜机制。适当降低贫困人群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进一步减轻贫困患者医疗负担。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完善大病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

41、。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探索建立重大疾病补充保险制度。(七)加强医疗卫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医疗卫生应急物资统筹调配机制。针对重大和新发传染病等突发事件,建立各类应急物资目录体系并动态调整,科学测算需求规模进行战略储备。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效能。通过政府采购、捐赠、定向配备等方式筹集物资,确保医疗机构防护用品储备一般不少于 10 天用量。建立医疗卫生应急物资统筹调配机制,制定物资调拨管理工作、防控应急物资库房管理等制度,实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筹、储备中心采供、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全方位闭环管理。建立生产、流通、储备、使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战时状态下的应急

42、扩容能力。完善基层防控物资保障机制。二是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和专项资金。依托浙南公共卫生紧急医疗救援基地,建设市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中心。依托大型药械流通配送企业,建立健全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运营机制,按照平战结合的模式,平时可作为药械物流功能合理使用。探索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解决建设资金。落实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专项资金。加强对统筹调配的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的基地建设、采购存储、运输调配、管理使用、日常运维等经费投入,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支持医疗卫生应急物资的生产流通储备。三是建设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化体系。加快推进市级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建设覆盖市域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院前急救、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化体系

43、,实现全市传染病房、重症监护室、集中隔离收治点信息数据共享。搭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市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为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应急能力提供信息化保障。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篇 3 各位领导、同志们: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推进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城市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支撑。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卫生工作,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在政府领导、社区

44、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积极探索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一、基本情况 城区社区卫生大部分归市卫生局管理,属船山管理的有 5个,分别是高升、育才、凯旋、龙坪、灵泉,除凯旋外,其余4 个均通过省检验收合格,社区卫生服务站 1 个(顺城);占地面积 x,设备总额 x 万元,开设床位 x 张,有人员 x 人(其中执业医生 x 人,执助 x 人,注册护士 x 人,医技人员 x 人,公共卫生 x 人)。目前 x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在装修建设之中,除育才、凯旋两个未开展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凯旋未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外,其余*个均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初步建立起了以城市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

45、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前哨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二、主要成效 1、加强领导,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区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社区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制定了社区卫生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加大了财政投入,前两年区财政每年安排 x 万元用于社区卫生基础建设工作,今年为支持医改,公共卫生经费按服务人口 x 元/人年预算,基本药物试点按 x 元/人年预算,同时在育才、灵泉、龙坪 x 个社区卫生基本建设都安排了匹配资金。2、健全规章,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市卫生局也下发了*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

46、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服务实施准入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做到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同时还进一步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社区医务人员道德规范、社区双向转诊制度等规章制度,为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运行提供了保障。3、合理布局,科学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区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和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基本标准,及时出台了配套文件及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整体规划。4、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近两年,先后举办和参加省市社区卫生管理及技术培训学习,培训 x 人,有效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水平。5、完善服务,

47、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精神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融为一体,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 9 大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服务情况见附表)。三、存在问题 社区卫生自建立以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受到了市民的普遍欢迎,但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1、管理及运行体制不顺。社区卫生设置、规划、管理由市卫生局负责,目前

48、船山所辖的 6 个街道办事处仅有高升、育才、凯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隶属我区管理,其余镇江寺、介福路、南津路的社区卫生属市局管理,不在船山行政区域的灵泉、龙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归我局管理,管理及运行犬齿交错。2、全社会对社区卫生支持配合不够。街道及居委会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不够支持配合,社区卫生工作开展被动;社区居民保健意识淡薄,对社区卫生工作不理解,认识上存在偏差,对卫生知识了解较少,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健康投入意识差,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造成较大难度。3、缺乏全科医疗服务人才,知识更新缓慢。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合格的全科医疗人员,现在的 20 名全科医生是专门负责到社区居民家收集信息人员,而

49、非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社区人员业务培训机会少,新观念、新业务、新技术、新设备匮乏。4、社区卫生人员待遇缺乏保障。社区卫生全是公益性质,无法创收,财政又没能全额保障社区卫生人员基本工资,且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自今年 10 月 1 日起在社区卫生服务机制实行绩效工资制,5 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新增经费 315 万元,财政压力较大。5、社区卫生人员编制较少。未按照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核定社区人员编制。6、双向转诊机制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危、急、重症患者转往上层医院,但上层医疗机构受利益驱使或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信任,很少甚至没有将患者返回社区康复,双向转诊能上不

50、能下,既不能有效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加大了大医院诊疗压力,更加重了群众看病就医的负担。四、对策建议 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切实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精神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八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采取政府主导,广泛宣传,力求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增强居民健康意识。2、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将社区卫生工作纳入街道、社区年度目标考核,推动社区卫生工作顺利开展。3、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专项经费投入。一是工作经费。市、区两级政府要建立稳定的筹资和投入分摊机制;二是对其设备更新和业务培训给予专项经费补助;三是工资及绩效。社区卫生人员工资及绩效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报告/总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