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荷塘月色》.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499308 上传时间:2024-1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荷塘月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荷塘月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课 题 荷塘月色 课 型 现代文新授课 课 时 第1、2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能力点 1.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育点 让学生感受到本文景物描写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关心社会的爱国情操。 重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煤屑( ) 独处( ) 酣眠( ) 踱( )步 鹢( )首徐回 闰( )儿 敛裾( ) 霎( )时 羞涩( ) 蓊蓊( )郁郁 颤( )动 倩( )影 袅娜( ) 媛( )女 含情脉脉( ) 2.解释下面的词语含义: ①【风流】 ②【幽僻】 ③【蓊蓊郁郁】 ④【弥望】 ⑤【袅娜】 ⑥【脉脉】 ⑦【敛裾】 ⑧【风致】 ⑨【斑驳】 ⑩【倩影】 二、导入新课 1、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散文《荷塘月色》。 三、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炫,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四、背景介绍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为荷塘月色的图景,素雅朦胧的景致和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一致的。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五、 听录音,注意字词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1、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情)             第二部分(2-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景)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情) 六、理出心情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七、领会意境 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 明确: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 明确: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三是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 明确:借助对“蝉声”和“蛙声”的热闹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情的? 明确: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现江南生活的意兴盎然,从而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5、小结: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 八、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一、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荷叶:动态美(叠词 比喻) 月色下的荷塘 荷花:娇美姿态、羞色神情(拟人 排比 博喻) 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通感) 荷波: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 拟人) 荷韵: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所见与想象结合)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手法 描写的对象 文中的例句 比 喻 出水很高的叶子 像( )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 正如( ) 又如( ) 又如( ) 颤动的叶和花 像( ) 密密挨着的叶子 宛然( )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仿佛( ) 又像( ) 灌木的黑影 如( ) 杨柳的倩影 又像是( ) 阴阴的树色 像( )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是( ) 通 感 微风中的荷香 仿佛( ) 塘中的月色 如( ) 拟 人 打着朵儿的荷花 田田的荷叶 叶子底下的流水 荷塘边的杨柳树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2.小结:要写出场面的美,运用比喻、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体诵读这三段文字。 三、品味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谓“咀嚼”,就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就”要丰富。“且”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相照应)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 6.“(灌木的黑影与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其实就是“留”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留”而用“画”呢?(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三、品味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还需要品味。所谓“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选用某一个词能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2、“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说明动作很轻,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3、“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 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 5、“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突出叶子长得茂密。 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 明确: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7、“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极写了荷塘四周树丛之多,之茂密,音节上的重复,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删改成“远近高低”便索然无味了 四、作业: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附板书设计 荷叶:动态美(叠词 比喻) 月色下的荷塘 荷花:娇美姿态、羞色神情(拟人 排比 博喻) 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通感) 荷波: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 拟人) 荷韵: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所见与想象结合) 教后记: 《荷塘月色》是名篇,对课文的讲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课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感悟散文的语言美,不再突出课文的有关作者感情的过多讲述,而是在语文的基础素养方面下功夫,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 设计亮点: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两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指导朗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 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