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东大盒子与瑞士盒子
三年的学习生活对建筑有了直观的认识,而东大注重场地环境注重外部环境的设计理念也深入人心。而由于由于对实际材料和实际建构的缺乏了解,产生了只以单纯的空间设计为主的设计。如果说那些瑞士大师的方案是注重细部的“瑞士盒子”,我们的设计则是与之相对“东大盒子”。这个作品回顾旨在分析东大三个年级的学习历程,反思“东大盒子”的发展方向。
大一的建筑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我们完整的体验建筑所需的各个步骤。一开学教给我们杆件,板片和盒子三要素成为贯穿我们大一设计的重要操作手法。空间生成和小筑设计带我们熟悉这三种基本的空间构成方式;建筑师工作室让我们认识场地环境与建筑的作用;木构候车亭让我们学习建构方面知识;而师生活动中心则是从场地和建构综合考虑一个完整却简单的建筑。
但用要素的方式来总结一个建筑是否有些片面?这套理论是由大一老师对若干瑞士建筑师的方案进行总结归纳后提出的,这些方案中包括卒母托的瓦尔斯温泉浴场。但回味这些方案时,觉得我们所提炼出的这些建筑师对空间的处理手法在其方案中的地位都是很次要的,这些建筑师真正关注的是其所用材料的特性,是其建筑完成面所带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比如卒姆托为了营造洞穴感对其立面石材进行了及其精细的处理。这才是所选的方案的精华所在。而我们只选用操作手法而忽视其它方面,颇有些买椟还珠的味道。
从另一方面来说,杆件、板片和盒子对构成空间的重要性并不相同。杆件仿佛组成建筑的结构骨架,板片则是建筑内部的分割,而盒子则是人对于空间的实际感受,人能感受到的空间一定是有一定包裹感的,而杆件和板片的空间则是在局部打破这种包裹感,但其实盒子的感受仍然存在是否可以把杆件和板片理解为盒子的另一种诠释,杆件加上气候边界就是一个玻璃盒子,板片所构成的是盒子的一个角落。板片和杆件的要素语言均可以囊括在盒子的语言中,所以,用盒子做建筑的方法可以看成做建筑的“器”, 杆件和板片则是处理盒子的具体做法,两者不可在同一层级上相提并论。
纯粹空间的设计-----空间生成
大一的第一个作业与其说是做建筑不如说是做一个艺术品,没有尺寸,没有高度,场地也极为简单明确,主要是对三要素构成空间特点的不同的具体体验。但从第一个方案开始,方盒子就渐渐在我们做方案的常用手法中生了根。在初涉建筑时,场地环境限制极少,但由于对尺寸把握不到位,往往不敢超越方盒子的桎梏;随着学习的深入,对空间尺度把握逐渐加深,但场地和功能要求越来越高,桎梏也就越发强烈。
第一个设计要求我们从蒙特利安的平面构图中赋予不同的高度,然后分别用板片,杆件和和盒子来表达它,从而体会这三种空间组织方式围合生成空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单个要素组成的纯粹的空间设计,是这次设计所所试图教给我们。三要素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空间塑造的风格,盒子组成的包裹空间,杆件架构的开放空间和板片所塑造的流动空间。而包裹的空间并不意味着是房间,空间之间的相互观望则是包裹中出现的变化;流动的空间也不意味着开放,流动中的停留点和动点则是流动空间的魅力所在。
场地的认知--------小筑设计和建筑师工作室
紧接在空间生成后的小筑设计是将纯粹的空间放入简单的场地中加以研究,场地是选在图书馆前的草坪上,而所做的是将前面所做的纯粹空间根据场地加以改变。这个方案只是将纯粹的空间试图放入场地中。设计中根据场地所选择的控制线和对位线则教给我们将单体建筑与场地发生关系的重要方式。
