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级教材分析一、教材整体说明(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共有十一个单元,按四大板块来划分分别是以下内容:数与代数:l 20以内数的含义、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l 、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4)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5)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6)能探索一些简单物体、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2、空间与图形(1)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2)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
2、词描述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3)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3、统计与概率能根据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或其他标准,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数学思考方面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感知抽象。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体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体会分与合的数学意义;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运算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
3、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体会有根据地进行思考的意义;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和相应的口算练习,培养最基本的加、减运算能力。3、在认识常见几何形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和问题,初步感受数学抽象和简单推理的意义。解决问题方面1、初步学会从事物的数量多少,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
4、置关系等方面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2、初步学会通过简单的数数、比较大小、加减计算以及观察、操作、分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3、初步学会用20以内的数描述和交流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情感与态度方面1、对数数、比较、分类、计算等与数学有关的活动感兴趣,具有喜欢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2、在建立数的概念、认识物体形状、讨论计算方法、表达思考过程等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3、在用简单的数表示事物的多少、用加减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以及用文字、符号表示简单规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4、知道在计算以及解决
5、简单问题等数学活动中有可能出现的错误,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下面阐述各单元的重难点1、数一数重点:初步会数个数是110的物体。难点: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2、比一比重点:认识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的含义。难点: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3、分一分重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4、认位置重点:能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访位。难点:体会一个物体的位置是与另一个物体相对的。5、认识10以内的数重点:熟练地数出数量是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难点: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了解“同
6、样多”、“多”、“少”的含义。6、认识图形(一)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名称和主要特征。难点:使学生能体会平面、曲面。7、分与合重点:数量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难点:在每一种分法中得出相应的数的组成,并联想出另一种说法。8、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重点: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难点:通过一图一式、一图两式、一图四式的练习,体会加、减法算式的内在联系。9、认识1120各数重点和难点: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10、20以内的进位加法重点:理解计算20以内进位加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计算的方法和规律,鼓励学生用不同思路进行计算。(四)课时安排全册教科书
7、的教学内容共安排了57课时,另有全册内容的期末复习4课时。全学期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作为机动,便于教师灵活地、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各单元的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一 数一数 1课时二 比一比 1课时三 分一分 1课时四 认位置 1课时五 认识10以内的数 10课时六 认识图形(一) 1课时有趣的拼搭 1课时七 分与合 7课时八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9课时丰收的果园 1课时九 认识1120各数 4课时十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0课时十一 期末复习 4课时建议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增加相应的数学思维训练课,常规训练课,以及必要的练习、复习评价课。二、分单元解读第一单元 (数一数)(二) 单元说明:小学
