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架起数学与生活的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真实生活当中去,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一、创设情境 ,再现生活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例如,在找规律一课教学中,我由同学们爱看的电视剧家有儿女导入新课,替小雪选配服装参加聚会,搭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搭配规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又用选举男、女主持人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探究中来。整节课
2、同学们热情高涨,我又乘胜追击,让学生自己动手,对几种水果进行不同搭配。学生们在操作、观察中,使抽象化的问题具体化,轻松地掌握了搭配规律。二、捕捉素材,用于生活在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感知。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例如,教学找规律第二课时,同样从日常生活中的照相站队入手,让学生们排队参与到活动中来。又通过排名次、握手、寄贺卡、打电话等一系列生活实例把数学中的排列、组合规律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学好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
3、中的许多问题。三、实践应用,回归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最近我们在组织校园集体舞比赛,当要求学生排队时,我发现孩子们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我说明队列、队行时,学生们个个充满了自豪感,有一个学生这样对我说:“老师,拉成圆圈不正是上学期的间隔规律吗?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不正是咱刚学过的搭配规律吗?”话音刚落,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看了看马上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孩子们的这种表现真让我欣喜!是啊,“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孩子们养成了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形成了用“数学的头脑”来思考现实世界的意识,这不正是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吗?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
4、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四、突破教材,融入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改变某些例题“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机地将表格、漫画情境图、情景剧表演等引进数学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把要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融合起来,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虽然教材上要
5、求用两课时完成,但对于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半时难度较大,我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做些调整,如增加一课时的练习课,让每个学生带一个小闹钟来,在上课时先让他们拨出老师指定的时间,然后各个同学拨出自己最喜欢的时间,并问一问,为什么喜欢这个时间,最后让他们设计假期的一天,并且把每个时间点用钟拨出来,同桌互相练习。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既应洋溢着文化的气息,又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是现实的、丰富的。孩子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