建筑师工作室的设计从单纯的自我生成中跳出来,开始研究建筑与建筑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小筑设计只是有个简单的环境,这个设计才算开始真正关注与建筑周边场地和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案选择了东大校园内极富文化底蕴的两个地块:梅庵和杨廷宝故居,先是要求三个人一组更具周边的历史建筑决定控制线继而在场地中打上网格,然后按照网格在场地内放置三个建筑师工作室,围合限定出适宜的外部空间,再用杆件、板片和盒子之一的语言完善你的建筑。对建筑对周围环境的重新塑造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网格的选择是根据重要建筑的控制线而确定的,建筑体量受网格控制而生成,如在梅庵的地块按照梅庵和城市道路生成的两套网格体系;建筑体量的排布变化使场地原本完整的空间被划分出主次,单一的空间产生线性和面状的分化,而空间的性质也随之产生停留空间和穿行空间的分化。
建构的逻辑----木构候车亭
木构候车亭开始试图让我们研究建筑中除了场地环境之外另一个重要的要素----建构。我们先用相同的建构逻辑用模型搭建三个虚实程度不同的面,再通过这些面这件的相互组合变化成为一个候车厅,所有的操作均是以木材加金属构件连接为基本方法,最终在小组内选择一个方案共同搭建成实物。
个人的方案是以双梁双柱为出发点,通过木材相互搭接和木材本身的厚度实现由人坐的尺度到人可以倚靠的尺度的逐渐变化,过于关注于功能的变化而忽视了木材本身的建构逻辑,而试图通过木材的厚度来实现由可做到倚靠尺度的变化势必会造成很多尴尬的高度,即人坐着觉得高,而倚靠着又觉得矮。而小组的方案因为在设计过程中把木构件当做钢结构来操作,每一块木条的长度和交接均不相同,同钢结构的可变不同,木结构的切削要复杂的多且更加难以控制。总这些不可控的因素加起来,模型的建造难度无形的加大,模型的建造精度则被削弱。
木构候车亭虽然本身只让我们初步体会了木头这个材料的特性,但却给我们开启了一个除了场地环境之外另一个做建筑的思路,注重建筑的完成面和材料的细部表达,就像瑞士的建筑师卒姆托一样,用细腻的材料和搭接表达了它自己关注与材料本质的建筑理念。近年来时髦的乡土建筑也是要从各地本土的建筑材料和建构方法上来进行方案的设计。
从木构候车亭开始,建构的概念开始逐渐渗透入我们观念之中,虽然从入大学的设计到如今,建构大都是纸上谈兵,往往只是在最后从《建筑建构手册》上抄下一张构造大样图了事,唯一的一次真实建构只有大一的候车亭作业。但从那次设计以后,每当在路上看到造房屋,装修或者立面上剥落的石材时,总是忍不住停下脚步来看上一眼,和脑海中曾经画过的构造大样进行比照,试图去了解工人是如何一步一步的操作把分开的材料拼接成完整的建筑。建筑永远不能只停留在图纸上,而建筑师的任务是通过建筑的完成面给人以温暖。
要素综合运用----师生活动中心
师生活动中心试图让我们把从场地环境到建构都完整的纳入设计内容,由场地分析体量操作到最后构造大样的考虑和表达均在整个设计流程中中有所体现。但做设计的时候,无论是我还是同学,从场地和建构的方面都极少考虑,都注重于那三个要素杆件,板片和盒子在空间内部的自我生成。
在方案开始不久的大课上,老师尝试教给我们一些三要素组成空间的具体操作手法:板片限定,板片划分,杆件定义,盒子占据,盒子与图底平衡,盒子挖洞。这犹如六大样板戏的手法来做设计,而接下来的设计过程同学们基本就围绕着我使用的是哪一种操作手法,而如何使这种操作手法在建筑室内外能得以体现。比如,我当时选用的是盒子占据手法,为了实现体现空间中不同的盒子,将建筑表面做成玻璃幕墙,而建筑中需要围合的功能放在实体的盒子中,而其赋形空间则作为交通和开放功能。但由于为了实现我的想法,建筑体量只能做的极为简单,甚至只有一个单纯的方盒子,和既有建筑组成的外部空间简单而缺少变化。细想起来,这样的建筑是不适宜人的使用和活动的。但在当时,这样不顾场地不顾环境,无病呻吟的方案却受到了相当的好评,只是因为其从室外和内部均能够体现“盒子占据”这一空间要素的特性。