8、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十分重要。第一堂数学课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愉快地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品尝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喜欢数学,喜欢学习数学。第一单元教材选择儿童乐园里的一些场景,安排的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法表示每一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看”与“数”是了解生活中现象和事物的手段,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上述活动中还要进行初步的课堂常规教学。(二)重点例题:教材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种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是1台滑梯、2架秋千、3匹木马、4架飞机、5只蝴蝶、6只鸟、7朵花、8棵树、9个
9、气球、10个小朋友。学生要在这一部分里充分开展观察和数个数的活动。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其相应的圆点图。每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都是从综合场景图里分离出来的,圆点图里的小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在这一部分里开展表示物体数量的活动。(三)重点习题:1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图画,适当指导观察要领。本单元教材让学生在儿童乐园里数数,把“物”与“数”对应联系起来,初步感受“数”能表示物体有多少个。所以,用手指指着物体,一个一个地数是教材提倡的数数方式。教学时,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各种物体分别在哪里,带领学生“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地观察。不仅了解图画里的内容,还学习观察
10、的方法。尤其是得出鸟的只数、小朋友的人数,可能会有障碍。要指导学生有次序地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如用食指或铅笔尖指着图画里的物体逐个地数,先上后下、从左往右地数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渗透数学思想。用圆点表示物体个数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对后面的认数教学十分重要。教材中的前面三幅小图,物体以及圆点都已经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圆点个数与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圆点在这里的作用。3注意学习常规的教育与培养。学生刚进入学校,正处在习惯游戏到适应学习的变化中,适当建立一些课堂学习常规是十分需要的,有利于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在第一节数学课上
11、,学生看了场景图有许多话要说,可以就静心听讲(包括听老师讲课和听同学发言)、举手发言等,初步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并在近阶段的数学课上认真落实。第二单元 (比一比)(一)单元说明:“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数学学习经常会进行比较。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初步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做思想方法上的准备。教材把学生带进他们熟悉的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着重比较两个或三个物体的长度(长短或高矮),以及两个或三个物体的轻重。在“想想做做”里还要比较两种物体谁多、谁少。(二)重点例题:1突出“比”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
12、会规范地比。本单元教学“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要求学生理解并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例题由两部分组成,先是一幅综合性的情境图,里面有许多可以比一比的物体,为教学提供了具体素材。然后是三组小图,每组都是两幅图,其中一幅小图提出“比什么”,另一幅小图画出了“怎样比”。2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比的对象,主动开展比的活动。情境图里预留了许多比长度、比轻重的内容,如石榴树和柿子树哪个长得高些?桌子和椅子哪个矮些?两条石子路哪条长些两种物体除了比长度,还能比轻重、比大小、比多少,如两个小朋友谁的体重重些?石榴和柿子谁大些?桌子和椅子哪种张数多些这个教学环节,要鼓励学生提出有关比较的问题,多次进行比较活动,反复体会
13、比较的手段或方法,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三)重点习题:“想想做做”里编排了稍有变化或稍复杂些的比较问题,第1题应该看着图画说说怎样比,左边图中把2支铅笔竖着握在手里,一端放在桌上;右边图中3支铅笔的一端对齐着横摆在桌上。虽然铅笔的两种摆法不同,但都体现了比较长短的要领,即各个物体的一端对齐,相互平行着摆,容易看出谁长、谁短。第2题里一条路是直的,另一条路是弯的,两条路的起点合在一起,终点也合在一起。如果把那条弯路也拉直,两条路的起点重合,终点就不会重合了。所以说,直的路近、弯的路远。这里渗透了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第3题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把三
14、条线分别拉直,并且一端对齐,是一种比法。数数每条线各有多少段(小方格的一条边看成一段),也是一种方法。前一种方法里有空间想象,后一种方法有量化意味。教学第4题要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说伤员高”“为什么说小熊既不是最高、也不是最矮”。教学第6题要解释清楚“为什么说1个红萝卜比1个胡萝卜重些”。这些问题里都有判断与推理,都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比较物体的长短、轻重,教科书让学生在方框里画“”或画“”,用简单的符号表示比的结果。这种表达方式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方便了学生表达。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出现一些“比长”“比重”这些完整的语句,有利于学生体验比较的思想,理解比的方法。不过,要在学生用符号表示结果后,教师
15、才有意识地用完整的语句表述,只要求学生听懂。也允许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像这样地表达,但不作为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学时适当进行这些思考,是很有好处的,也是学生能够做到的。第三单元 (分一分)(一)单元说明:“分一分”教学简单的分类。“分类”是把若干个研究对象按某种确定的标准分成两部分或几部分。分类和比较是相随相伴的,分类离不开比较,分类能促进比较。本单元把学生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树叶、动物、交通工具、茶杯、文具等。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品的名称、特点和用途,具有把这些物品分类的条件。通过分一分,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活动,学习分类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二)重点例题:1例题的教学重点是体
