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生物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 预习课文,了解有关感觉的相关知识。二、 收集“要下雨”前各种动物的相关信息;收集与眼有关的词语。二、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眼和视觉,本节课是学习了有关人体的营养、消化、体内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出等知识之后,向同学介绍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中眼与视觉的知识,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既是知识的介绍,又是很好的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注意用
2、眼卫生,关爱盲人的情感。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器官获得外界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的结构及主要功能。能力目标 ;尝试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的情况并作出解释、并设计探究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视觉有障碍的人群,渗透爱心教育,建立生物学观点。3.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教学难点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树立爱护眼睛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眼睛与视觉”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不仅对结构与功能感兴趣,更对与眼睛有关的疾
3、病感兴趣,尤其是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近视”,想要清楚地了解为什么。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利用启发性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认识,不断地培养能力。本章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系统的基本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的学习。三、 教学方法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探究法为主,结合讲述法、观察
4、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分析、讨论、归纳相结合以及师生共同探究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四、 教具准备投影片人眼球和照相机的结构对比猫瞳孔大小的调节眼球的结构模型,照相机(镜头能伸缩),视觉的形成,下雨之前等等录像资料。五、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俗话说:“天有不测之云,人有旦夕祸福。”自然界中的万物生灵之所以延续至今,是因为他们都有适应瞬息万变环境的本领,就以“要下雨”为例,想一想你所熟悉的生物会做出哪些反应? 【视频导入】播放“要下雨了”的录像资料。【百度视频】【学生活动】1、学生说出要下雨时一些生物作出反应的谚语。 2、
5、猜猜看:让某一学生再闭眼的前提下用手触摸不同的物体,说出名称。教师:在箱子中放一个苹果形状的计时器,用布蒙好。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上一眼。然后将你们的判断写在纸上。 用手摸的同学:是一个假的苹果; 用耳听的同学:是一个闹钟(是一块表); 用眼看的同学:是一个苹果形状的计时器。 教师:这些同学分别通过那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 学生:触觉、听觉、视觉。 教师:哪种器官认识事物更准确?学生:视觉。 3、学生说出与眼有关的词语。【百度搜索】预示天要下雨的谚语与眼有关的词语2、合作探究【教师活动】演示透镜成
6、像原理,演示照相机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在拍照时,镜头、光圈和胶卷分别起什么作用?播放投影片人眼球和照相机结构对比【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眼球的结构和相机的结构对比,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质疑,描述相机结构及原理,讨论发现眼球的结构和相机的关系。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睛的窗户在哪里呢?(出示猫的瞳孔变化图)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画的区别,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学生:中午光照强,猫的瞳孔就眯成一条线;晚上光照弱,猫的瞳孔就变成圆的了。 教师:我们的眼睛有没有类似的变化?【百度搜索】眼球的结构视频学生通过观察眼球结构的视频,自学识记教材89页图-46掌握眼
7、球的结构和功能。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以“我是xxx”说出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活动状态,与他们共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利用挂图归纳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并板书。【教师活动】瞳孔是眼睛的窗户,它通过调节改变自己的大小,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的强度。光线进入眼睛后,又怎样形成了视觉呢?(出示眼的结构示意图)这里有一个凸出的结构,哪位同学认识它的名字?播放课件视觉的形成并板书视觉的大致过程。【学生活动】归纳视觉的形成过程,通过搜集资料、讨论、探究得出结论。明确视觉的形成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
8、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进一步探究】播放投影片猫瞳孔的大小的调节,质疑:人的瞳孔大小也会改变吗?引导学生设计观察人的瞳孔大小改变的实验。【学生活动】学生回答观察结果,并进行猜想,设计探究实验,用手电筒,或其他方法进行试验。【知识链接】什么是近视?怎样预防近视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了解近视及其成因以及预防,通过调查班级内学生的近视率,引起学生注意爱眼、护眼、科学用眼。【引出情感话题】“假如我是一个盲人,我会怎样生活?”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鼓励学生说出他们将在生活中如何帮助盲人等残疾人。 讨论:凯伦曾经渴望上帝给她三天的光明,我们该
9、如何对待盲人?生活中你是否向盲人献过爱心? 【课堂小结】 1、让学生快速浏览全节教材内容,并回忆教师的讲述内容,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所学知识。 2、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收获。告诉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情感体验】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旋律中结束课程。板书设计: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一、眼球的结构 (教师板图)二、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透光) (折射) (成像) (形成视觉)三、近视的成因四、近视的预防六、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的理论依据是认知结构的学习理论。强调教师是引
10、导者,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创造思考情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再刻意的强调知识点。教师以人为本,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增减教学材料,例如:演示透镜成像原理,以达到更好的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生认知水平,亲身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比眼力,做游戏等,在愉快的心境中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同时发展学生进行推理和比较的能力,严密设计多种试验的能力,小组成员间合作和及时相互交流的能力。七、 教师个人介绍省份:吉林省 学校:洮南市万宝镇中学 姓名:赵东岩 职称:中教一级 电话:15886111821 电子邮件:dongyan66023通讯地址:吉林省洮南市万宝镇中学个人介绍:赵东岩 1986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兴安盟师范学校,多年来爱岗敬业,在教育第一线勤勤恳恳的工作,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成长,在生物学教学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曾经多次获得市、地级优质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