大二的设计开始注重场所感的培养。在大二的每份任务书上,均画着一个三角形:场地/环境、建构/材料,功能/空间。其均在提示我们这三足鼎立的三点决定了建筑的品质,也是我们建筑学习的重中之重。大二在这三点中更着重培养我们对于周边环境的认知,从院宅的旧居民区杂乱的城市居住环境;到青年旅社极富肌理和文化底蕴的城南地块;再到从平地转向坡地、从城市环境到自然环境;最后是学校社区的文化环境,四个地块各有不同的侧重点,试图训练我们理解各个不同的场地与建筑本身的生成关系。其间,有轻木结构的建构练习穿插其中,让我们在重点体悟场所和场地同时也加入建构的学习。大二的学习从大一纯粹的形式游戏中跳出来,开始考虑一些真正关于建筑学本质的东西。
从建构开始的设计,居民区中的住宅----院宅设计(轻木)
院宅设计是在环境复杂的居民区中进行的。而周边居民区纷杂的外部环境势必要求建筑的功能空间是内向的,但建筑在总图上又要和周边建筑发生肌理关系上的呼应。而个人在做方案时受大一盒子,板片和杆件三要素操作影响,完全无视周边场地环境,试图创造内部的趣味空间,但是单纯的要素组合只能是一个自我生成的方案,如无根之萍一般。
这次设计独特的地方是要求用轻型木结构来做建筑的主体结构,由于在设计阶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建造的工程就显得极其便捷,甚至能在工厂中完成大部分型材的切割分类,到现场只需要用专用的工具组装就可以了。而我们大一的候车亭设计则恰恰相反,在任何一根杆切割出来前,无法确切知道它的具体尺寸,每一根杆的制作都带有“匠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如果说轻型木结构代表的是工业化生产,是从设计开始就考虑到建构的实施的方案;我们的木构候车亭则具有手工模式的建造特点。
在这个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每片墙中的木龙骨,均是由单纯的40mm*100mm的木方组成,轻木结构的承重形式类似于传统结构中的墙承重,只不过用密排的同尺寸的木枋代替传统的砖石墙体,比起墙承重,维护结构更加轻质,其水平承重用另一尺寸的木方密排构成。由于轻质木结构是用小型的型材来替代承重墙,其受空间尺寸的限制,仅适合住宅类的小空间,这是轻木结构的一大缺点,也导致了在以后的大空间操作中没有再使用这类轻型环保的结构形式。
由于轻型木结构本身的特点,要求建筑的形体尽量简单,墙体尽量上下对位,不能像框架结构一样灵活。所以从设计一开始就考虑到房间开间尺寸和模数,这类方案的出发点就和以前从场地,从形式操作开始的不一样了,是由具体的建造方式产生设计,是建筑设计与材料和建构相结合的产物。
由单体走向群体,旧城区中的新建筑----青年旅社
青年旅社的训练着重于场地环境的认识和场地肌理的延续,此外,单元组合的手法取代了原来操作单一空间的方法,建筑面积也由以前的最大200㎡一下跳跃到2000㎡,由单体的空间的操作变成了群体空间的组织。此外,由于建筑面积的增加,需要处理好公共,半公共和私密空间三个层级的分区组织,而不仅仅是做单一空间的纯粹趣味,在这个方案中,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过渡区别被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场地位于南京老城南甘熙故居之旁,周围的城市有丰富有趣的老城市肌理,细碎的房子,南北向的布局;但由于近年来城市的建设,在老城区中拔地而起几个居住小区,而所选择的场地位于新的居住小区和老城南的交界处。大部分同学的做法是将青年旅社的居住部分做成和老城市肌理相似的大小与朝向,以取得和老城区建筑的呼应,将公共空间独立放在一旁,和居住单元有明显的分隔。而我的做法则有很大不同,在体量上和居住小区保持一致,用完整的体量暗示青年旅社和周边城南旧房子的不同,而在建筑的摆放上以南北朝向为主,从而将新城区的肌理特点引入老城区,并通过新建筑的体量在老城区中围合出适宜的外部空间。新围合的外部空间在形态上和旧城区的类似,但在尺度上又与旧城区截然不同。