16、会分类的思想与方法。例题呈现了两个物品架,左边的物品架上放了许多玩具,右边的物品架上放了许多书。每个物品架都分成四格。例题的教学不能草率,要紧紧抓住“物品是怎样摆放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观察、交流。首先看到两个物品架上分别摆放的玩具和书籍是两类不同的物品,体会这两个物品架把物品分成玩具和书籍两类。接着看到每个物品架的各格上摆放着同样的玩具或同样的书籍,理解这样摆放把不同的物品分开,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这就是每一个物品架都把物品分成四类。然后感受这样摆放便于寻找物品,如果想玩球,就可以到左边物品架的第二格上拿取;如果要看数学故事,就可以到右边物品架的第三格上拿取上述的观察与交流,让学生
17、充分感受“分一分”是把相同的物体汇集在一起,把不同的物体区分开来。2“试一试”鼓励学生自己确定标准,尝试把树叶分类。“试一试”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鼓励学生自己选定标准进行分类,教师尽量不在分类标准的选定上给予指点,更不要做出统一的规定。二是在交流中突出分类标准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分类结果的交流和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相同,那么分的结果也相同;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那么分的结果就不同。三是分类的结果不能出现重复或遗漏,即没有哪一片树叶会被同时分进两个筐里,也没有哪一片树叶会分不进任何筐里。为此,学生分类结束以后,要引导他们看一看,是不是所有树叶都放到筐里去了?有没有一片树叶被放到
18、两个筐里的现象?(三)重点习题:“想想做做”一共编排4道练习题,前两道题的分类标准是唯一的,让学生在分类活动中体会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唯一的。后两道题是开放的,让学生体会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多样的。如第3题可以按杯子的颜色分,也可以按杯子有无把手分类。教学时应该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都按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在交流中出现学生群体里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和不同的分类结果,让学生体会到分类标准决定分类结果。只要做到按确定的同一标准,不重复、不遗漏的分类,都是允许的。第四单元 (认位置)(一)单元说明:本单元教学简单的方位知识,帮助学生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初步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之
19、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由于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很容易界定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所以例题以及随后的“想想做做”都把辨认左右作为教学重点。对于前后、上下,教材只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认识,获得经验。(二)重点例题:例题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教材放低教学起点,首先是让学生分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更是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这对他们认位置相当重要,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边”“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边”这两句话描述课桌上数学书和练习本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应该用“在
20、的边”这种完整的话描述。努力避免“在左边”“在右边”这样简单化的、不具备相对性的表述。一般也不要求学生同时说出两句话,更不要刻意进行这样的训练。然后要求学生在例题的情境图里寻找两个物体,用“左边”和“右边”说出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继续丰富识别左右的体验,初步学会像这样的判断与表述。(三)重点习题:“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凡涉及左右的时候,都要提醒学生先想想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清左边和右边,然后回答问题或进行操作。这样做虽然多花费了一点时间,但能够减少甚至避免错误的发生。第五单元 (认识10以内的数)(一)单元说明本单元教学10以内的数,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教材特点:1.把
21、15的认识、69的认识相对集中起来教学,改变了以前教材一个数、一个数地教学的编排,能够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2.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3.练习设计具有灵活性、趣味性与综合性。二、教学内容安排:本单元教材分为四段:认识15各数、认识0、认识69各数、认识10。在认识15各数以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以后,插入=、等关系符号的教学。在认识69各数以及认识10的时候,进一步应用几和第几,以及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全单元编排七道例题、六个“想想做做”、两个练习,还有两则“你知道吗”和两道思考题。这是教材的具体内容:例1 15各数的意义、读
22、写、排列顺序例2 几和第几的含义,以及实际应用例3例4 0的意义、读写,0和15各数的排列顺序等于、大于、小于的含义,以及相应的符号69各数的意义、读写、数序10的意义、读写,1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练习一 配合五道例题教学内容的练习练习二 综合全单元内容的练习10以内的数比较。(二)重点例题1. 例题1的教学建议(出示PPT例1)教学时,我们把形成数概念为教学重点,注意加强写数教学。以15各数的认识为例,分析教材的四个教学环节。(1) 在具体的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初步体验数能表示物体有多少个。例题呈现了一幅“教师节快乐”的主题图,数主题图中的物体个数,开始时可以让学生喜欢什么就数什么。如一块黑板
23、上有五颗星和五个字,三个女孩跳舞,一个男孩拉手风琴应该要求学生口、手一致地数,即用手指指着物体一个一个地数。用数到的最后一个数表示已数过的物体的总个数。通过有兴趣的数数活动,从数量角度了解主题图的内容,体会数能反映物体“有多少”的属性。(2) 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经历形成数概念的第一次抽象。教材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是认数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次抽象概括,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步认数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思维发展过程。首先,算珠能半直观、半抽象地表示物体的个数。一粒算珠表示一个物体、两粒算珠表示两个物体有几个物体就用几粒算珠表示,这是算珠的直观方面。其次,一粒算珠添上一粒是两粒算珠,两粒算珠添上一粒是三粒
