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也谈趣味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论 文
姓 名:曾丽萍
职 务: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单 位: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实验小学
手 机:13982902607
地 址:安岳县外南街303号(安岳实验小学)
邮 编:642350
语文是一门充满着趣味和智慧的学科,语文课堂应该是最活跃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使用一些讲课的技巧,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让学生喜欢语文、主动学习语文的目的。夸美纽斯曾说:“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却因此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故事正是我们要寻找的教学方法的良好载体,语文的世界本身就是故事的文学殿堂。顾泠沅老师也曾说过:“教育,有的时候就是讲故事—教学研究人员应该多听教师讲教学的故事,教师应该多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故事,在讲述与倾听中,我们受到很多启发,从中产生教育的灵感。”如果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思想鲜明、知识性强、趣味性浓的小故事,既能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此举两得,何乐而不为?针对趣味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本人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实施故事教学法的必要性
1.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需要
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读一读,背一背,段落层次和大意;写好字,立好意,写了命题写日记”。教学方法的机械化使得语文课堂死气沉沉,孩子们觉得乏味无聊。课改要求我们用心构建适合小学生科学发展与健康成长的教育,用讲故事的方式教学语文,使语文教学更富有灵气,为孩子们乐于接受。
2.新时代需要故事教学法
如今,我们面对的是新新人类,孩子们对图片有着强烈的好奇感
和解读能力,但对文字的感悟有些迟钝。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课中展现语言的魅力,让语言成为吸引学生眼球的武器。讲故事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它符合大语文的教育思想。
3.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常常为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
而苦恼,如错别字多,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害怕写作文等等。虽然我们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反复纠正,但收效甚微。这就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采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趣味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失去了兴趣,学生就会紧锁心门,教师再努力
也是事倍功半。那些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故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教师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讲述故事时,孩子们内心就会产生愉悦的反应,从而产生无限的学习动力。如在教学《范仲淹》一课时,可讲讲他写《岳阳楼记》的故事,帮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主人公。
(2)可以活跃语文课堂的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就会产生疲劳,大大影响学习效果。此时,我们就要讲故事给孩子们听,调节课堂气氛,让教学工作持续进行。如针对我校周三的语文连堂课,我都会精心设计一个与本次教学目标相关的小故事。本周我评讲周记,于是我给学生们讲了《成语用来作评语》的幽默故事,让孩子们在开心的笑声中明白了道理。
(3)某些“背景故事”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教学古诗文作品、年代久远的作品以及外国作品时,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就要适时、适度地讲述一些背景故事,或是作者趣事,或是写作背景,或是社会背景。如我在教学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时,我给孩子们讲了《长安米贵》的典故;在学习《将相和》时,分别介绍了两位主人公的生平事迹;在教学《穷人》一课时,适当补充了沙皇统治的时代背景。这些趣味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文旨,强化文章主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对学生学习成长的影响
(1)通过故事,帮助学生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大舞台,语文大世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对等。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及身心发育特点,使得他们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割离开,不能有机统一起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引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趣味故事就是联系语文与生活的桥梁,教师通过故事来消除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神秘感,传递情感,打动心灵,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乐趣。
(2)通过故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听多了,读多了,记多了,说与写也就迎刃而解。实践证明,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依靠故事性材料来进行。因为故事的内容涉及面广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孩子们在找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听故事,以及创造性的编故事活动中,综合训练了各项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和提高了语文素养。具体而言,找故事可以锻炼学生的判断和识别能力;读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感悟能力;讲故事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听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辨和概括能力;编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通过故事,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孩子们通过阅读,感悟人生,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从故事中明辨是非,寻找榜样,净化心灵,逐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美好的人格品质。这是任何单纯的说教都无法替代的。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结合学习内容,选择如《心灵鸡汤》、《影响孩子一生的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等书籍上的经典故事,为孩子们阅读,有时也请学生上台朗读。在师生互读的过程中,我们的情感一起得到升华。
3.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推动
在故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引领者、组织者。要想达到预设的效果,首先得过好语言关,其次是要有机智的教育智慧和应变能力,尤其是即兴发挥的能力,这些都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正是在这种师生共同阅读故事、共同倾听故事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得以丰富,视野得以拓展,心灵得以净化,表达得以进步,诸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这些变化是任何教师专业培训都不可达到的。
三.如何正确使用故事教学法
纵观我们平常的教学工作,大多数教师都会用上故事教学法,但效果迥异,这就促使我们进行反思和改进。
1.要明确讲故事的真正目的
教师(或学生)讲故事,是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教学效率和扩充课
外知识,不是饭后茶余的消遣,也不是卖弄学识,所以要有的放矢,不能闲云野鹤,天马行空。
2.要做好讲故事的充分准备
(1)备好故事是前提
教师要结合课文的内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故事来进行渗透。如为了创设背景的需要,我在组织学生参加语文综合性活动—寻找名人的足迹时(让孩子们利用双休日参观安岳的贾岛墓),提前给他们讲了“推敲”的典故,感受诗人讲究铸字炼句、追求完美的品质。为了帮助学生分析人物精神,我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适时补充了当时部分皇亲国戚的阻挠和他家遭遇的变故,以此突出詹天佑强烈的爱国精神。
(2)讲好故事是关键
讲故事不是读故事,需要教师在“讲”字上下功夫,真正让故事出彩。这就要求教师过好语言关,发音准确,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语速快慢适当,语调抑扬顿挫,节奏变化鲜明,肢体语言配合协调,更要有必要的临场发挥。一般在讲述完毕后,要作简要的评述,或是提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我在教学《特殊的考试》一课时,我给孩子们讲了列林小时打碎花瓶的故事,然后提问:“生活中,你们遇到过哪些特殊的考试?又是如何面对的?”以此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融入一起。
(3)步骤清晰是核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所上的课文,进行故事性的叙述,具
体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是把故事作为切入点导入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步是把故事穿插课堂教学中,以缓解学习疲劳,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步是把故事作为结尾,以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4)把握好度是保障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两面性,故事教学法亦是如此。如课堂上讲故事的时间太长,就会把语文课变成故事会,使得主次不分;讲得过于生动,学生就会沉醉其中,更无法集中注意力,适得其反;不是每节语文课都要讲故事,一般适合下午或是体育课后的语文课。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我们语文教师要学会并乐于在祖国的语林趣话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趣味故事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让文章故事化,课堂趣味化,使孩子们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健康成长。语文教育,因故事而精彩!语文教师,因故事而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