在处理由公共区域到私密区域的过渡上,由于将功能放在一个完整的体量中,只能通过上与下的分化来区分公共与私密,但这这两个层次之间,少了半公共空间的过渡,使得公共区域诚然很活泼,但私密区域则少了活动的亮点,居住单元就显得很沉闷,缺乏活力。可以总结出,公共和私密两个截然相反的分区因为有了半公共这个分区的过渡,交接变得更加柔和。半公共区域在功能上一方面承担了对私密区域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担负着私密区域内的交流,也是外部空间向内部空间的延伸。
建筑结合地形,坡地建筑-----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从功能上看仅是一个单纯的展览建筑,而它把我们对于场地的认识由没有高差变化的平地变为有起伏变化的坡地,不仅是对建筑周围环境场所感的认知,更是在建筑内部和外部对场地地形的结合。
在对坡地的关系上,退台,架空和埋入成为了最常用的三种方法,这三种对坡地的不同态度不仅代表着对场地的不同解读和尊重,也代表这对实际工程和人眼感受的设想。退台和架空代表减少开挖的土方量,退台在适量减少土方量的同时也能将建筑适当的消隐在环境中,是在架空和全埋中取得的折中;架空则是对地形原貌的完全尊重,人与坡地完整的分开,能完整的保持坡地的原貌;而埋入则是对场地环境的完全尊重,为了保留周边环境的完整性而对建筑内部功能做出的牺牲。在这个方案中,由于城市居民区和周边绿地在场地周围均有体现,所以选择的是退台这种折中的处理方式,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周边自然环境的原貌,又能够与周边的城市环境发生关系。
在设计中最后作为方案的出发点是坡地上下的人对建筑的感受,在坡地高处的人能看到由一虚一实两个盒子所撑起的一片板所营造出的灰空间。白天时,人们感受到实体的建筑体量,而虚的盒子则消隐在环境中;到了晚上,虚盒子的则自发光成为了周边场地的视觉中心,相反,实盒子则消隐在黑夜中。建筑的所有功能均围绕在这两个虚实盒子周围布置。这次设想的提出将常态下环境理解为受时间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变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建筑会有不同的功能发生,建筑在环境中的地位,人对建筑的感受都在发生变化。环境因素对建筑产生活动的不同时性,也赋予了建筑与环境新的结合点。
但这个方案仍然没有脱离开方盒子的限制,在体量上仍然恪守正交网格,虽然内部空间最后做的颇为有趣,但坚硬的棱角和柔软的坡地相交处理的十分生硬,仍然是一个依靠自我生成的方案。而比起大一来进步的是对盒子材质进行了一些设想,由于对构造和结构有一定的了解,试图通过思考尝试解决一些构造方面的问题。
功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社区建筑----社区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的场地选在学校附近的社区中。虽然场地周边环境与青年旅社类似,均是在密集的居住区中,但是由于建筑本身的功能的区别,其需要对待场地的态度是不一样的。青年旅社也是以居住组团单元组织方式存在,其和周围居住建筑类似,所以在青年旅社对待场地上的处理方式大多是周边旧城南居住肌理的延续,只不过在院落的尺度上有了更多变化;而社区图书馆则是在居住区中置入的居民活动所需要的公共空间,就如密集城市钢铁森林中的广场一样,所以其所需的空间尺度和氛围与居民区的尺度并不一致。