24、算珠这个现象体现了自然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些知识暂时还是蕴含着的,只是稍稍的渗透。(3)用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经历形成数概念的第二次抽象概括。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不仅可以用算珠表示,还可以用数字符号表示。这些数字符号和算珠一样,只表示物体有多少,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内容。 而数字符号比算珠更加抽象,使用也更加方便、更加普遍。学生认识数字符号,理解符号所蕴含的意义,就是建立了数的概念。教学时,必须把数字与相应的算珠以及相应个数的物体紧密联系起来,利用已有的数物体个数的经验和用算珠表示数的经验,赋予数字具体的含义,从而有意义地接受数字符号,逐渐形成数概念。例题在主题图
25、下面,从左到右依次呈现“实物图”“算珠图”“数字”,体现了这些教学思想,是学生认数的一般过程。(4) 指导写数,培养良好的习惯。写数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科书里安排了“示范”“描红”“独立写”三步教学。在一段时间内,让学生在“日”字格里写数,不过早要求他们在白纸上写。在“示范”时十分突出写数时的起笔、运笔和收笔,清楚地显示出从“日”字格的哪里起笔,向什么方向如何运笔,在哪里转折或收笔。这是教学写数时应该耐心讲解的知识,是学生应该知道并照着做的知识。“描红”是学生模仿并体会写数要领的活动,不应该只是沿着已有的虚线描出数,而是沿着虚线体会写数时的起、运、收笔的方法,逐渐内化成自己的技能。“独立写”要
26、提倡学生看着前面已经写出的数,像前面那样写,争取写出的数和前面差不多,甚至一样。对自己写的数要仔细观察和分析,找一找哪里写得还不够好,想一想怎样写能够更好。学生的写数习惯在这些细节中才能形成。2.例2的教学建议例2的教学重点是第几。把几和第几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体会“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时,要注意教学数数的方法:数“几”要数队伍里所有的人,一个也不能遗漏;数“第几”只要数到有关那个人为止,不能再数下去。 数“几”可以从前往后地数,也可以从后往前地数,结果与数个数的方向无关。数“第几”必须注意方向,如果搞错了数个数的方向,结果的意思就变了。因此教学时,除已经约定俗成的
27、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讲方位。3.例3和例4的教学建议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0在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必须注意,“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这句话不宜说成“0表示一个也没有”。因为有些场合,0确实表示没有,但有些场合里的0并不表示没有,而表示别的意思。教学时如果说“0表示没有”,就把0的含义局限和缩小了,这是对概念外延的不妥当缩小。0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只要学生知道其存在,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学生写0的时候,往往在起笔和运笔方向上犯错误,这也是教学0应该注意的。4.例5的教学建议教学=、,这些最常用的关系符号,用于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学大于号和小于号会稍难一些,学生往往会混
28、淆这两个符号。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识别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如开口端写较大数,尖端写较小数;开口端在左边的是大于号,尖端在左边的是小于号。5例6的教学建议例6借助15各数,体会69各数的数值,具体教学方法同例1。但学生接触69各数的机会比较少,建立69各数的概念的难度明显比15各数大得多。要让学生从多方面体会这几个较大数的数值,以减少以后计算时会出现的较多错误。6例7的教学建议10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把它转化成“十”就是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对以后的认数教学有很大的关系。为此,教材把10单独编排一节教学。例7教学10的过程和前面的认数教学差不多,对这些就不展开说明了。(三)重点习题在认识10的“想想做做”里
29、,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丰富学生对10的认识。(1)渗透10个一是1个十。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这项活动中感受10根和1捆的关系,暂时不要概括出“10个一”“1个十”,更不要概括出“10个一是1个十”。因为大多数学生现在还没有概括这些知识的思维能力。(2)学习按群数数。引导学生2个2个地数樱桃的个数,5个5个地数手指的个数,既提高数物体个数的效率,又具体感受10与2、10与5的关系。特别要组织他们回顾和反思自己的数法,意识到没有一个一个地数,而是几个几个地数,像这样的数比较快,也很方便。(3)体会双数和单数。10只鸭排成一行,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一一间隔。从左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
30、是第2、第4第10只,这些数都是双数。从右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1、第3第9只,这些数都是单数。学生照这样数一数,感受了双数和单数。(4)直观看出相差数。想想做做第9题,是以后探索相差数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教学时,不能只关注答案是否正确,要引导学生展开并暴露思考过程。如指一指三角形中哪几个与正方形一一对齐(即与正方形同样多的部分),哪几个是比正方形多的。又如说一说怎样看出三角形比正方形多几个,正方形比三角形少几个,等等。第六单元 : 认识图形 (一)单元说明本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所谓直观认识是指结合实物对形体的形状特点有整体的、笼统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这几
31、种形体,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不对形体的特征作规范的语言描述。教材安排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这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学科的知识体系。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粗略的整体感知开始,然后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局部研究。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物体,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认识“体”,后认识“形”能降低认知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开展实践活动。(二)重点例题本单元例题的教学分四步进行:呈现堆积木的游戏场
