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说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分寸把握 (0809年度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组王宏志生成教学,在新课改理念下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并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普及性的教学策略。好的生成课,往往能够将课堂上的意义情境化为教和学的资源,师生在自然谐和中完成教学任务。但眼下也有不少语文课,为了生成而生成,花哨而没有实质意义,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或发言有时是信口开河,教师的组织教学也跟着信马由缰,时间花费了,教学的目标难以实现。古人云:过犹不及。做任何事情都得有一个分寸。笔者以为,掌握好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分寸,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是“适当”的原则。所谓适当,指的是对生成内容价值的判断,即值不值得去生成。我们先看下面
2、一个案例: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上塞翁失马一课时,有学生问:“老师,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于是,这位教师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节语文课,师生就在这种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的讨论中过去了。课后这位教师说:“我不愿意扼杀学生提问的兴趣,我的斥责、冷漠也许会让学生失去学语文的快乐。”(取材于中外教育经典案例评析,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塞翁失马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至于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于寓意理解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对于没有价值的“生成”,还花了将近一堂课的宝贵时间,是很不适当的。如果怕“扼杀学生提问的兴趣”,怕
3、“学生失去学语文的快乐”,当然不应该“斥责”、“冷漠”,而是委婉地把学生引回正题。比方说:“这个问题提得有趣,但我想,不管是公马还是母马,能引回一匹马,塞翁就应该高兴呀?可是他对此有怎样的反应呢?”价值判断的核心是教学的目标,切合教学目标的生成才是有价值的生成。目标有长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培养目标)、中期(学年、学期教学目标)和近期(单元、课时教学目标)之分。凡符合教学目标的课堂情境,如学生的提问、质疑等等,都可以考虑即时生成的问题。至于生成多少,那就必须遵循第二个原则。第二个原则是“适度”。所谓适度是指对生成容量的控制,也即生成内容的多少问题。过度的生成会喧宾夺主,影响正常教学目标的实现
4、;生成不足又往往难以达到生成的最佳效果。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曾在合肥上了一节公开课。当学生在概括狼一文的大意时说“一个屠夫” 余映潮先生笑着加重语气说:“一个屠户”下面的学生都笑了,显然他们明白了“屠夫”与“屠户”词义色彩的不同。余先生看效果已达到,就没有过多纠缠这一细节,点到为止,继续上课。这就是生成的适度把握。生成的第三个原则是“适时”。适时意味着时机要把握好,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滞后的生成往往又不再引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一分寸的把握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情境识别的敏锐性。案例二 笔者在上孔雀东南飞时,导语中提到了“梁祝”、“牛郎织女”的故事,课文疏通之后,本想主题一笔带过,没想到在课文最后两
5、段读完后,教室里出现一片叹息声,有的学生小声地嘀咕“划不来!”“不值得!”我意识到再按部就班往下讲,效果肯定不好。于是灵机一动问学生:“同学们都觉得焦、刘二人双双殉情不值得,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位,你会怎样做呢?”接下来的讨论出乎我意料的激烈,意见最后归结为三类:一、斗争,拿起法律武器跟母亲、兄长斗争;二、私奔,逃离家长专制的魔爪;三、顺从,或再嫁或再娶,日子也能过。我接着要求学生讨论几种方案的可行性。结论是:第三种方案最没有意义,如果那样就不再有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第二种方案虽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故事的支撑,但逃离的只是一时一地,焦、刘逃脱不了那个社会、那种制度;至于第一种方案,可惜没有婚姻法或
6、妇联组织等作为后盾,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那个社会的法律。这样一讨论,学生自己意识到,是封建家长专制的黑暗制度扼杀了焦、刘的爱情,焦、刘以死抗争恰恰是为了捍卫爱情而作的最坚决的斗争,其所反映的正是他们对爱情的忠贞和彻底的反抗精神。作品的主题小结和人物形象分析至此水到渠成。(取材于本人教学实践)这个案例给我的启发是,过早地抛出讨论题,学生没有情感和认识的铺垫,不可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无视学生的叹息而教条照搬教科书上现成的分析,又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两者的教学效果也不会好。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掌握火候,寻找契机,因势利导,恰如其分地生成,只有这样,生成的内容才能与教学目标浑然一体,目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实现。把握好生成的分寸,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然,语文的教和学就会像欣赏艺术表演一样令人愉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