但是我在做这个方案的时候,光顾着对周边建筑肌理的延续,没考虑到建筑的功能性质,为了呼应场地的肌理,用巨型桁架强调了建筑体量的方向感,从总图上看和周围建筑的走势相互呼应。但问题是,肌理是站在上帝的视角所感受到的,从总平面上看固然可以看到新建的建筑与周边建筑的构图是和谐的,但以人眼的视角来看,很难在一点感受到场地周边建筑的走向,更别提对整体构图的认知。这种由场地生成体量,再在体量内部排布功能的设计流程仅仅将场地的现状有限考虑,忽视新建的建筑其本身的功能会对场地现有环境产生再塑造的作用,现有的活动区域并不一定是建筑建成后的活动区域,原本消极的空间随着建筑功能的置入会变得积极。场地中置入的建筑不仅仅对周边环境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建筑的功能空间置入场地后对场地环境的塑造,或是延续场地的肌理,或是创造与周边环境完全不同属性的空间。
大三的设计是在大二所训练过的场地的基础上加入空间功能的诉求和空间氛围的塑造的训练,大三的场地通常是大二场地的深化复杂版,除了要考虑场地周围的场所关系外,对用地红线内的场地具体活动的设计也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即加入建筑后对其所在场所的再塑造。大三着重于对有具体要求功能空间塑造的训练,如生物实验中心训练实验性建筑中通风和空间管线的布置,山地纪念中心训练对空间氛围的塑造,而前工院改造则是在既有结构中对空间的重塑造,需要关注新旧结构的交接和构造关系。大三更关注与空间与场地的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对场地肌理简单的呼应。
场地活动布置,实验室建筑----生物实验中心
生物实验中心所选择的两块场地均是校园内部的场地,其所在地的对场所的呼应比以往的都要简单:由于一堵围墙的分隔,复杂的城市环境被隔离,建筑更需要注意的是与校园内部环境的关系。而对建筑周边场地的布置和设计,对建筑周边人流、车流和货流的设计引导则成为场地布置中的重点。建筑也由周边场所感的延续和培养延续到对用地红线内部活动的设想和流线的组织。如果说前面我们是站在俯视的角度做设计的话,从这个方案开始我们站在人眼的角度研究具体的空间感受。在这个方案中,我通过建筑的体量同校园的围墙围合出一个属于生物实验中心内部的院落,将其与梅庵的绿地相互联系,将校园的绿脉从梅庵通过围合的庭院延伸向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对完整的广场进行了停留,游览,观赏空间的具体分化设计,并将内部公共空间与外部院落相互联系贯通。
这个方案也开始接触到建筑除了纯粹的空间之外具体的功能设备要求,比如在实验类建筑中对通风排风的具体要求,对货物流线和人员流线的区别,建筑的具体功能和实现功能所需要的构造设备方法也逐渐被纳入我们研究的范围。建筑也由大一时单纯的形式游戏逐渐向关注场地,注重建筑实际功能的实际建筑转变。
空间氛围的营造----山地纪念中心
山地地念中心的场地选在了风景宜人的琵琶湖畔的临水山坡上,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建造一个体量庞大的建筑如何尽可能的消隐体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就成为了方案的重点。我的方式是用地景建筑的形式处理场地,将建筑的体量尽可能的埋入地下,将建筑的屋顶作为参观人员活动的漫步路,这样,建筑就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周围场地的功能和活动就会从场地延伸到建筑中,再在某处实现上与下的贯通,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也就也就融合到一体。与游客中心比较,山地纪念中心需要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所以采用了全埋的处理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环境的尊重;而游客中心更需要关注的是与周边居民游客活动的的关系,所以通过半埋的方式将场地活动由室外联系到室内。而在反思这两个方案后,在琵琶湖的场地中,全埋是否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消隐的方式是不是仅有埋地这一种?