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体会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在学生已有连加、连减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学会笔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迁移
黑板出示: 65-23-17= 16+34+21=
1.学生独立练习。
2.学生汇报交流。说说连加、连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竖式计算的注意要点。
(二)情境感知
1.看情境图说信息。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3.学生汇报:
问题一: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求这一问题得先知道什么条件)
问题二:上去的人比下来的人多多少人?
4.揭示课题。
根据学生的问题,适时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学生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
2.尝试列式:67—25+28
3.汇报每步算式的意思。(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独立笔算。(教师巡查)
(1)分步笔算。
(2)简便写法。
5.引导学生说说笔算时的注意事项。(注意运算符号的变化)
6.引导学生探索问题一的其他解决方法。
例如:28-25+67,67+28-25等,若学生用67+(28-25)的算式来解决,引导并鼓励,同时可以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自然的导入下一环节──探究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67-25+28 72-(47+16)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发现。(小括号的出现,运算顺序的不同)
3.尝试笔算第二个算式。
4.重点讨论72-(47+16)有简便写法吗?如果没有,为什么?
三、巩固基础,实践应用
(一)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完成练习五的第6题。
让学生在辨析对错中发现问题,以利于自己在计算中避免类似的错误。
四、总结提升
(一)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二)谈谈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