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操作活动”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桐乡市启新学校 薄高英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学生来说多么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同样需要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以促进其思维发展。课堂中如何运用操作活动进行教学呢?一、利用“操作活动”引入课堂,以选取学习材料;二、通过“操作活动”探究课堂,以自主学习新知;三、运用“操作活动”巩固课堂,以拓展延伸知识。关键词动手操作;活动;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
2、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操作与思维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也曾指出:“应该让孩子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实现他的某些创造性构想,发挥他的创造才能。”她还主张“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由此可见,操作活动对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认为:“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杨振宁教授也曾经指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兴趣和能力方面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这
3、值得我们中国教师深思:课堂中我们给予学生操作活动的机会了吗?“认识来源于实践”,课堂上的实践较多的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其最大的特点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手脑并用的活动中去,为他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广阔空间,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操作活动呢?不同时机的运用,将实现不一样的教学目的。一、利用“操作活动”引入课堂,以选取学习材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
4、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可见,在课堂中的操作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门必备的技能,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直线、射线和角时,本人在课始引入了一个操作活动。在复习了线段,明确其特点(有两个端点,线是直直的)之后,问学生:“你能不能画出其他的直直的线,但又不是线段?”学生根据要求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整个活动,发现较多的同学还是画了几条线段,只不过有的横着,有的竖着,有的斜着。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画出了“其他的直直的线”,比如: 、 、 。课前曾经这样思考:“直线和射线”的内容怎么引出来?为此创设了这个活动。通过操作活动,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取本节
5、课所需要的学习材料。材料来自学生,显得顺其自然,而不是生硬地提出课堂学习任务,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在课堂一开始,学生的心还没有完全静下来,如果直接进行新知学习,那也就是让学生从下课时的极度兴奋状态一下子进入到课中的学习状态上来,跳跃性较大。如果在这时安排一个操作活动,一来可以让学生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的过渡上显得缓和些,不至于有很大落差;二来可以从学生手中拿到第一手的学习材料,体现其学习主体性。二、通过“操作活动”探究课堂,以自主学习新知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根据
6、教学内容结合实际,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自主探究新知,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将是永久的。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找规律时,出示主题图(如左图)。在学生分析了图中的规律(横看、竖看、斜看等)后,教师把方格中的图形拿出来,成了下图:师问:“现在你还能找出规律吗?你认为接下来一组图形是怎么排列的?”学生仔细地观察着,但找到规律的人寥寥无几。“请你用学具卡片从第一组图形开始摆一摆,看看后面几组图形是怎么来的。”教师一说完,学生马上动手操作了。只见学生摆好第一组图形后试着移动某个图形(说明在观察时已经有所感悟了,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把学生往正确结论的方向推了一把)。没几秒时间,就有学生发现规律了:“老
7、师老师,我知道了,是把第一个移到最后!”操作活动是那么地具有魅力,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大陆”。我想这个过程中的快乐,学生体验到了,老师也感受到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早已被大家“遗弃”。如今的课堂,怎样新授知识?本人认为要让学生自己学。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适时点拨而已。儿童心理的研究表明: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思考的,这种“用手思维”的形式并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形式的发展而消失。既然如此,就应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知识。因为自己学到的知识才会永久地保留在脑海里,别人教的只是硬塞进大脑而已,不久便会遗忘。三、运用“操作活动”巩固课堂,以拓展延伸知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第
8、40条是“动手和智慧”。他提到:“人的手可以做出几十亿种动作,这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的确,“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只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就能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发挥出自身的创造力,带给大家无数意外的收获。例如,本人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找规律时,在练习阶段也安排了一个操作活动:利用学具,同桌合作设计一幅具有循环排列规律的图案。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积极性高涨。同桌两位学生都忙着把学具卡片进行分类,再讨论怎么摆图案。五分钟过后,五花八门的“作品”“出炉”了:粉粉粉粉黄黄黄黄红红红红绿绿绿绿 操作学具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促进其思维发展的一
9、种有效手段,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设计出了如此漂亮的图案。但怎样能让其他人也欣赏到呢?考虑至此,我让全班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到每一张桌子上去欣赏别人的“作品”,并观察他们摆的图案的规律。教室里又一次沸腾了(啊?上课时间还可以在班里到处走动?),带着惊讶,怀揣着兴奋,欣赏起了其他同学的“作品”。连听课老师也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了学生中间。活动结语:“其实同学们设计的这些图案,如果让装修师傅做成墙面或地面,都是十分美观的!”(学生满脸笑容)。透过每张笑脸,可以看出他们的内心在为自己感到骄傲:原来我们也可以成为“设计师”!课堂40分钟已过去一大半,这时学生也有点累了吧!尤其是低段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
10、有2025分钟。如果在课末让学生机械地做练习,那就显得枯燥、乏味,原本较累的学生会更累。而在此时安排可以“提神”的操作活动,以活动的形式进行课堂练习,既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消除疲劳,还可以通过活动展现其创造力,正所谓“一举三得”。既然有如此多的好处,又何乐而不为呢?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上的。”学生操作活动的能力是潜在的能力,这就好比是一朵盛开的创新之花,真正供给其养分的是它的根,而这个根就是操作活动的能力。所以说操作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让学生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并获得知识,教师不用再三地讲解,减轻了自身的负担,而学生也通过操作活动解决了学习上的困难。总而言之,教学不仅仅是“教”与“学”,更重要的是“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争“教学做合一”,这才是教学的真谛。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3赵国忠.外国优秀教师最有效的建议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94周成平.外国优秀教师是如何教学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75祝美贞.数学操作活动时机的把握J.教学月刊,2010,(7-8)-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