通过埋地的方式固然可以实现体量和地形的融合,但建筑内部的功能则受到了限制,通风采光等建筑功能方面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是否可以通过将显露出地面的体量割裂,地下相联系的方式来处理整个建筑?还值得考虑的一种方式是,在琵琶湖这个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和高大的城墙和广阔的水面相比,建筑永远只是一个点罢了,将建筑做成一个集聚的点状要素也是应对场地的一种方式,和呈线状要素无限延伸的城墙相比,点状要素的建筑在场地中不会超过城墙的尺度。同是试图用消隐的方式去应对一个场地,不同的应对态度产生不同的空间组织形式。
这个设计另一个要点是关于空间氛围的塑造,即纪念性空间的塑造,不同于以往我们曾经做过的功能空间,纪念性空间塑造的方式更重要是精神方面的诉求,精神空间和物质空间是相辅相成的,祭堂空间因为有了祭祀这个功能的属性才产生精神方面的诉求。而路易斯康无疑是近代提炼出这种空间关系鼻祖,他的服务与被服务空间与其说是空间功能上的属性不如说是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的相互区别,如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其试图做出的类似中世纪修道院式的空间氛围正体现了那种精神空间的诉求,服务空间是从属、服侍于被服务空间。而单纯的就具体塑造纪念性空间的方式,无外乎通过光和流线。通过光暗的交替转换,由收到放,让人体会到一束光的来之不易,产生神性的空间;而流线是人经过的路径,通过流线的曲折反复,空间的反复收放,最后到达开阔处,产生精神的愉悦。总的来说,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让人们体会到最终目的地的来之不易,产生神性的崇拜感。这一点,从中世纪的教堂开始就反复应用至今。
功能再定义,新旧关系----前工院改造
前工院改造和以往的课题有所不同,所选择的场地就是我们平常工作学习所在的前工院,而任务是把前工院由单纯的工作室变为设计创意中心,这种在既有建筑上动作的方案和以往做的方案完全不同,以往的结构材料应对环境的态度等都是由我自己决定,而前工院作为一个已经建成的建筑,其对待场地的基本态度早已被确定,而我们所做的是在这个大的前提下增加我个人对场地的重新定义;从另一个角度说,建筑的结构柱网无法更改,这对新加建的部分的结构与旧建筑的关系又是一个考验。
在结构的处理上,改造和新建建筑需要采用完全不同的方式。由于新加建的部分与旧结构的结构不一致,所以在结构的处理上,完全脱离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另外从空间的感受上来说,经过改造的建筑能看到原有建筑的雏形,也能清晰的看到改造所创造的新的空间,体现了对原有建筑现状的尊重。故而无论从结构的可行性还是实际的空间感受上来说,新旧结构的脱离分别处理是比较好的方式。但关键在于新旧的交界处,从空间上来说是既有建筑的空间和新置入的空能发生碰撞的地方,在这个方案中,即教室的功能和置入的活动空间发生碰撞的地方,成为改造方案的重点。
从对场地的态度来说,前工院的西立面同中山院,中大院共同限定出中央的四片草坪所在的活动空间,只是前工院的建筑师所确定的事,而我的改造试图将前工院南面的用地和前工院内部的内院相互贯通,而将流动开放的公共空间串联在由南面用地到建筑内院的流线上则通过内部开放的功能激发了场地的活力。这个方案,试图将外部的公共活动和内部的公共空间相互联系,模糊内与外的界限。此时,遇到了一个问题,前工院到底还是建筑学院的工作教室,模糊内外界限的同时势必带来工作室的不稳定性,所以明确的定义公共活动区和私密的学习活动室很有必要的。于是在私密的学习活动区,安排了其专属的活动区域。思考改造后前工院前后空间氛围的变化,我的改变和原来的模式是两种方式:原来前工院因为对外部封闭,所以经过门卫进入建筑内部后整个流线是自由活泼的;而我的改变由于将前工院像外部开放,导致前工院的内部空间被再一次分化,氛围活动区和学习区,无形之中,原来属于学习区的空间被压缩了。推而广之,设想建筑与场地的关系,如果把建筑做的向外部空间打开,其内部势必就会有区分,划分出外部人员不可到达专属于内部人员的活动空间;如果将建筑内敛封闭,其内部的空间就可以完全活泼起来。如同古代西方的街道和中国的街巷一样,均是对待城市街道的态度,孰优孰劣,很难说,但在前工院改造上,我觉得我还是营造出不错的氛围。