32、景,吸引学生参与堆积木活动学生感知积木的形状,把积木按形状分成四类揭示各类积木的几何图形,并给出几何名称寻找生活中相关的物体。 (1) 让学生玩积木,一边玩一边学数学。这节课没有积木或其他可供操作的物体,是无法教学的。在学生堆积木时,应要求他们边堆边感受积木的形状。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是什么样子,想想它和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同。要防止学生只顾玩积木,而不感知积木形状的现象。(2)让学生把积木分类,通过分类继续感知积木的形状。经过玩积木,初步知道积木的形状是多样的,有些积木的形状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 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形状不同的积木分开放,促进学生思考各种
33、“体”的形状特征。 在分类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可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成一类,把圆柱和球分成一类。这种分类表明他们已经感受到平面与曲面的不同,应给予表扬,再引导继续分,直至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开,把圆柱和球分开。二是让学生说说分类时的思考,只要求说出视觉、触觉的感受,如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面都是“平”的,圆柱和球都有“弯”(曲)的面。不要求语言严密、完整、有条理,更不能归纳“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等特征。(3)抽象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给出名称。 教材在两块彩色积木的下面画一个灰色的图形,并在旁边写出图形的名称。灰色的图形是四种立体的几何图形,每个几何图形都是大大小小同类积木的形状概括,是
34、一类立体图形的标志。几何图形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 以长方体为例:让学生看看分在同一类的许多长方体积木,闭起眼睛想想这些积木的形状,然后睁开眼看看老师画的灰色图形,体会这一类积木的形状都是这样的,从而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几何图形要课前准备,整体出现,不要展现画图过程。只要学生认为这样的图形像实物,能代表实物就行。(4)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相关的物体,把头脑里的表象“具体化”。 这有两点教育意义:一是进一步加强四种“体”形状特征的表象;二是感受生活中有大量这些形状的物体。(三)重点习题第1题辨别常见物体的几何形状,寻找生活中有关的物体 ;第2题是以加强形体表象为目的的分类统计活动; 第3题仍然是识别立体
35、图形,促进几何体与其图形及名称的相互融合。这道题结合了左右和第几等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综合运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观察现象、回答问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顺次说一说画的各是什么图形,一共有几个,再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可以根据第(2)小题的思路再提一些其他的问题如球的左边有几个图形,右边有几个图形等。(四)综合与实践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1)活动的内容有五项。 在活动中既要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滚一滚”重点讨论:哪些形体
36、是能够滚动的,哪些形体是不能滚动的?哪些形体滚得快,滚得远?是什么原因?“堆一堆”要让学生看看怎样的物体堆得很稳固,怎样的形体不容易堆起来,想想是什么原因 ?这两个活动都是让孩子体会平面和曲面的差异。教学时,不一定使用“平面”“曲面”这些词语,可以用“平平的面”“弯弯的面”来代替,让词语有些儿童味道。 “摸一摸”能加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表象。蒙着眼睛在口袋里摸物体,要把手触摸的感觉和头脑里已有的形体表象相互作用,筛选、过滤触觉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这就使表象更加清楚、更加牢固。学生可以在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物体,凭手的感觉判断这是什么形状的物体。也可以先提出摸一个什么形状物体的要求,然后凭
37、手的感觉去寻找。“搭一搭”是各种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的配合应用,利用不同形状、不同数量的几何体,能够搭出不同的东西。如果想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想搭成的物体能够前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汽车的车身用什么积木?搭工厂的烟囱用什么积木?做出这些选择都离不开对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的了解。“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图形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几何体的个数,进行了分类统计活动。 (2)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第一,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内分工准备活动器材。能找到积木当然很好,没有积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纸盒等代替。器材的数量要多准备些,让每名学生都有操作不同形
38、状物体的机会。第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拼搭是一般性的游戏,不能称为数学实践活动。有些问题源于现象,如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圆柱和球会滚?有些问题源于需要,如怎样知道摸出了正方体?怎样摸出圆柱?用什么做轮子?第三,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少数典型的问题,可以在班内集体讨论。教师尽量不讲解、少评判,把机会留给学生。第四,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控。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第七单元 :分和合 (一)单元说明把10以内数的组成从认数里抽出来单独安排一个单元,并以分
