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小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保持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创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创设了一个“动物汽车设计大赛”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比较车轮是三角形的、圆形的、正方形的开起来是什么感觉,体会圆的特点,从而揭示课题。这个情境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仅爱看,同时也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引起探索圆的特征
2、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激发兴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识,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又激发了学生兴趣。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课时,让学生用40个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大长方体,然后求出体积,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学生自己就能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兴趣浓厚。 三、故事典故谜语等提高兴趣。 如讲分数大小比较时,讲了故事: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气特别炎热,八戒找来一个西瓜,孙猴说:“每人一份。”八戒不高兴了说:“我不要1/4,我要1/5,孙猴 就给了他1/5,八戒说:“怎么更小了?”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小吗?同学们便开始议论起来。 四、运用直观,发展兴趣
3、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做了两个活动的彩色小人,贴在黑板上,首先出示准备题:小华和小明同时从甲地到乙地,小华每小时走4千米,小明每小时走3千米,4小时后两人各走多少千米?让学生移动小人演示1小时,2小时,3小时各自走的路程。然后教师提问两人除了从甲地去乙地这种走法,还可以怎样走?有的学生说对着走,于是教师又问:如果两人相对走会越来越怎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通过提问引出新课,于是教师把准备题改
4、为:两人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3小时两人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相向而行)。再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1小时、2小时、3小时走的路程及相遇过程,使学生悟出两人3小时行的路的和就是甲乙两地相距的路程,进而启发学生:两人相遇后还可怎样走?继续走下去,两人相距就越来越怎样呢?用小人演示一下。于是把准备题再改编为(相背而行)两人同时从某地出发相背而行,小华每小时行4千米,小明每小时行3千米,3小时后相距多少千米?通过运用同一教具演示,使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五、巧设练习,增添兴趣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熟练的
5、技能技巧,所以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教学比例应用题后,教师设计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38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看看谁想的方法最多,这时,同学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人人积极思考,竭尽全力寻找与众不同的解答方法。 当同学们说出用归一法,倍比方法、方程、比例方法等解法后,教师接着说:“还有没有其他的解答方法,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这时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个同学举手回答:“也可以用分数的知识解答。把3小时看作占5小时的 3/5,根据已知一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样,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充
6、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课堂小结,保持兴趣 “ 编筐编篓,贵在收口。”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已浓”,而且还要“课结束,趣获存”,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是这样结课的: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分数有了初步的理解,请同学们回答本节开始所提的问题。“一块蛋糕,爷爷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爸爸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表述吗?当同学们回答:爷爷吃了1/2,爸爸吃了1/4,小明吃了1/8后,再追问:这块蛋糕还剩多少?谁吃得多?谁吃得少?为什么?当学生不能回答时,教师就说这些知识等到下节课学习之后就能明白,同学们先回去想想,看谁最聪明!