彼得卒姆托---注重细节的真实建筑
本文想从至今为止建筑学学习所关注的场地,建构和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几个方案,从中体会建筑师对于构造细节的设计和所营造具体的空间感受的各种方法。卒姆托关于空间的处理手法简单高效,其通过一些空间来明确其他空间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应用。卒姆托方案不仅仅关注单纯的空间,其对材质、构造和细部的精妙处理则是建筑中的亮点和其所能营造出的特殊空间氛围的关键所在。卒姆托的方案从外形上看和我们所作出的方案颇为相似,两相比较,在细部和具体的空间氛围上两者差距颇大。通过比较卒姆托所做的“瑞士盒子”与东南大学教学中常出现的“方盒子”,思考我们所做“方盒子”建筑的缺点,明白方盒子的发展方向。
材质包裹空间,以空间来限定空间----瓦尔斯温泉浴场
瓦尔斯温泉浴场所能做到和场地的完美契合,是通过两点来实现的;对山地的态度,其埋地的方式和以空间来限定空间相互对照的方式,试图营造出洞穴的空间氛围;其对材料和结构的精心设计和精确加工,保证了建筑完成面的空间感受。
在对场地的态度,通过埋地和种植屋面的方式将建筑尽量消隐与外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建筑仿佛与场地所在的阿尔卑斯山山脉融为一体,建筑的内部空间犹如隐藏在山中的洞穴一般。其在内部空间的组织中对公共和私密的划分和处理方法成为我们以后在设计中一再用到的手法,将完整的浴池根据功能分为公共的大浴池和具有不同特殊功能的私密小浴池。将功能按照公共和私密区分并分区是建筑中常用的手法,而将私密的空间作为要素来限定划分公共空间则是与公共私密分区截然对立完全不同的空间处理方式,这种以空间来分割空间的手法比起纯粹的用墙,柱来划分空间的手法要有趣的多。在瓦尔斯温泉浴场这个方案中,由于被厚重盒子包裹住的小浴池限定,被切割剩余的空间则可作为完全流动开放的空间而存在;而由于厚重盒子摆放方式的不同,流动的公共空间又再一次分化变为完整的公共空间和属于某些私密空间内部的半私密空间。实现了由公共---半公共----私密的逐次等级变化。这种划分空间的所创造的空间类似于密斯凡德罗的流动空间,但一个是通过建筑要素的分割实现,而另一个则是通过功能的划分现。这种方式对在设计中处理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手法上除了独立分区之外又多了一种以空间来限定空间的处理方式。
以空间来限定空间不仅仅体现在功能的区分上,卒姆托对材料的细致处理也强调了空间的相互限定。卒姆托选取当地的常用石材----片麻岩,但却进行了精细的加工,将片麻岩分为63mm,47mm,31mm三个不同模数对私密空间的包裹盒子进行贴面。通过石材这种人们潜意识中认为具有实体厚重感受的材料强调出私密空间的厚重感,以增强其对公共空间的限定感。
如果说第一点以空间划分空间的手段是“器”,通过总结归纳很容易掌握;第二点以材料来强调空间则是“道”,只有对石材的构造有了深入了解才可以用材料来加强其试图营造的分为。我们做的“方盒子”很容易学到卒姆托的“道”,而其更深入的“器”则由于往往被认为是次于空间的,而材料和细部才是组成“瑞士盒子”的关键所在。
材质反射光线,以光线来营造空间----圣本尼迪克教堂