39、与合的思想为基础教学这些数的组成,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的一个特点。这样安排有三点理由:一是分与合是重要的思想,是认识客观世界常用的方法,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策略,应该让学生掌握这种思想方法。二是以分与合的思想为基础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有利于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数的组成的实质内容。三是以分与合的活动为载体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给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记忆的机会与条件。本单元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25的分与合:例题教学4的分与合、“试一试”教学5的分与合、“想想做做”中教学2、3的分与合6、7的分与合:例题教学6的分与合、“试一试”教学7的分与合练习三(巩固分与合的思想,熟练掌握各数的组成)8
40、、9的分与合:例题教学8的分与合、“想想做做”第4题教学9的分与合10的分与合: 练习四(熟练掌握各数的组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10以内各数的分与合。25的分与合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6、7的分与合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有序”;8、9的分与合要求学生运用“有序”的思考方式进行探索;10的分与合则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进行探索。(二)重点例题 1.让学生操作学具,体验分与合,掌握研究数的分与合的学习方法。通过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所有例题和“试一试”都先把若干个物体分成两部分,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然后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合。不断地让学生经历分与合的活动,感受
41、分与合既是不同的,又是有联系的。例题教学4的分与合,分三步进行。 首先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让学生边操作边体会“分”;接着把分4个桃抽象成把数4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教学的第一步是开放的,学生在交流中能发现三种不同的放法。这里的交流,一方面呈现了放法是多样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种放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理解和记忆4的组成提供形象支持。教学的第二步是渐进的,从左边图示的一个盘里放3个桃,另一个盘里放1个桃,得出4分成3和1,让学生理解431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得到的。接着让学生思考中间和右边的分桃图又能得出什么。先半独立完成4分成2和几,再独立完成4分成几和几。教学
42、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础上推理“合”:因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这道例题是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教学任务不局限于4的组成,还有分与合的思想,研究数的组成的方法,这些都直接关系其他各数组成的教学。所以,必须让学生参加分桃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2.在分与合的活动中,逐渐提高智力活动的要求。在数的分与合中存在一些规律,发现和利用这些规律能提高探索活动的效率和记忆数的组成的水平。(1)“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两个方面,是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加法从“合”的角度求和,计算减法从“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与“合”的关系。教学4的组
43、成,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教学5的组成,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分”立即说出“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2)除2以外,310各数都有两种或多种分解。 把一个数的各种分解有序地依次排列是对称的。如5的分解 掌握这种对称,能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记忆负担。教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应用这种对称。(3)研究数的组成要有序地进行,能提高效率,也方便记忆。 教材引导学生逐步达到这一要求。25各数的组成都比较简单,4个桃、5个花片的各种分法都呈现了,教材没有提出有序地分的要求。教学6、7的组成,几幅分实物的图是有序
44、排列的。初步感受研究数的组成可以有序地进行,有序地记忆。教学8、9的组成, 以移花片和小棒活动为载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每次移动一个”,指导他们有序地探索,体会有序能不重复、不遗漏。教学10的组成,明确提出“有次序地涂一涂、分一分”,让学生运用前面的体验,主动获得知识。(三)重点习题10以内各数的组成是重要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练习是主要途径。教材从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避免机械、枯燥地练习,经常变换练习形式,重情趣、重口答,提高练习的效率。(1)每一段教学都安排“对口令”,不但动口说,还动手摆。第35页第2题边说边摆学具,从两人摆的花片可以检验是不是说对了。第38页第3题边说边
45、摆数字卡片,通过看卡片上的数检查说对没有。教材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如第41页第2题在19这些数中,任选一个数说出它的“好朋友”。第42页第3题在8、9、10里任选一个数,说出它的各种组成。(2)设计“猜一猜”“蚂蚁回家”等游戏。如第42页第2题,一名学生预先想好一个数的组成,让同学猜他想的是什么。这样寓练习于游戏中,而且不需要任何学具,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第43页第5题的答案开放,4和3合成7、4和4合成8、4和5合成9、4和6合成10,4号蚂蚁和3号、4号、5号、6号蚂蚁都可以住在一起。第八单元 :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单元说明在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掌握这些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计算的知识。主要有加、减法的含义,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解决求总数、求剩余数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小学数学十分重要的知识,对以后的数学教学影响很大,必须让全体学生都很好地理解掌握。教材编写特点:1.重视加、减法含义的教学。(1)例题都从现实情境引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加减法的含义。(2)通过操作和表述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3)通过“一图一式”“一图两式”“一图四式”发展对加减法含义的认识。2.重视加减计算的练习。(1)练习题数量足,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