和传统的纪念空间的营造方式一样,卒姆托也是通过光线氛围的塑造来营造出所谓的纪念空间的分为,而由于建筑体量的关系,纪念空间充满仪式感的流线塑造被削弱,而材质和光线的处理则成为塑造空间氛围的关键所在。通过材质的细腻处理来在室内营造出真实细腻的光线氛围,材质在这里,成为光传播反射和感受的载体。
圣本尼迪克教堂运用了全木结构,37根独立的木支架沿着连续的木板墙树立着,这种序列使得这种象征性的围合感更加强烈。在教堂四周开了侧高窗,阻挡人的视线的穿越,但又给光线留有穿越的通道。对材质的精细处理也对随时间变化的光线进行了不同处理,在作为结构支撑的木支架一面贴上的反射光线的铝箔。随着时间和光线的变化:当阳光直射时候,强烈的直射阳光透过秩序排列的37根木支架,直接洒下小祭坛,产生一种神圣的仪式感;而当阳光漫射的时候,侧窗透射进来的光线并不强烈,相反,经过金属贴面和墙面双重反射的光线十分柔和,均匀的洒在祭堂的各个角度,从而实现内部纪念空间氛围的塑造。
材料的细腻,简单即是复杂-----蛇形画廊
蛇形画廊这个方案不是卒姆托一个人的建筑,每一年都会有著名的建筑师被邀请来完成这个展览建筑。这之前,其他建筑师设计了一系列复杂的建筑来作为展廊,而而卒姆托可以说其中做的是最独一无二的,其用最简洁的形体来诠释“展廊”这个词的含义:一个回字形游廊,中央有一个简单的院子。在这及其简单的形体背后,我们看到了建筑师所关注的建筑本身材质细节的特点。
黑色构筑物完全有木材建造起来。在这座5.3米高,12米宽,33米长的建筑中,一条如回廊般的通道包围着中央的花园,体现着展廊的概念。在通道两侧分别是“外墙”和“内墙”,经由建筑长边墙上交错的门洞进入花园,由完全开放的外部空间过渡到被包裹的展廊内部空间,再到中央庭院。中庭虽然开放,但被环绕着的展廊包裹,仍有内向的感受。简单的形体空间经过“展廊”的划分,多出了很多空间层次和感受。
而建筑师选择木材也是为了其所追求的简单和质朴。整体结构采用木质骨架,而建筑师所追求的厚重实体感受,追求的真正的黑色,一种具有深度和阴影的黑色,而非那种油漆漆出来的扁平的黑色。最后,其用涂料涂抹在麻质网格布卷材覆盖了整个画廊建筑。第一层的涂料涂刷在木材上,再在其上贴一层网格麻布,从基础向上,盖过整个屋面,再到悬挑屋檐之下。然后再多次涂刷涂料,直至得到理想的黑色为止。而这种具有质朴深黑色的材质给人以完全不同的空间感受,和涂料的黑色比起来,这种深色更加细腻和富于质感。
彼得卒姆托的建筑形体均比较简洁,大部分从外型上看均是一个方盒子。但其内部的空间却由于材料和构造的细节处理而显得十分丰富。他同大多数瑞士建筑师一样,总是试图通过空间的包裹感的营造来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让人处在空间中能感受到被空间完整包裹的感受。比如他的作品瓦尔斯温泉浴场,是通过具体细致的石材贴面使人产生洞穴般的感受;而圣本尼迪克教堂则是通过漫射的光线产生包裹和仪式感;蛇形画廊则是通过木龙骨支撑结构和用作管道防潮涂料的聚合物乳液与麻质网格布卷材共同组成的表面结构,轻盈的木结构在具有纯黑色的表面,在包覆面上给人以厚重的感受。
关于建筑表面的具体做法用卒姆托自己的话说:“当我开始创作的时候,我对于一个建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和材料一同产生的。我相信, 建筑就是因材料而生的,建筑不是在纸上, 也不是关于形式而是关于空间和材料。”用实际材料包裹住的空间才能给人以实际的感受,试想一下,瓦尔斯温泉浴场的表皮不再是细致而富于肌理的片麻岩而是刷白的墙壁,空间氛围最终会完全不一样。而卒姆托等建筑师所做的“瑞士盒子”除了和我们所做的“东大盒子”一样注重场地和空间外,更加关注与人的实际感受。而人具体的空间感受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完成面。所以“瑞士盒子”关于材质的选用,面层与结构层的细致交接处理,均是为了感受,而这,也是“东大盒子”所缺失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